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民营电影工业发展研究(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曲折的、长足的发展,其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表1 2002、2011 年不同性质电影制片方电影产量及所占年产量的份额

年份 国有电影企业产量份额 民营电影企业产量份额 合拍片产量份额 非专业制片机构产量份额该年电影总产量 20027177.17%55.44%15 16.30%11.09%92 部201111320.25%37667.38%34 6.09%35 6.27%558 部

表2 2007年票房前10名国产影片的发行公司排名[14]

排名发行公司资本性质(国营或民营)影片票房(亿)发行部数发行影片1保利博纳民营4.55413投名状、门徒、男儿本色、伤城、导火线、兄弟之生死同盟、铁三角、太阳照常升起、C +侦探、森冤、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明明、每当变幻时2华谊兄弟民营2.413集结号、天堂口、心中有鬼3中影国营2.195投名状、宝葫芦的秘密、戏王之王、追爱总动员、天下第二4香港安乐民营2.155色|戒、满城尽带黄金甲、不能说的秘密、跟踪、双子神偷5新画面民营0.61满城尽带黄金甲(跨年发行)6新华展望民营0.1932落叶归根、连环局7盛世图华民营0.1521大电影8中华横民营0.152爱情呼叫转移、面纱9上海思远民营0.141合约情人10香港骄阳民营0.141双子神偷

①进入统计的发行影片票房不包括中影和华夏主导发行的进口分账片,但含进口批片。联合发行的公司收入按平均值计入。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即将出版。

表3 2013年发行市场发行公司前十名①

排名公司性质发行影片部数(部)发行影片票房(亿元)当年市场份额(%)1中影国企8130.013.8 2华谊兄弟民营529.613.63光线传媒民营818.08.34乐视影业民营910.64.85博纳影业民营1210.34.76华夏国企488.03.77安乐影业民营36.83.18电广传媒股份24.52.19万达影视民营64.42.010寰亚电影民营23.81.7前十强总计176126.057.8

当下,在灵活的政策扶持下,国产影片的发行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并经历了优胜劣汰,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其中,以华谊兄弟、保利博纳、光线、乐视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占据较大的发行市场份额,面临着较大生存压力的中小发行公司则多探索不同层次与不同区域的差异化发行,比如安乐影片、电广传媒、福建恒业等。而2012年底,五大发行方与院线方的分账之争暴露出发行环节的脆弱。与高速发展的制片和放映两端相比,作为“中腰”的发行环节的发展赶不上整个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竞争壁垒、无序排片、哄抢档期等。这些都亟待政策进一步助推,促进发行环节与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实现垂直一体化经营,探索多种发行方式,开掘数字发行和院线发行之外更多的新兴发行渠道。

