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
开心麻花出品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无疑是近期话题作品。普通观众冲着“夏洛”团队再出品的名声买票进场,等着爆笑一场的人们,最后眼湿湿走出了戏院。
“好好一部话剧,留在舞台上不是比拍成电影强?”随着《驴得水》口碑走强,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影片处处可见的话剧痕迹,和薄弱的电影感。不仅让人联想到,两年多来好几部知名话剧改编成电影,以《夏洛特烦恼》为代表的爆笑喜剧赚得盆满钵满,也有《恋爱排班表》这样在口碑和票房都激不起一点“水花”的作品。
针对这股话剧IP改编热潮,开心麻花CEO刘洪涛、《夏洛特烦恼》主演沈腾,还有即将推出新作《你好,疯子》的导演饶晓志,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谈起了各自的看法。
市场动态:话剧IP成资本新宠儿
说起来,《驴得水》这部话剧改编电影,并不是开心麻花的“亲生儿”,话剧原版东家是至乐汇,近年崛起的又一民营戏剧制作机构。2012年该公司推出的话剧版《驴得水》大受好评,国内巡演爆满、国外上过百老汇的舞台,是话剧迷口中的“口碑神剧”,人们热烈讨论故事呈现的荒诞幽默和对人性的剖析。如此强烈的黑色幽默属性,与“麻花”最有群众基础的爆笑喜剧作品,区别明显。
奈何《夏洛特烦恼》票房标杆摆在那:上映5天票房破2亿元,上映15天票房达10亿元,总票房14.4亿元。而《驴得水》上映一周才冲破亿元大关,眼看着《奇异博士》、《比利·怀恩的中场战事》、《我不是潘金莲》的票房大战要爆发,《驴得水》成为开心麻花第二个“爆款”电影,已经不可能。
粗略统计,两年多来有9部知名话剧被搬上大银幕,如果以票房论英雄的话,市场更为追捧爆笑喜剧。《夏洛特烦恼》自不必说,邓超与俞白眉打造的《分手大师》、《恶棍天使》笑着闹着分别挣走6亿元票房。相较之下,同样是话剧舞台上的佼佼者,杜琪峰集结周润发、张艾嘉等大牌明星出演的电影版《华丽上班族》,花了4000万元搭出舞台实景却只有4720万元的票房回报。表演工作坊出品的话剧《他和她的两个老婆》,去年被改编成《恋爱排班表》公映,主演的是凭借真人秀表现话题正火的许晴,奈何口碑和票房“双失”,最后票房数字停留在83万元。
宣传期强调是“戏剧电影”的《十二公民》,也可以看作话剧IP,国内外都有过话剧版本,影片主演从吕冰到韩童生,都是来自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的名角,导演徐昂更是凭借《喜剧的忧伤》确定了自己在话剧界的地位。同样被看作去年最好的国产电影之一,《十二公民》票房惨淡,仅仅收获1391万元。
面对爆笑喜剧更好卖的说法,开心麻花CEO刘洪涛并不接受,他表示:“原创的电影拍出来也是有不同的市场反应,不能说话剧改编的电影,爆笑喜剧题材票房最好,不存在这种逻辑。可以说有的电影本身就是小众,有的电影属于大众,这也要求创作者做作品时明确定位,‘到底是拍给谁看?’”
业界看法:参与者积极,旁观者冷静
这么看来《驴得水》无法成为《夏洛特烦恼》之后第二个爆款作品,开心麻花也不失落?刘洪涛回应:“我们一直强调,(《驴得水》)过亿就是胜利,团队里之前还有人觉得,能有几千万元票房就不错了。”刘洪涛觉得,《驴得水》已经完成了团队预设的目标,“当时想的就是引起关注、要口碑,观众认可这是一部优质的黑色幽默电影。最近几年,像它这么犀利、针砭时弊的喜剧电影,国内电影市场是没有出现过的。”他举例说,上一次票房和口碑双丰收的黑色幽默喜剧,还是十年前的《疯狂的石头》,两相对比,同样是新导演处女作、无名气演员主演的《驴得水》,破亿之后还有上升空间的票房前景,怎么能说是失败呢?
