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统计发现,截至目前,今年已有17家上市公司通过跨界并购的方式,正式进入影视领域,影视行业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各行业的“新宠”。值得注意的是,入局后“跨界大佬”们的表现却呈现冰火两重天。渐入佳境的上市公司既投资电影,又出金融产品;而另外一些上市公司的跨界计划,还在“途中”便宣告夭折。
“出钱投资就能做电影”实为假象
10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了今年前9个月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219.49亿元,2013年全国电影市场共产出217亿票房。国内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使各行业的大佬们盯上了影视这块蛋糕。据统计,今年以来,上市公司跨界影视并购案共17起,涉及资金353亿元。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王健日前接受采访时告诉媒体记者:“今年前三季度,几大传统传媒龙头企业业绩都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过去两年,在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传媒产业异军突起,市场表现异常强劲,这吸引了众多资本的目光。2014年,大量公司纷纷通过并购等方式进入传媒行业,这在壮大行业的同时也导致行业内上市公司数量、净利润增速的指标有所下降。整个市场竞争压力加大,而竞争又导致各家公司不停加大投入,成本不断上升。”
北京师范大学文创研究院执行院长肖永亮认为,上市公司选择跨界影视行业主要有三种原因:一种是近年来国内电影票房不断提升,很多人认为影视行业可以为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由于电影行业的入行门槛较低,给人以“出钱投资就能做电影”的假象;第三种是影视行业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大,上市公司跨界影视可以借此提升自身股价。
发展现状呈现两极分化
虽然跨界影视的上市公司基本属于“门外汉”,本身并没有从业的相关人才团队,但进入影视行业后的境遇却各不相同。以阿里影业为例,在快速完成合并重组后,已推出其投资的影视作品《心花路放》和《亲爱的》。截至目前,这两部影片共获得14亿元的电影票房收入;对于本身业务不佳的北京旅游,自进入影视行业以来,仅今年4月上映的《同桌的你》获得的投资收益已超去年全年的3200万元净利润。此外,北京旅游参与发行的电影《心花路放》为其带来高达1亿元的收益。现阶段一些公司已经成功完成重组,但近期影视公司并购失败、重组方案搁置的情况也频频发生。在泰亚股份终止收购欢瑞世纪后,近日中南重工与大唐辉煌的重组案也被证监会叫停。
业内人士认为,选择的影视公司是否合适已经成为重组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现阶段一些在行业内名气不大的影视公司,甚至没有成功的影视作品,却也在并购重组中涉及上亿元的资金投入。以熊猫烟花并购华海时代最终失败为例,华海时代自2008年成立以来,推出的知名影视作品仅有《娘要嫁人》、《箭在弦上》两部电视剧,而重组案却涉及5.5亿元的资金。此外,上市公司“蛇吞象”也成为重组案难以继续的又一主因。一些上市公司本身的预估值甚至低于被并购的影视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并购案失败在所难免。
综合业绩成主要评判标准
近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在自身业务发展遇到瓶颈时,都会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跨界发展,国内电影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各行业的关注。对于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影视公司来说,跨界并购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能够获得珍贵的业内资源。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群飞告诉记者:“外界巨额资本的疯狂涌入,虽然可以不断扩大影视行业的规模,增加社会影响力。但由于目前国内的电影、电视剧市场空间有限,投入大量的资金可能导致经济泡沫的产生。”
对于急于拓宽市场的上市公司,并购是最有效的扩张方式。但在一般情况下,公司在选择被并购的影视公司时需要考虑与本公司的行业关联性,企业的文化差异以及重组的难度和风险。“上市公司选择影视公司跨界并购,在了解被并购公司的影视作品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影视公司每年的综合业绩是主要的评判标准。此外,公司管理团队的经营能力、财务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不可忽视的。”肖永亮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