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好莱坞 / 正文

为什么好莱坞会如此需要圣丹斯电影节?

2016的圣丹斯电影节已落下帷幕,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们在电影节上为了争抢热门独立电影的一片厮杀也终于平息下来。

《一个国家的诞生》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备受瞩目

2016的圣丹斯电影节已落下帷幕,好莱坞的大制片厂们在电影节上为了争抢热门独立电影的一片厮杀也终于平息下来。然而,有些问题却是值得一问的:为什么好莱坞会如此需要圣丹斯电影节?为什么在好莱坞商业大片横行的今天,独立电影依然如此炙手可热?

用圣丹斯电影节的创始人罗伯特-雷德福在今年圣丹斯新闻发布会上的话来回答,那就是:“因为我知道我们的观众需要选择,需要一个除了主流的好莱坞大片以外的另一种选择。”

他这里所说的“另一种选择”指的是圣丹斯电影节所展示的相对小众、低成本、非主流的优质独立电影。尽管这显然是为了宣传圣丹斯的官方说法,但也不无道理。而如果把这个“另一种选择”更广义地解释一下,就完全可以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 因为,多元而多变的需求带来如今多元而复杂的电影业,好莱坞至今仍执着地追逐着这些独立电影正是为了适应和迎合这样的需求。他们是在给自己另一种选择的同时,也在给观众另一种选择。

给自己另一种选择

从盈利到亏本,好莱坞转向独立电影

自电影的发明以来,自好莱坞的诞生以来,美国的电影和娱乐业已经经历了无数的变迁。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因为民众对于电影的绝对依赖而形成的由好莱坞几大制片厂垄断电影业的“制片厂制度”已经随着后来电视的普及、DVD的发明而导致的影院观众的流失而被彻底变革了。

爱德华-杰伊-艾普斯坦在他所著的被称作“好莱坞的当代圣经”的《大银幕后:好莱坞钱权秘辛》一书中给出了非常有趣且有说服力的数据。

1947年的时候,在当时美国总人口只有1.5亿的时候,平均每周都会有9000万的人走进影院去看至少一场电影。而当时由环球、华纳兄弟、派拉蒙、哥伦比亚、福克斯、雷电华(RKO)和米高梅七大制片厂组成的好莱坞其95%的利润都是来自电影的票房收入。

但等到后来电视的诞生和流行,这种对那9000万人仍然会走进影院花钱买电影票看电影、而不是在自己的客厅里收看免费电视节目的期待,就显然很不切实际了。从那时起,好莱坞的制片厂制度就已经被敲响了警钟,开始了它的变革之路。

所以等到后来电视在美国完全普及、再到DVD的流行,到了2003年的时候,美国全年售出的电影票总和只有1947年时候的区区三分之一了。

电影的票房收益再也不是好莱坞制片厂的主要收入来源了,而这些大制片厂本身也都不再是单纯的靠制作电影为生的电影制片厂了,而是变成了坐拥各类产业的跨国企业集团。派拉蒙被并入了维亚康姆公司,哥伦比亚、米高梅被收入了索尼,华纳兄弟变成了时代华纳,福克斯变成了美国新闻集团的一部分,环球也成了集唱片、电影、电视、主题公园等于一身的巨型企业。2003年的电影票房收入占维亚康姆的7%,时代华纳的18%,索尼的19%,新闻集团的12%, 环球的连2%都不到。

不仅电影票房收入不再是关键收入,甚至于很多电影给制片厂带来的非但没有一分利益,反而是上百万、上千万美元的亏损。2003年,好莱坞几大制片厂在电影上的花费总计约为180亿美元(不包括半途流产的项目),而在全球的票房收入一共只有64亿美元。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背着超过110亿美元的亏损还依然坚持制作发行电影呢?

因为那时的制片厂们已经完成了转型,它们的真正利润大多来源于对电影中人物形象、电影所创立品牌的对外授权。电影中的形象变成了商品,变成了DVD、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网络上的视频、电脑游戏、以及主题公园等等。所以,当观众不再依赖于影院里的电影,好莱坞依然没有破产,只是好莱坞依然需要每年生产足够多的电影来制造足够多的可授权元素。

这就是独立电影真正开始被好莱坞大量需要的地方。原因很简单,因为独立电影量大而价廉。 

依然用2003年的数据来看,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商当年一共花费了113亿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来制作、宣传以及发行了总共80部制片厂电影,即好莱坞大片;而仅仅花费了67亿美元就完成了105部非制片厂电影,即独立电影。这样巨大的成本和效率差异,让好莱坞毫不犹豫地转向独立电影业。大幅度减少制片厂大片的数量,转而大量收购独立电影版权,仅仅参与宣传营销和发行阶段。如此一来,既极大地削减了每年在电影制作上的成本,也因为参与环节的减少,而从进一步降低了总支出,从而让好莱坞制片厂在电影市场相对萎缩的情况下,依然把自己的盈利扩到了最大化。 