影视圈的IP热潮蔓延至话剧圈,最新例子是获得过中国话剧金狮奖的导演饶晓志,他的电影处女作、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黑色幽默喜剧《你好,疯子》,将于12月9日全国公映。说起这股话剧改编电影的小高潮,饶晓志接受《信息时报》记者专访时表达了看法,“只能说是顺势到了这个份上吧,像我们这波舞台剧导演,不论是年纪还是身边可利用的资源,都赶上了。而且我十年前刚入(行)时就想拍电影,没做成而已。如今这个趋势或多或少帮助了我实现心愿,我并不排斥”。
刘洪涛觉得好的话剧IP受追捧是必然的,“这两年文化产业热了起来,大家都在找合适项目,忽然发现话剧改编成影视作品是很好的机会,资本逐利很正常。”11月2日,沈腾、马丽重回舞台的《乌龙山伯爵》在北京举行终演,特地到场的开心麻花创始人张晨借势公布了大电影计划启动的消息。想继续出演电影版的沈腾,对话剧改编电影的热潮持乐观态度,“就像当年有其他的话剧团体冲出来,有人担心‘会不会影响开心麻花话剧的票房’,我那时就说了‘一定不会’。因为只有整个行业好了,这个(话剧)才能繁荣。就像我去你家看戏去了,我觉得特别好,我才有心情去其他家看戏。如果在你家看完了,我失望了,我也不会再走进电影院去看另一家的戏。电影和话剧也一样。话剧好,你拍成电影了我会去看。那看完电影我觉得好了,回头还想看看你的话剧,其实这谁也没耽误谁”。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话剧界冷静,不能被资本带跑。上个月乌镇戏剧节举办期间,编剧史航对这股热潮发表了看法,“电影生怕观众看不懂,戏剧是有门槛的。咱们先不急于把它变成蛋糕,那可是底下有火在烧的蛋糕,我们现在做一些小点心,也挺好的。”他以中戏好友、著名话剧导演孟京辉早年拍电影的经历为例,认为戏剧导演还是得专注在“主战场”上。
主要负责开心麻花电影事业的刘洪涛说,旗下的话剧作品“孵化”成电影项目势在必行,但不会赶着热潮先拍了再说,“麻花有两块业务:话剧和电影。一开始说过做成双引擎,其实不可能,舞台剧还是根。(拍电影更挣钱吧?)没错,但我们觉得品质最重要,而且这两块业务其实是良性关系。舞台剧业务有三大功能:孵化项目、培养人才、稳定的现金流,即便一年我们一个电影都不做,也不会说‘吃什么?’因为舞台剧有收入,我们的心态很从容,憋着去做好作品。而电影对品牌的影响是巨大的,去年《夏洛特烦恼》最火的时候,话剧场基本是一票难求。所以麻花的电影项目,没有必须一年一部的时间表,只会设定剧本成熟了启动项目,如果不成熟就继续磨。”
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你好,疯子》并没有启用话剧原班人马主演,万茜在剧中饰演神秘角色。
电影感不强
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都被挑剔过
《驴得水》豆瓣评分8.4,截止发稿时有25000多条的短评,颇具影响力的公众号“虹膜”从它上映至今,用四篇文章表达看法。观点碰撞的热烈劲头,为半年来难得一见的场面。这期间,喜欢的人大谈影片立意高深,为普通国产片所不及,不喜欢的人强烈抨击片中强烈的舞台痕迹,削弱了电影感。
对于外界纠结的《驴得水》电影感不强,开心麻花CEO刘洪涛明言:“这是个伪问题!”他说电影上映之后,一直关注观众的评论,“电影诞生这一百多年来,因为有创新风格而保持活力,我们这个(指《驴得水》)就是戏剧性强的电影,不能因为改编自话剧,就说它缺乏电影感。”
