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
1. 《卫报》报道中引述的「停更中国票房」的声明,早在2010年2月就出现过。由于数据来源的不稳定性,BoxOfficeMojo从2009年第13周(3月22–29日)后就停止更新中国区票房,当时停止更新持续了近一年半。2010年第34周(8月16–22日),BOM重新开始发布内地票房数据。这一轮更新持续半年后,于2011年3月又一次中断(但在同年8月短暂地恢复过一周)。
2. 《捉妖记》的条目从2015年中国票房榜上被删除,也并非与票房造假有关,而是由于该片将于今年1月22日在北美上映,所以被放到了2016年的条目下。
3.《捉妖记》确实是造假了。
更正信息来源:知乎用户常耘杰的回答。
这两年国内电影市场一片繁荣,但相关的票房统计却一直没有跟上。由于缺乏监管,偷票房,买票房的现象也层出不穷。连外国同行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1月6日,Box office Mojo网站发布了一条申明,称由于中国的电影票房一直缺乏统一而精准的数据,他们将停止更新,直到找到新的来源。与此同时,有关中国电影《捉妖记》这一电影条目已被移除。
Box office Mojo 网站截图
Box office Mojo是一家国外的权威电影票房发布网站,它是 IMDb的子公司,两家网站又都属于亚马逊公司旗下。
且不论这种“停更”处理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有一个事实是中国电影“票房造假”的行为已被外媒以“丑闻”曝光,这给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捉妖记》是去年的内地票房冠军,取得了24.39亿元票房,同时刷新了多项华语电影影史记录。而它也凭借1200万的优势挤掉了《速度与激情7》,成为内地影史票房最高的电影。
就在《捉妖记》快要下映那段时间,媒体先后又爆出了其打着公益观影的旗号,为了拿到这个冠军头衔“票房注水”的质疑。
《卫报》在对2015年全球票房进行总结报道时,就提到了中国影史票房最高电影《捉妖记》涉嫌票房造假一事。实际上,此前已有多家媒体针对此事,援引了国内媒体的报道发了相关文章。
2015年上映的《港囧》也曾传出该片在映期出现“幽灵场”,以至票房注水的言论,更早之前的还有《阿童木》、《叶问》、《窃听风云》、《非常完美》等片也曾被爆票房失真,大部分被质疑的点集中在不合逻辑的影片排场安排,即在这些影片上映时,同一影厅出现每半小时甚至15分钟的排映场次安排,而正常一部电影的放映时长都在2小时左右。这种非正常排场安排大多出现在凌晨等观影频次较少的时间段,有些甚至出现了爆满的情况。这显然不合常理。
很多时候,发行方为了完成片方的票房对赌协议,或单纯是为了影片上映初期宣传造势提供噱头而对票房数据作假,手段五花八门,但基本都需要联合影院。
针对国内电影市场呈现的负面表现,政府层面也曾试图通过一些措施进行整顿。比如在2014年7月,广电总局就曾发布了一个“关于转发《电影院票务系统(软件)管理实施 细则》的通知”,其中有条目措施主要针对的就是为了打击偷漏瞒报票房、遏制“幽灵场”放映、确保售票方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其时效性。比如在关于数据上报的具体措施中,就提出电影院(含电影票网络代售商)须于每次售票操作完成后的10分钟内将每张电影票的相关原始数据上报至国家数据平台。因系统、网络故障导致原始数据上报中断的,须在故障排除后补报。
2015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推出了一个实时数据平台——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资办,在该平台上影片的当日票房、场次、影院柜台售票、网络售票情况数据均有条目显示。不过外界仍有声音称,此举依然很难保证数据源头,即影院上报数据的真实、准确性。
现在,一些提供票务服务的民营机构也逐渐有了可供查询的实时票房数据,比如艺恩咨询、猫眼、时光网等,但其中一些网站的数据有些也是基于影院公开数据整理,再利用自己的一套技术算法而得来的,同样很难保证其权威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