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一个伪命题:当独立电影遇到产业化(2)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独立电影的特点以及价值体现,考察独立电影目前在中国的境遇,并结合美国、日本等级国家独立电影的发展、与主流电影体制的关系,思考“中国独立电影的产业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从完全封闭的私人空间进入到小范围的公共空间,对中国独立电影的发展是历史性的一步。那以后的十多年,酒吧之类的小型公共空间依然是中国独立电影寻找观众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吴文光所说的“自己人”,不光是对他的纪录片感兴趣的文艺、知识人群观众,也可以理解为普通中国人。

作为推动独立电影发展的重要平台,民间电影节的兴起不光为中国独立电影提供了具有国际性交流功能的平台,使得独立电影的创作与批评、理论研究等多方对话成为可能,也是独立电影抵达观众的重要途径。2001年9月22-27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独立映像节,是对1996年以来的中国民间影像成果的全面检阅。这个起初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的活动,最终在朝阳公园的枫花园汽车电影院举行了闭幕式。秋天夜晚的北京已经凉意袭人,露天电影放映场一角微弱的灯光照耀着长条桌上的自助冷餐,张艺谋、陈凯歌以及诗人翟永明等许多文化艺术界名人或坐或蹲,不少人在哈欠声中看完了贾璋柯的《站台》。

次年的独立映像展由于“非典”而被取消,但影展的内容和主张在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始于2003年,两年举办一次)和南京的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CIFF,始于2003年,每年举办一次)得以延续,此外,还有北京独立电影展(栗宪庭电影基金创办)、重庆民间映画交流展、北京青年独立影像展等影展轮番上演,都对独立电影近年的生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影展本身的不稳定性,即便加上有各地零星举办的小型放映交流作为补充,依然远远不能改变独立电影“地下”状态的尴尬。贾璋柯认为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真正有价值的电影完全被所谓商业电影的神话所笼罩,完全没有机会被公众所认识。这种对权力和资本之间亲昵关系的“牢骚”与不满,呼应了独立电影发展所经历的苦闷与压抑。如果说,贾璋柯想拍的艺术电影还有一个艺术院线可以期待----哪怕要等二十年,那么后者经历的过程更像是等待戈多,一部荒诞剧。

4、独立电影如何产业化?

所谓“中国独立电影的产业化”,简单说就是把独立电影当成商品去卖,形成一套机制和办法,能够通过规模化的制作最终向市场出售独立电影,获取经济回报以便投入再生产。这与实践社当年“坚持电影思考的权利,推动影像民间化表达”的主张并不矛盾的。虽然,阿多诺担心文化产业化、艺术商品化的必然结果是文化艺术在市场竞争中身不由已,沦为赚钱的工具,但是,让目前的中国独立电影因为顾虑被异化的可能性而拒绝产业化,等于是一个饿着肚子关禁闭的人担心吃得太好会导致“三高”。

不妨看看产业化对国外独立电影发展的影响。

在美国,9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走进了叙事模式固定化的死胡同,充斥银幕的是英雄有惊有险的大难不死、各种大团圆结局故事,暮气而又乏味。相反,举重若轻的独立电影常常给人带来惊喜,打破电影类型界限、拒绝道德判断、分拆主流叙事模式套路等等,各种后现代叙事特征令其独立电影保持了足够的活力。自1994年《低俗小说》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后,独立电影屡出风头,好莱坞也开始与独立电影开始了“拍拖”。

1997年,独立制片影片《英国病人》摘桂第69界奥斯卡,再度在电影界引起了骚动。随着独立电影数量的不断增加,花钱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与主流商业电影体系之间的界限也渐渐模糊了,电影工业为了重新赢得观众,将融化吸收独立电影当成了战略。随着互联网的发达给了个人小电影更多的传播机会,新型的人际交往方式越来越自由,也使得社会各方更加宽容,空前丰富的个人表达渠道令独立电影坚硬度降低。

与美国独立电影被电影工业“招安”、消化所不同的是,日本独立电影在与几大公司电影的长跑比赛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仅以1998年为例,日本电影制作数量249部,其中属于独立制片公司发行的影片184部。日本独立电影坚持艺术表达的独特性和用心感受生活,电影人很善于寻找资金。他们往往同时撒出好几部片子,重点攻下其中一部。独立电影制片人、导演仙头武则说:“并不是每一部电影一定都要回收。我作为制片人,考虑的并不是仅仅这一部片子这一次能不能收回成本,而是很看重这部作品在这个导演的历史上是不是很重要,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的话,我就没有必要去做电影这个行业。”

日本的独立电影发展,不光改变了日本电影的格局,也为亚洲电影赢得了世界性荣誉。在日本举办了三届中国独立电影展的总策划人中山大树说:“当代的大部分日本导演是独立电影出身的。”而独立电影取得今天的地位,是一个长期培养和全面建设的结果。1977年起,城市资讯杂志《匹亚(PIA)》举办学生电影节,使一大批有才华的年轻导演脱颖而出。80年代,ATG等电影公司纷纷扶持崭露头角的年轻导演,为他们提供制作影院电影的机会,PFF也向获奖者提供奖金,资助其拍摄在影院上映的剧情长片。