在刘洪涛看来,强调《驴得水》舞台感强的看法站不住脚,“主创里面,包括任素汐在内才三个人演过话剧版,其他演员都是影视演员,凭什么说他们是话剧腔呢?像生活中媳妇遇上小三,能不激动?我们电影这么演,就被说是话剧腔。”他提到今年好评度很高的意大利电影《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比起《驴得水》,场景更单一、台词更密集、同样的矛盾冲突集中,为什么没人说它舞台感强呢?何况它连舞台剧都没有”。
有关镜头语言的质疑,刘洪涛透露和影片摄影师林良忠有过交流,这位曾拍摄过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摄影师认为,舞台感的镜头运用才是电影的特色,“林良忠老师说过,现在好像大家都拘泥在舞台感还是电影感上,其实拍电影不管怎么样,还是人的故事。像是在狭小的窑洞里有大量的场面调度要做,经常一个镜头晃一下,就会有好几个角色在镜头里头发生故事,除了让喜剧的环节透过长镜头,让观众觉得角色们忙乱可笑,又得让主要演员有足够的表现与特写,堆叠过程很不容易把握”。
好故事先行,不用管是话剧还是电影?
沈腾去年演《夏洛特烦恼》时,也被说过电影版舞台感强,这次《驴得水》有类似评价,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是知道了它有过话剧版,在这样一个规定情境下,认为电影就是个话剧。我觉得它就是拿镜头来记录一个好故事,一部好电影的最大前提就是有好故事”。
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开心麻花的电影作品上。豆瓣评分8.2的《十二公民》上映时,收获最多的评价与《驴得水》类似,“话剧腔调重”、“当话剧看不错”。男主角、人艺资深演员何冰去年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电影主创从来没有回避过这个问题,“这是个群戏,我们都习惯了这种表演方式,就这么来呗,绝对不是在炫耀演技。台词的口语化让表演更自然,也算是一种诚心吧。如果最后观众看爽了,还谈论起这种表演,这种诚心也算是得逞了,起码受到重视。”何冰觉得,只要观众看爽了,“你管他是话剧还是电影呢?”
戏剧味难脱
戏剧导演和演员在电影版都是怎么的存在?
话剧电影化后,为何总是陷入“感觉”的讨论?或许和这些作品启用原班创作人员有关系。像《夏洛特烦恼》的闫飞、彭大魔,《驴得水》的周申与刘露,还有《你好,疯子》的饶晓志,以及《恶棍天使》的俞白眉,无一不是同名话剧的导演或编剧。
有人质疑他们不是科班出身,导得了话剧未必拍得好电影。刘洪涛不这么看,“开心麻花虽然做的是话剧,团队这么多年其实都是在研究美国的喜剧电影。而大魔本身就是电影学院毕业的,闫飞为了拍电影,也去电影学院学了一年电影,所以他们第一部电影那么成功。也不能先入为主说话剧导演做不好电影导演。昆汀原来还是录像带店员呢,不影响他成为伟大导演。”他觉得话剧导演来做电影,“对戏剧冲突的把握,还有一部戏如何吸引人,他们比一般导演还要在意”。
饶晓志的《你好,疯子》前段时间在北京大学试映,现场反应热烈,多年“病友”李亚鹏感叹这不像一部处女作,理由是“它有着精彩的剧本和天马行空的电影语言”。虽然早有做电影的梦想,过去几年,饶晓志最大成就还是在舞台上。提到话剧搬上大银幕后难脱舞台味,他的看法是“外界肯定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这不重要。我要做的是严格按照电影工业标准来要求我的电影”。
他也承认,话剧圈的人来拍电影,“抛开话剧味是有难度的,毕竟有惯性思维。还是要记得不能照搬话剧,要以电影方式来呈现故事。”饶晓志说,《你好,疯子》12月上映后,如果依旧被说有话剧味,“那一定是我留下来的,有一些表达是属于饶晓志的方式,以后我在做其他的电影说不定还是如此。”他提到自己在做话剧时曾被观众说过作品有电影气质,“这就是对你风格的一种定义,电影有戏剧成分、戏剧有电影成分,然而都是我的成分”。