(三) 民营力量向放映端进军院线制改革自2002年开始,相关政策与文件的出台吸引了诸多民间资本投资影院建设的热情,使中国的民营电影放映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早在2001年12月18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文化部联合发出《印发〈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提出“实行以院线为主的发行放映机制”。2002年6月1日,院线制开始运作。全国35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总计影院1 019座、银幕1 834块,跨省院线14条。同时,北京、上海等8省(市)完成了2条院线的组建工作,江苏和浙江则分别组建了3条院线。2003年11月21日,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影院线公司机制改革的意见》,鼓励院线公司扩大规模,加强院线公司整合;鼓励境内国有、非国有影视文化单位以参股、控股形式投资现有电影院线公司或单独组建电影院线公司。这一年颁布的《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则允许境外资本在内地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建设、改造及经营电影院,香港、澳门资本还可以独资建设影院。2004年1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系统内外国有、民营资本参股、控股或者独资组建院线,影院可自主选择院线合作。在政策放开下,2003年,中信文化率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民营电影院线——世纪环球电影院线公司。2004年,院线制初步完成,全国已建成院线36条;2005年,全国院线经过频频并购和重组,到年底,总计影院约1300座,银幕约3000块。[15]58到2006年,民营院线的成绩开始真正凸显,这一年,由万达公司控股的民营院线万达院线刚成立一年(2005年2月成立),就一跃跻身全国票房收入前5名的院线行列,票房收入达到1.51亿元,年增长率为75.7%。2007年召开的“十七大”,使文化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随着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到位,如广州金逸、时代金典、广东大地、浙江横店等民营公司以及UME、百老汇、CGV等为代表的港资、外资等影院投资管理公司推动了院线的迅猛发展,改变了院线公司主要由电影系统内国有电影公司组建的状况。2008年,院线整合和影院改造的步伐加快,个别院线出现调整与变局,比如中影星美和海南蓝海整合,广东珠江重组为广州金逸珠江,大地数字院线脱离了中影南方新干线独立运作等。[16]之后,每年的银幕增长数都在550块以上,远超前几年银幕增长的数量。2009年12月,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对影院安装 2K和1.3K数字放映设备补贴的通知》,推动了影院的数字化建设。2010年,代表电影美学更新换代的3D电影《阿凡达》在中国的热映,更加快了影院建设和数字化、3D化的步伐。几乎与此同时,酝酿多时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9号文件)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10年,全国增加了1 533块银幕,是前几年的两三倍。而2011年,全国增加了3 030块银幕,是2010年的两倍。[15]5此后,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①我国影院数字化、3D化、巨幕影厅的建设以领先全球的速度发展。到2012年底,全国银幕数从2002年的1 845块增加到13 118块,其中2K数字银幕超过1.2万块,主流院线影院基本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②截至2013年底,全国又新增银幕5 077块,银幕总数达18 195块,同比增长38.7%,每天新增14块银幕;放映场次达到2 885万场,净增场次近820万场,同比增长39.7%。③

①比如2012年11月19日,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专资委)连发《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创作生产进行补贴的通知》、《关于“对新建影院实行先征后返政策”的补充通知》、《关于返还放映国产影片上缴电影专项资金的通知》、《关于对安装数字放映设备补贴的补充通知》等四项扶持政策,分别对制片方、影院进行了返还已上缴专项资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资金奖励,以及补贴数字设备安装费等形式的资金补贴。

②参见《2013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局新闻通气会通稿(2013年1月9日)》一文,该文发表于《当代电影》,2013年第3期。

③可参见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主编的《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即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

④到2013年,万达院线依托“影院+广场”的运作模式和雄厚的资本实力已经连续四年领军影院市场,2013年其31亿的票房产出比去年同比上涨20%,并成为产业化改革后年度票房最高的院线。

中国院线制从2002年建立至今,从计划经济下的“统购包销”的发行放映模式中解放出来,渡过了2002—2004年始建时的适应期,2005—2008年的动荡合并重组期后,近年来进入品牌整合模式,[17]目前,放映端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发展最为稳健与迅速的环节。同时,很多已经投入到电影制片、发行的民营企业,看到终端市场巨大的市场规模后,也加大了投资影院的力度,如保利博纳发行公司开始投资兴建影院;华谊影视集团在开拓制片业和发行业后,也依靠制片商的优势进入影院建设领域。[18]总的来说,近年发展迅猛的民营院线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凭借强势资本走在行业前端,比如依托地产发展的万达院线④等;另一类是诸多立足二三线中小城市走差异化路线的民营电影院线,如大地院线、广州金逸珠江院线、浙江横店院线等,这两类民营院线都从国家的相关政策中获利不少。当下,民营与海外资本参与影院改造、建设的热情持续升温,现代化多厅影院不断增长,数字影院建设不断加快,都为中国电影市场容量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然而,在蓬勃的新建影院数据背后,上座率却在近年递减(2013年仅为15%)。同时,院线的两极分化严重,院线整合之势已成必然,在这轮重新整合和洗牌的院线变革中,民营院线将在政策的支持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近来的发展:新资本时代民营影视公司经营规模日渐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扩大,因此,它们不断寻找着拓宽资本的渠道,或策划上市,或通过各种股权交易的方式筹集资金。政府也适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在宏观的经济和文化策略层面为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松绑。