甚至一些濒临倒闭的大公司和投资委员会也被拉来共同投资大体量的独立电影。此外,电影学校的兴起,为发掘培养后备人材创造了条件。那种能坐100人左右的小影院,光东京附近就有五六十家,近半个世纪以来培养了大量独立电影观众。与大片的市场效应不同,独立电影寻找观众是一个非常需要耐心的过程。回味悠长的闷片《萌动的朱雀》在一家小电影院的午夜档放映了7个月后终于收回了成本。

在独立电影不能抵达观众的情况下,谈论其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多少有些荒诞。郝建认为,独立电影要讲究对话性,与现实的对话以及与以往拍过的电影之间的对话。如果不能获得面对观众的机会,这样的对话也将沦为空谈,非常不利于独立电影艺术上的提升。观众人数的多少与独立电影的制作成本之间的比值也有待于市场的检验。长尾理论支持了网络时代的图书销售,为什么就不能适用于独立电影?中国独立电影有太多的窗户等待被推开。

对于电影行业,完整连贯的产业链格局应当包括投融资、制片、发行、放映、后电影产品(衍生产品)等环节。目前,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支持计划主要有“栗宪庭电影基金纪录片项目支持计划”、“草场地青年纪录片训练计划”和“CNEX纪实影像项目计划”等几种,以扶持纪录片创作为主。

除了为所选择的项目提供一定资金与技术支持外,也适当兼顾宣发。2009年第46届金马奖得主、独立纪录片《音乐人生》在拿到CNEX之前,只是一个花了9万块钱的半成品。经过后者介入协助完成后期制作,成为当年华语纪录片市场上的头号赢家,在香港首日票房接近3万港币。吴文光的“村民影像计划”属于一种小区影像,着眼于引导训练社区居民致力于民间影像记忆收集,并不关心现阶段与受众的互动所获取的回报。倒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为周浩设立的纪录片工作室,是传统纸媒涉足影像领域最成功的一块试验田,除了每年提供给导演一笔固定的经费,作为投资方的南方报业几乎没有更多附加价值体现。2011年,上海的《东方早报》也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纸媒支持这样的长期项目难道仅仅是在进行影像档案积累吗?

作为独立电影出身、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贾璋柯的“添翼计划”旨在培养青年导演,导演韩杰的《Hello!树先生》是该计划收获的第一份作业。同时,包括刘德华、曾志伟、宁浩等在内的电影人都利用各自的影响,吸引社会资源加入到扶持新人的行列。2012年底,南京大学教师、独立电影导演杨弋枢拿下了南京市的一项创意产业“321计划”项目,将自己原先带有个体作坊性质的电影制作模式放在与政府合作的公司里培育,也是对独立电影研究与创作基地的探索性尝试。

最具有产业化特征的独立电影出品机构是北京的天画画天,一家将自身定位为独立电影导演孵化器的民营公司,宣称希望挖掘有潜质的独立电影新人,将其打造成未来的宁浩、乌尔善。对于签约的导演,天画画天公司除提供拍片的资金,还会帮助他们推销作品、出售版权、发行上映。目前该公司已与五位导演签约,有四部作品入围了2012年的金马奖,是2012年度国际国内各大电影节上收获最大的独立电影投资方。继郝杰的《光棍》版权出售给视频网站后,李睿珺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杨瑾的《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也被央视电影频道购买。天画画天公司开拓的盈利渠道包括海外版权、电影频道版权、网络版权、艺术电影院等等。2013年上半年,天画画天联合较有影响的网络电影版西祠胡同“后窗看电影”以及知名影评人、经验丰富的电影放映策展人,着手在全国打造一条“艺术影厅”。这似乎是继广州先锋光芒和北京的百老汇当代MOMA以来最值得期待的准艺术院线。

如果真有这样一条艺术院线诞生,将会加速中国电影的差异化发展和分众化消费局面的到来。然而,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问题是,天画画天等各方民间电影力量正在打造的这条艺术院线,依然只能接受带龙标的独立电影,即便在美学趣味上它们属于独立电影,仍然是独立电影中的极少数。

“中国电影经过10年的产业改革,从‘有产品缺市场’发展到‘市场火热产品不足’,应该说面临的是新挑战新难题。……某些难题的解决甚至不是由电影行业自身可以改变的,更多地要依赖国家的整体文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治文化氛围的改变”,比如“增加在电影艺术表达的自由度,尽快制定和推出电影分级制”。否则,一条艺术院线对中国独立电影的意义也就是望梅止渴,独立电影的产业化,就只能是一个伪命题。

当然,在院线之外,中国独立电影还有两个出口:电视频道和视频网站。前者的审查卡口跟龙标的尺度要求是同样性质的。顾桃的《雨果的夏天》曾在上海东方卫视播放。周浩说他将2012年的新作《120急诊室》的网上播放权卖给视频网站,是在目前独立电影传播途径依然极其狭窄而稀缺的情况下,寻求与社会互动的无奈尝试。对于本来就不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的独立电影工作者,拍出片子在只在藏在家里自己落灰,是比忍受贫穷还要折磨人的事情。

在传播渠道不能放开的前提下,一切关于独立电影是否难看、是否过于热衷于国外发展的质疑都是不公平的。王小鲁认为:“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化要求若是在本国内完成最有价值和意义,而这个产业化要求主要不是靠经济因素来完全解决,而代表着电视台等传播渠道宽容度的增加。”此话虽针对独立纪录片而发,也适用于整个中国独立电影没有正当传播可能,就算完全不求经济回报,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出钱给你拍独立电影呢?

上一页 1 2下一页
关键词: 命题 独立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