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影视 / 正文

2014年电影营销盘点:影片多好还得“吆喝”的巧(2)

今年不仅导演、演员、歌手们,电商、互联网公司、电视台、数据公司,这个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参与者都玩儿起来,加入到了营销的队伍。

6互联网搅局

——平台搞宣传,短片拍长片

2014年,电影业流传一句话——未来电影公司要给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打工,这是博纳总裁于冬说的。虽然有点夸张,但BAT,加上优酷土豆的合一影业(其出身有点类似于乐视影业),它们进入电影业的速度快得惊人。

互联网公司最大的特点是拥有平台和用户,比如,腾讯有新闻客户端、微信、QQ。以前,电影公司拍的电影找互联网公司推广,要得到重要曝光位置,通常需要费很大力气,花不少钱,而且,那种被动的宣传不见得有多好效果。现在,假如腾讯成了某一部电影的联合出品方,那映前推广肯定是全平台支持,这些资源是传统电影公司从来都没有得到过的。

依托各大网络平台的《屌丝男士》《万万没想到》等网剧都将拍摄电影版

再比如现在已介入电影营销领域的新浪,它通过新浪微博平台可以获得一系列参考数据。比如,之前如果要对艺人的价值作判断,你只能凭直觉知道谁在一线,有多少粉丝。但你不会知道,同样层级的明星谁对男性更有吸引力,谁都女性更有吸引力,80后更喜欢谁,90后更喜欢谁,这些,都可通过大量用户分析得到。

因为有互联网基因,这些新公司也可能影响未来电影的投资方向。比如,合一影业计划中的《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泡芙小姐》,搜狐的《煎饼侠》(《屌丝男士》电影版)都脱胎于互联网自制视频。而阿里巴巴、腾讯、爱奇艺影业前期主要参投主流商业片。

7借力小荧屏

——综艺不放过,电视改编热

电视和电影的互动从来都有,但成功者寥寥,直到《爸爸去哪儿》大获成功。这部真人秀衍生电影被认为适时抓住了时机,在春节档上映,把部分电视观众转换成电影观众。在类型上,它是中国正缺少的合家欢,可谓十分投机。营销方面则借助了电视、网络等多个平台,最终做到几乎人人知晓。

《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火了之后,更多真人秀节目将搬上大银幕

这部电影之后,还涌来了《爸爸去哪儿2》、《爸爸的假期》、《奔跑吧!兄弟》等同类电影,都挤在春节档和贺岁档,意欲复制《爸爸》的成功。

除此之外,电视剧改编电影也热度不减,明年,观众会看到《咱们结婚吧》、《步步惊心》、《冲上云霄》电影版。这些电影的便利之处在于,已有相当知晓度,且能获得电视版权方的广告支持(电视广告是目前所有类型中最贵的)。但最终市场如何,就要看宣传营销方请电影和电视观众进影院的能力了。

8鼓吹大数据

——预测有失准,最终靠内容

《纸牌屋》背后的大数据也许是被媒体过度吹捧的神话,但是这一神话的热度至今不减,甚至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视频网站Netflix出品了名剧《纸牌屋》,据说其成功有赖于自己网站的数据——工程师分析得出,喜欢BBC剧、导演大卫·芬奇和老戏骨凯文·史派西的用户存在交集,这三个元素在《纸牌屋》里都有。美国有一家叫相对论传媒的独立电影公司,其首席执行官瑞安·卡瓦诺夫把华尔街风险管理策略带到电影业,2013年制作了《电影43》,94分钟,11位导演,20多明星,包括休·杰克曼、凯特·温斯莱特等,该公司是通过网络大数据分析出观众喜好和当红明星组合,说服他们来恶搞《超人》、《蜘蛛侠》等商业大片。结果,这部600万美元成本的喜剧片在北美收下882万美元,全球总票房近3000万,算是小赚一笔。

以上就是所谓大数据在影视业的应用。中国有吗?业内普遍认为,原来在优酷上火起来的《老男孩》微电影最终能发展成长片,就是用户点击量在支撑。《小时代》系列的营销也采用了大数据的分析结果。一些制片方也经常通过百度指数等来预测票房。如此看来,大数据真是个好东西,让投资人清醒不少。

今年,百度发布众筹平台“百发有戏”,《黄金时代》是第一期产品。该平台通过百度搜索数据、新浪微博数据,和中国电影过去5年的历史票房数据,从演员热度、导演热度、电影关注度、上映时间等多个维度做出预测——《黄金时代》票房应是2-3亿,但最后只有5053万。大数据能信吗?有人说,“电影行业做大数据纯扯淡,至少十年都是扯淡。”另有人呼吁,“尽管有失准,但不能全盘否定大数据。”但归根到底,电影还是要以本身质量赢得观众,数据只是参考。

