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养成的一个愉悦的习惯,就是在谈话里加上一些互联网色彩浓厚的词汇(英文为主),似乎这样一说,逼格就飙升起来一样。一直在想这周的稿子到底写什么,当“叫制片人,不如叫产品经理”这个标题突然出现在脑海里,自己都觉得自己一下子变得有学问起来。
以前和朋友聊天,也经常喜欢使用“产品经理”这个名词。比如,“XX公司的XX总其实就是一位产品经理。”“是啊是啊,他就是对细节非常重视,感觉上是工程师出身呢。”这样的对话听上去很高大上吧,可即使把“产品经理”这个词用上一百遍,我其实还不太明白“产品经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周,腾讯娱乐发布白皮书,介绍白皮书中新导演崛起这一页时,我说,这可能说明我们再怎么重视新导演也不为过,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可能说明,现在的中国电影,导演越来越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个幕后推手。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临场发挥时说的“幕后推手”指的就是我仍然不太明白的“产品经理”。
导演在一部电影中的重要性被削弱,尤其是在一部商业片中被削弱,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好莱坞早就是这样了,这些年,我们一直说学好莱坞学好莱坞,这一点看上去有点入门了。
中国电影从早期的导演中心制,到现在的泛中心,它其实一直缺少一个特别强势有力的当家人。中国电影是最擅长妥协的,如果导演很强势,那这部电影就导演说了算;如果主演是巨星,那没准大家都得听这位大牌的;监制表现强势的也有,但并不多;也有投资人说了算的,但投资人说了算的电影一般都没什么好下场;制片人说了算的应该也不少,但大部分电影还是一个导演、监制、明星、制片人大家一起实力均衡角力下的结果。
中国电影比较缺这样的电影,就是从创意开始,到找导演,到找明星,到这部电影瞄准哪些群体来定位,到拍摄完后根据目标群体来做剪辑,以及修改,如此等等,都由一个人说了算。说白了,其实缺的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角色。制片人或者监制,甚至导演,多多少少都会做这些工作,但总是缺少一个面目清晰的话事人。
这个话事人,就是“产品经理”。中国电影,越来越需要在字幕里加一个头衔,产品经理:大宝剑。(大宝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
“产品经理”和“制片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产品经理”听上去洋气,听上去富含“互联网思维”,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二、“产品经理”会认为自己做的首先是“产品”,而不是“作品”。所以,“产品经理”首先奔着去的肯定是票房,而当他(她)奔着票房去的时候,他不会去责怪观众看不懂是观众的智商有问题,或者去建议观众再看一遍,他(她)也不会去责怪是影评人不友好,所以电影的口碑才不好。总之,他(她)不会去为自己辩解,产品没卖好,原因肯定出在自己身上。
三、“产品经理”是一位“经理”,对他(她)而言,导演也好,摄影也好,剪辑也好,他们都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都是服务于产品的,而不是倒过来,变成产品服务于导演了。一部电影,最应该打上字幕的,不是XX导演作品,而是XX产品经理作品。
四、既然是“产品经理”,他(她)当然得对这个市场做一番分析,比如,目前观影男性占多少,女性占多少,我这部电影又是为谁而服务呢,再往细,是为一线城市服务,还是为二三线服务,再比如,如果是为二三线服务,那我电影里的插曲主题曲是不是得是二三线观众感兴趣的才行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削弱作为“作品”的电影的重要性。作为“作品”的电影,如果投资人乐意,我觉得依然可以让导演来当家做主。但是作为电影工业主流的那部分电影,的确到了让“产品经理”来当家做主的时候了。
记得刚开始报道这行的时候,电影行业非常主流的意见就是,电影这一行水太深,你完全搞不清这个市场到底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风云变幻,不可捉摸。在这一行里混的时间越长,就越不相信这个意见。是的,拍电影,连这个市场男性观众占比多少,女性观众占比多少,各个年龄层占比多少都不搞清楚,自己的电影到底是拍给谁看的都不搞清楚,一出问题就咬媒体咬影评人咬观众,你要能弄清楚这个市场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