带着话剧排练习惯来拍电影
说道第一次拍电影的经验,明明做过上千场次舞台巡演的导演们,异口同声说拍电影比排话剧更不容易。饶晓志直说很难,“戏剧很多咏叹,还有跟观众直面交流的气场,在电影院是无法模拟。如果照搬戏剧表现形式,到大银幕会导致尴尬的观影感受。舞台有舞台规矩,镜头有镜头方式,逾越了是很可怕的,这些导演都要考虑周全。”
这一点,《驴得水》因应媒介的变化,在电影版情节上做了必要的微调。周申透露最早的话剧版本里,张一曼其实和其他人一样屈服于特派员了,“当时演出之后,从观众到演员本人,都觉得结局不可信。他们都觉得,其他人屈服是可信的,但是一曼这个人物是绝不会屈服的。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话剧结局:一曼在被扇了一巴掌之后疯掉了。但是话剧是假定性非常强的,但电影是非常写实的艺术。我们在电影创作中发现,如果按照话剧版本仍然是扇一巴掌就疯了,这个情节是不可信的。所以我们为这个角色寻找了一个更强烈的刺激源,就是剪头发。而刚好这个情节和她之前送铜匠头发也是相呼应的。”
饶晓志则透露,电影版《你好,疯子》故事核心、结构都是戏剧版留下的,但是改编力度已经不能用“微调”来形容,“戏剧里会有宗教的成分,用宗教的解题,在电影里没有这样的呈现,故事性也做了调整,基于不想观众产生观感疲惫,电影划分出很多空间,所以某种程度来说,电影是重新创作。”
多年排练场上的习惯也被他们带到片场,何冰就说过《十二公民》是他拍摄过的最高兴最舒服的电影,原因是同为话剧导演的徐昂安排演员像排练话剧一样,花了16天来彩排。《驴得水》另一位导演刘露,也说她和周申跟一般电影导演不一样,“结合了我们话剧的一些导演方式进行,像是提前一个多月做类似于话剧的排练,根据演员表现改词改剧本,又到现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走调度和试拍,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做话剧的排练过程,也可以说是过渡到电影的一种方法衔接吧。最后才是和大家一样的实拍阶段”。
启用话剧演员只因适合
除了话剧版导演来拍大电影,话剧版演员也借势登上了大银幕,《夏洛特烦恼》里的马丽,《驴得水》的任素汐,都是典型例子。有实力如《华丽上班族》,可以组建超豪华的演员阵容,而走小成本路线的这两部电影,坚信适合比名气更重要。刘洪涛说麻花出品的这两部电影,以话剧版演员做主演,是因为“每个项目都要找到最合适的人选。是他们在话剧版里创作出这个人物,他们对人物的理解最准确。加上那么多场演出,他们早就试验了各式各样的演法,再用电影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是相对容易的。”
已经有“马丽第二”、新一代“麻花女神”称号的任素汐,出道十年才拍了第一部电影,她坦诚需要增强镜头感,“这次拍摄有一场戏很难忘。就是特派员不懂英语,导演要我给一个反应就是‘啊?’这场戏我印象太深了,我拍了至少有二十条。我一下就蒙圈了。当时觉得拍电影真难。后来是跟同事沟通,可能还是跟镜头不太熟悉有关,以后‘熟’了就好了。”
饶晓志的《你好,疯子》,主演阵容都是明星脸,他和其他人一样,坚持“合适最好”的原则,而没有启用话剧版演员的理由还包括“我希望用电影演员。这并不是说我排斥用之前的演员,毕竟换了一个媒介,有些角色从年龄上考虑(原版演员)不合适。另外电影是更大资本运作的事情,用明星来‘吆喝’也是一种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