Q1:今年宣传营销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雪明:营销从新媒体回归到传统媒体。2010-2013年,新媒体创意偏向微博公开化的自媒体平台,今年开始,微博使用率降低,微信崛起,但它是很私密话的东西,不太利于传播,或者很难监测传播效果。另外像知乎、豆瓣等其他很多平台出来,用户不像原来大面积,变得碎片化、多元化,运营好每个平台需要三到五个人,难度增大了。因此,营销回到四大门户等传统媒体上去,它毕竟有大量用户和曝光量,客户端下面也有跟帖讨论功能。

岳洋:开始转到移动端传播,有很多和手游结合,和各个app合作,比如特别火的滴滴打车,这些原本跟电影没有关系,现在都用上了。

《我的早更女友》《分手大师》和《大闹天宫》在今年推出了富有新意但略感奇葩的营销案例

陈旧:大环境上,作品的超媒介叙事体验趋势(《匆匆那年》王菲主题曲、《催眠大师》催眠体验短片),内容和渠道的一体化趋势(《我的早更女友》新京报袁晓鸥广告),线下发生导回线上的O2O传播趋势(《分手大师》邓超街头领舞、《大闹天宫》孙悟空火车站赶春运),生活圈和手机端定制传播趋势(很多电影都有)、电影作品和互联网产品之间的增值互动趋势(《小时代》和娱乐宝合作、百度“百发有戏”和《黄金时代》合作、猫眼和《心花路放》预售合作)。至于大数据和第二屏,仍然没有真正玩出来的。

Q2:宣传营销费用平均占多大比例?

徐海洋:每个项目都不一样,大的趋势是大家越来越重视宣传营销了。宣传营销成本是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一?这种案例确实有。

岳洋:把落地的硬广、巡回费用、拷贝费用都算到营销费用里面,三分之一是有可能的。

张雪明:取决于对目标票房的评估。最好的是,大家看完成成片了,对票房有目标的时候,再给出预算。

陈旧:差别很大,这块的确不好算,只能说比起好莱坞还是很可怜,大家用小米加步枪创造出了一些好的案例。

Q3:档期越来越重要还是越来越不重要?

岳洋:还是要慎重选择。如果这个电影质量非常过硬,同期有4-5部过硬的片子没问题,因为是一个热门档期,有更多蛋糕可分。档期一旦确定,如果同时有7部片,另6部强到给你没有排场,换一下档期是应该的。如果片子质量过硬,受众精准了,没有什么可动的。像《怒放》调过两次档,前期做了很多事情,也有了热度,如果不放得太久,可能有更多机会。

徐海洋:很多中小成本电影各种躲,终于选了一个档期,前没老虎后没狼,是挺好的,但不好意思,那个档期挺冷的,即便给你排50%,你也占不到多少票房。你如果遇到一个热的档期,《变形金刚》和《分手大师》来说,《分手大师》排片率即便过不了30%,市场热度带来的票房也是很高的。男朋友带女朋友去看,觉得怎么这么多人,等不住,我看旁边的小片。如果人不多,我还是看谁谁谁吧。当年《越来越好之村晚》跟周星驰新片碰了,张一白就说,我跟在周星驰后面捡豆子就好了,是同样的道理。

Q4:当下票房跟电影本身品质没关系?

岳洋:绝不认同这句话。营销是锦上添花,不能主导一部电影的成败走向。大家觉得营销的作用影响前三天票房,后面都是口耳相传。

徐海洋:说这话的人是被市场伤害过的人。我们也经常会讲,怎么这么好的片子出来票房的不好呢?那么烂,票房那么好!伤心归伤心,也不能盖棺定论,也有片子质量不错票房不错。

张雪明:不太认同。票房跟电影本身存在很大关系,只是说电影内容是否具有商业性。

陈旧:肯定是不对的,《一步之遥》和《黄金时代》就是证明。

Q5:二三线城市崛起如何影响营销?

徐海洋:肯定会有。因为二三线城市比较热,我们就会考虑到怎么把宣传的东西在那些城市凸显出来。《天将雄师》大年初一上映,返乡潮,很多人都回去了,那时候二三线城市的人消费能力都很强,我们会在二三线多做一些针对性的宣传。

张雪明:这个还没有聊出结果。如果营销专门做的话,要像发行做地网,每个城市都要有人在,但有人也可能达不到你要的结果。2015年要突破现在的瓶颈,我感觉一年多来,营销还是陷在原来的东西中。

Q6:未来什么电影类型容易卖座?

岳洋:麦特会做一个动画片,一个科幻题材电影,我们也有几本书的版权。我们老板本人有情怀,也会做文艺片,比如像《海洋天堂》这样的,关注社会现象。

张雪明:谁都说不准,没办法预测两年后观众的兴趣。2010年微博教人们慢慢成长,但是以前挠人痒痒的东西现在听着不会笑了。很多电影也是教你成长,人们的口味一点一点变化。现在看来好像国产喜剧片越来越卖钱,古装越来越不卖,但在电影更新过程中,当我们不想再看这些片的时候,那就是一个衰落。2016-2017年我们会做科幻大片,国外的团队。

陈旧:好卖的电影包括大IP电影、社交电影、话题电影、类型大片、新概念电影(有时一部电影会兼具两到三个特性)。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