表4 2013年全国票房收入前十名院线经营情况①

2013年公司资本性质结构票房(千万)场次(千场)人数(千人)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万达控股民营股份制316.0220.777 752.1上海联合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上影集团184.01 868.150 891.4中影星美电影院线有限公司中影控股、星美传媒183.22 060.150 653.8广东大地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大地文化传媒集团民营158.32 765.452 196.7深圳中影南方新干线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电影公司中影集团155.31 960.143 192.5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广州控股民营股份制154.12 051.741 151.1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隶属浙江省电影有限公司900.91 250.225 585.1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影集团北京市电影公司874.9933.422 801.0浙江横店电影院线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娱乐有限公司投资民营772.81 303.724 167.3中影数字院线(北京)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子公司749.91 537.522 655.3

①数据来源:《中国电影报》,以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资金办统计数据为依据。统计日期为2014年1月6日,数据时间范围为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

上市融资是民营电影企业新资本时代的开始。2008年10月12日颁布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中规定:通过公司制改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文化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上市。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鼓励文化企业进入创业板融资。2008年7月,橙天娱乐通过收购香港电影公司嘉禾近90%的股份,间接成为内地第一家娱乐业上市公司。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在此背景下,华谊兄弟10月在国内创业板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民营影视企业走进新资本时代,而有着敏锐嗅觉的资本市场开始关注影视产业。2010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电影产业与资本市场和行业外资本、企业的深度融合,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投资核准、财税政策、融资服务等方面给予国有电影企业同等待遇。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资本进入电影市场,为民营影视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在这些政策的引导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为电影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风险投资、私募资本等机构开始从资本层面介入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2011年10月,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这是新时期第一次专门讨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央会议,经过多年电影市场化改革,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得到了确认。2011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使电影准入门槛空前降低,大量业外资本进入电影产业。此外,2012年“十二五”规划提出“文化倍增计划”,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政策,都强调文化体制创新,引导资本市场更加关注电影行业,拓展民营电影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促进电影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国企资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海外资本、境外资本等资本的混合已经成为国内电影投资的基本形式。[12]7政策的扶持及与生俱来的市场身份,让民营影视企业拥有先天的融资优势,具备实力的民营影视公司纷纷上市:2010年,博纳影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电影企业;2010年,浙江华策作为首家以影视剧为核心业务的影视公司上市;2011年起,陆续有光线传媒、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马娱乐控股有限公司、万达旗下AMC影院、智美集团、长城影视等上市,中国电影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时代。此外,当下计划上市的公司中,既有大量民营影视公司,如新丽传媒、万达电影院线、千乘影视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唐德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幸福蓝海影视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金逸影视传媒等;也包括国营电影企业,如中影集团、上影集团等。这说明随着电影市场的开放,民营和国营电影制片厂都开始注重资本市场,但就实践来说,更具灵敏市场性的民营企业更快一步取得了上市的先机,赢得了资本的信任。通过上市,民营影视企业发展不再受资金瓶颈的局限,总资产和利润有大幅度的提升,市场控制力和资源配置力增强,可以大规模融资并购,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媒介渠道,进而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品牌品质和公司整体实力,应对国内外市场竞争。即如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所说:“上市融资使我们拥有更充沛的资金、人才和资源储备,从而具备了更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不管从政策环境还是市场环境来看,中国的民营电影企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新资本时代,也开启了新一轮的民营企业重组和集中的产业改革。从上市融资到跨国经营和全产业链布局,民营电影企业在资本、运作方式和市场上逐渐融入世界电影产业的大链条当中。尽管这个过程刚开始,其规模及效益都并未彰显,但是中国电影产业优化的路径,已经在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下渐趋清晰。[20]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商业智慧、资本支持,更需要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7]13但是,能否确切地以2009年华谊兄弟在国内的上市作为民营电影企业甚或是整个中国电影工业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的标志呢?由于历史距离太近,置身诸多纷繁电影现象之中,我们暂时还不能形成明确的定论。不妨让我们拭目以待,当历史的尘埃落定,再回望时,2009年民营企业上市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或许便能在迷雾散尽后显现。结语从以上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政策与中国民营电影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一为顶层设计,一为随着顶层设计而自身运作的资本和文化产业形态。本论文的研究,即意在揭示政策的顶层设计对民营电影企业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回顾民营影视企业十几年来的发展历程,即是其在政策引导下由小做大并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可分割的主力军的过程。今日,政策给予民营电影企业更多的发展空间,民营电影企业也调整自身,在政策允许的安全范围内谋取发展。实际上,民营电影企业与国家政策之间,并非是被动的亦步亦趋的关系,两者更有内在的博弈与权衡;资本运作与顶层设计之间,亦有积极的共谋与对话。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民营电影企业,它既受到政策的引导与限制,又主动扬长避短,在政策提供的舞台上翩跹起舞。因此,就相应的措施来说,一方面,作为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市场机制。尽管近年来,政策不断开放,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我国电影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有关方面仍需继续采取措施,宏观调控电影市场。如修改电影审查机制,进一步研究电影分级制度的推广,使民营影视企业的制作更加放开手脚,适当延长民营影视企业减免税的期限等。另一方面,民营影视企业需要把握机遇,随时观察政策动向,把握国家的公共政策和顶层设计,为自己的发展找准定位,以前瞻性的思维进一步发展自身,才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电影市场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展望未来,民营电影企业的发展将继续改变中国电影工业和文化工业的版图,为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但从整个电影形势来说,从国家政策中获利的不仅是民营企业,国营电影企业也在政策扶持下茁壮成长。当下,国营影视企业也在积极准备上市,近年政策的优待,或将赋予其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随着整个电影市场份额的扩大,当下民营企业主导电影市场的现状,可能会变成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平分秋色的局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着国家整体的不断向好发展,我们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参考文献:

