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投资数千万的电影较难把握投资电影要有深功夫
近日,由思明区政府和世纪海峡(厦门)影视文化基金,共同主办了“中国首届企业文化与影视文化跨界整合高峰论坛”。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许柏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著名导演黄健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绍林、著名电影制片人林炳坤、北京新影联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铁东等多位国内影视界大咖,应邀来到厦门,出席论坛并为企业支招。
企业投资影视圈,用当下一个热词形容,叫“跨界”。因为不懂,有的福建富豪有所顾忌。专家给出的第一个破解之道是“找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
“做电影,要请业界的专家来做,找那种对市场了如指掌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许柏林说,企业要记住三个问题:电影是什么?具体做什么?企业投资电影的目的?
许柏林希望有一批有影视眼光,有影视投资判断能力的企业家进军影视产业。因为他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跨界整合。
“企业投资电影,要有深功夫,对电影有整体的了解。”许柏林说,从投资来讲,中小成本的片子比较好做,也比较普遍,但是影响力有限。大片,做起来投资大,风险并不大,但离预期值可能有距离,有些片子投资后,未必可以达到预期的收益。从两三千万到七八千万投资规模的片子,比较难以把控。这类片子对演员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没有好的演员,片子的知名度、回报率肯定会受影响。
B、拍电视剧要先找好播放平台投资电视剧,也不是稳赚不赔
投资电视剧,也不是稳赚不赔。专家的建议是,电视剧在开拍之前,就要找好播放平台。
“影视和企业不可分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绍林看来,电视剧就是一个商品,完全企业化的运作。有电视台回话说"好了",这个戏才敢拍;如果没有承诺,只是投资者自己认为这个戏艺术价值非常高,自己找钱拍,但很可能没有出口。这样的事例很多。”张绍林说,国内电视剧市场中,有30%是亏损的,有30%是不挣钱的,还有30%是盈利的。普遍的生产模式是,在一个电视剧开始筹划的时候,故事大纲、文案都要事先经电视台同意,才有机会播出来。
未来,电视剧的生产除了商业化运作,还可以和互联网进行有效结合。张绍林说,可以让网络平台直接和观众发生联系。比如,让有兴趣的观众直接投资,拍摄完,电视台先在网络上播出,让这些投资者先看、先消费。然后,电视台再拿到自身平台上播出。这样,每位观众既是投资者,也是受益者。
“如果把网络这个系统和电视剧生产联系起来,将来是不可估量的,因为电视台的播出和数量产出是有限的,而网络是无限的。”张绍林说,如果把一个影视作品通过网络播出,通过与网络受众建立投资关系,会带来很好的效益。他期待着,以后能有合适的题材拿到厦门拍,跟厦门企业家合作。
C、每年仅1/4电影上映风险评估很重要
不论拍电影,还是拍电视剧,投资人最担心的还是风险问题。专家说,风险评估最早应从题材开始。
“风险控制是我们要研究的最重要的课题。”著名电影制片人林炳坤认为,电影是无中生有,从一个创意开始,到最后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和完整的画面,最重要是开始的风险控制,就是这个作品能否让观众喜欢。
数据也显示,电影这个行当是高风险的行业。林炳坤说,中国每年生产700-800部电影中,只有200多部是能上院线的,其他很多电影都是亏损的。投入产出能成功或平衡的,或者赚钱的,在电影行业还是凤毛麟角。所以,需要尽量做好风险控制。
“风险评估最早从题材开始!”林炳坤说,风险评估跟成本控制是放在一起的,得评估出应该用多少钱所开发的题材,因为要跟企业整合。他举例说,电影都是用钱堆出来的,因为从演员到美术,越省钱越能够控制风险,但是,风险控制不一定省钱就是最好,要掌握得非常好。比如《寒战》,当初不敢投很多钱的,大概投了2000多万元,但是拍出来后,很不完善,所以之后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并追加了大概800万元的预算,重新剪辑、配音,加上很多航拍的镜头,最终做出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