给观众另一种选择

在线视频服务带来新冲击,好莱坞靠电影节夺回观众群

而如今,随着视频点播、付费电视频道以及在线视频服务的兴起,娱乐产业的面貌又有了新的大改观。

在过去,电影要等到院线上映结束后才能交给视频点播和付费电视的服务商,让其订阅用户得以观赏影片。而现在,制片厂绕开院线这个中间人,直接同步把影片发行到院线和网络平台。比如2014年,索尼的《采访》是同时在一些独立影院以及GooglePlay、Netflix等网络在线观看平台发行的。这部电影成为索尼赢利最多的电影之一,发行一个月之内就收获了超过4000万美元的利润。2014年,全美的票房收益比2013年下降了5.2%,差点被认为是“院线电影末日将至的预言”。 

此外,再加上在线视频服务网站也开始制作发布自己的原创内容,利用已经积累起来的观众基础,在完全不需要营销和市场的花费的情况下,就已经有了足够的观众群了。

这些在发行模式上的巨大变革让大制片厂不得不再次采取相应的改变。

纽约大学研究现代电影趋势的一篇文章中说:“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制片厂把责任推卸到这几个方面:在线观看服务的增多,大成本电视剧的增加,以及对于院线电影总体兴趣的缺失。如果好莱坞仍然拒绝改变他们一直以来奉为万能配方的好莱坞式电影,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将填补民众对于低成本、独特、有见地的电影的需求的空白。”

犹他州电影协会主席弗吉尼亚-皮尔斯说: “他们必须想办法适应这个越来越聪明的社会。”

他们想到的办法是什么呢?那就是——买断优质电影,利用电影节引回流失的观众,从内容上来迎合现在的消费者。

像圣丹斯之类的电影节在这里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WME经纪公司电影融资和发行部主管格雷汉姆-泰勒说:“圣丹斯的电影之所以如此抢手,是因为它们在有强大票房潜力的同时,又拥有低廉的制作成本。”

因为这些独立电影节相当于是独立电影人和好莱坞电影制片厂之间的牵线人。电影节让独立电影得到宣传,而制片厂得到原创的优质电影。而同时,电影节又鼓励独立电影人制作独立电影,讲他们真正充满热情的故事。在排除了制片厂的限制的情况下,独立电影人拥有绝对的自由,电影成为表达他们独一无二的创意的最佳媒介。如此一来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产生越多越多的优质独立电影并经过制片厂送到观众眼前成为了可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好莱坞在继续利用自己的财富、能力和资源来制作大成本、高技术含量、只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的同时,也离不开对独立电影的依赖。大制片厂拉拢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商,希望通过和他们的合作,填补人们对大片之外的兴趣的空白,来留住观众。

华纳兄弟副总裁、《霍比特人》执行制片人卡洛琳-布莱克伍德说:“圣丹斯和其他类似的电影节给了我们宝贵的机会,来发现很多高品质、具有很大商业潜力的独立电影。”

前些年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被好莱坞制片厂发现、购买和发行,并且票房和口碑双赢的电影包括了《非常嫌疑犯》、《阳光小美女》、《大人物拿破仑》等等,而近几年则更入佳境——相信没有人会不记得,2015年奥斯卡提名的8部最佳影片,都是在好莱坞片厂制度之外获得融资并制作出来的。 而其中两部呼声极高的种子选手《爆裂鼓手》和《少年时代》都是经由圣丹斯的放映而进入公众视野的。 而今年大热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不仅被电影市场专家分析会有很好的票房收益,也同时被众多媒体评论人认定将是明年颁奖季的宠儿。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年圣丹斯电影节都会引发好莱坞内部各大制片厂之间血雨腥风的价格战。因为在娱乐产业如此发达的美国,在已经阅片无数培养出较高娱乐素养的美国观众面前,内容就是制胜法宝。谁掌握了最优质的内容, 谁就得到了最大的观众群,也就是最丰厚的利润。

独立电影一定程度上是经典好莱坞时代的象征

然而,除去以上这两点,在这个看似以“一切向钱看”作为唯一逻辑的好莱坞,其实仍然有它不完全物质的一面。好莱坞抓住独立电影不放,也是抓住了电影所代表着的艺术、传统,以及电影对于美国人民从古至今的非凡意义。

“社会人文的和历史政治的逻辑——包括地位、荣誉、圈内人之间的团结和一些甚至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其他考量,也是好莱坞不可忽视的一面。” 艾普斯坦在他的《大银幕后:好莱坞钱权秘辛》中分析道。

从人文的角度,电影对于好莱坞来说,有着任何其他娱乐形式都不能取代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是电视节目,不是儿童玩具,更不是主题公园——只有电影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好莱坞的根正苗红的传统,电影是让这些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大财团能够感觉到尊严和自我满足的源头。

所以,这些圈子里“权钱交易”的商人们在独立电影中找到了能让他们牢牢抓住电影这根稻草不放的机会, 既满足了他们对“自我感觉良好”的需要,也客观地在宏观上,维持并促进了美国电影的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 丹斯 好莱坞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邓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