[1]尹鸿,王晓丰.中国电影产业年度备忘[J].当代电影,2005(2):18 26.

[2]腾站. 雄关漫步从头越——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发展之路[M].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现状与发展.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351.

[3]袁小平.关于电影体制改革的畅想[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3(1):19 29.

[4]吕超.七年之痒:民意影视的娱乐性实验和市场化生存[M].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现状与发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27.

[5]孟建,刘云.试论民营电影在中国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M]∥中国民营影视企业现状与发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257.

[6]尹鸿,詹庆生. 2005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 电影艺术,2006(2):8 16.

[7]尹鸿,石惠敏. 2008: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09(2):5 13.

[8]饶曙光. 中国电影产业化:历史、现在及其未来——2004年的观察[J]. 当代电影,2005(2):26 36.

[9]尹鸿. 2002—2003中国电影产业备忘:上[J]. 电影艺术,2004(2):4 8.

[10]王金伟.近十年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11]尹鸿,梁君健. 从解放生产力走向提升竞争力——产业化改革十年来的中国电影制片业[J]. 当代电影,2012(7):4 10.

[12]尹鸿,程文. 2010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 电影艺术,2011(2):5 15.

[13]汪景然. 创作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升级[N].中国电影报,2014 1 8(004).

[14]尹鸿,詹庆生.2007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08(2):13 21.

[15]刘汉文,韩超.影院建设十年回顾与发展趋势分析[J].当代电影,2012(12):4 9.

[16]刘浩东. 2009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9.

[17]包仪华. 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策略研究[D]. 北京: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2013.

[18]周佳丽. 我国电影产业政策研究(1993—2008)[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19]刘阳. 民营电影企业:在洗牌中锻造品牌[J]. (2012 07 20)[2014 05 10].http:∥cpc.people.com.cn/n/2012/0720/c83083 18557703 1.html.

[20]尹鸿,程文. 2011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J].电影艺术,2012(2):5 19.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Film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 since 1980s

CHEN Xi he,XIAN Jia

(School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 & Technology,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Since 1980s, along with Mainland China’s opening and reform, China’s film industry has prospered, though not without its twists and turns. The private film sector has achieved even greater growth and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China’s film industry today both in terms of economic scal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Different from Hollywood which depends on a marketoriented system, the private film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 operates insid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s growth in over 30 years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China’s macro policies and related industry polici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oth capital and policy, the private film industry in mainland China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before 1993 the pre reform stage; from 1993 to 2001 ice breaking and development; from 2001 (after entering WTO) to recent years fast growth and current new capital era.

Key words: film theory; private film; film industry; private film industry; national policies; industrial policies; industrial capital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   作者:陈犀禾  鲜佳

基金项目: 国家广电总局资助项目(10YJA820044)

作者简介: 陈犀禾(1949),男,浙江绍兴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