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与荧幕的区别,自然不仅仅是本身的大小。
对于香港电视业界,2016是寒冷的一年。不仅亚洲电视和华娱卫视落下帷幕,就连被看作是港剧代名词的电视广播(即TVB)也度日艰难,上半年净利润暴跌超过七成。在这个背景下,将经典电视翻拍成电影,成为热门选择。
上个月,古天乐宣布将在明年开启电影版《寻秦记》的拍摄,将尽可能争取电视剧主演全员回归。被看作古装穿越剧“鼻祖”的《寻秦记》于2001年播出,一向被认为是TVB的经典之作。
在此之前,一个成功案例是《使徒行者》。港剧《使徒行者》在2014年引发的一波港剧的追剧热潮,几乎算的上近年来TVB最红的一部现象级的剧集,在香港、内地及东南亚等地圈粉无数。
这样一部剧集如何进行接下来的发酵?TVB选择了翻拍电影版。《使徒行者》电视剧虽然从未在内地卫视播出,但视频网站播出量累计超过24亿,积累了大量人气,电影版在2016年暑期档登陆内地院线后,拿到了出人意料的6亿票房。
但有些电视剧的电影版却遭遇了“滑铁卢”。实际上《使徒行者》并不是第一部由港剧翻拍成港片的电影,就在一年前,同样大热的《冲上云霄》也由港剧翻拍为港片,登陆2015年的春节档,仅仅只获得1.5亿票房。
而且,电视台并没有翻拍的排他权。《寻秦记》电影,就是由电视剧的主演古天乐发起。他几年前已开始筹备和洽购小说版权。
可以想见,港片依旧式微,电视台处境艰难,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翻拍电视出现。问题是,如何才能让港剧改编电影这一生意有得赚?又是否会成为港片再次探寻的一条出路?
《使徒行者》的“成功”如何复制
电影《使徒行者》在内地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香港本土,在暑期档的8月票房中仅次于《盗墓笔记》,成为港剧翻拍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然而,这样的一部足以成为商业范本的影片,却落入口碑的尴尬中,故事线的删剪和人物的平面化最受诟病。
但相比《冲上云霄》,取得了票房佳绩的《使徒行者》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使徒行者》电影版为何能有着不同的表现?重新讲述电视剧本身的故事,或许是一个关键。续写电视剧已经呈现的精彩纷呈的故事,对于已经在剧本原创性上愈发乏力(近几年鲜有优质原创剧本电影)的香港电影来说,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
《冲上云霄》电影版本身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电视剧的剧情,毫无逻辑性的人物关系,让这部影片充斥着“狗尾续貂”的评价。
同样遭到“狗尾续貂”的是《潜行狙击》的电影版《变节:潜罪犯》,在2011年上映的该片,出现的问题同样在剧情上。由于电影故事承接电视剧末尾,却没有在原本的宏大布局下讲出一个能够让观众信服的故事。相比剧集,电影口碑与票房双输,1000万的票房收入远低于预期。
一段已经被观众熟知的故事被重新演绎,从熟悉度上也能拉近与观众间的距离。虽然这样的故事讲述会遇到一些人的诟病,比如还没看就知道结局等质疑,但其实从改编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式与小说改编电影其实是类似的。如何在已经被大多数观众知道结局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讲出新生命,才是成功改编的关键。
港片和港剧之间,差了多少本小说?
在内地当下的大IP时代,以小说出发,可以同时进行游戏、电视剧、电影、VR甚至其他花样百出的娱乐项目的开发。反观香港,大多数的翻拍,仅仅是从TVB的港剧出发,并没有办法做到所谓的“IP全产业链”。
除了香港与内地两种不同的娱乐开发体系,造成这样不同的原因,更多的是建立在电视剧本身这一载体之上。在电视剧研究者、影评人李星文看来,“如果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或者电影,小说的粉丝的都会有较高的性质去观看。而如果电视剧改编成电影,那么追剧的观众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其本身的表现形式过于相似。电视剧与电影同样是以影像的形式讲述故事,而小说则是通过文本,相应的故事只能通过读者的想象产生。在影评人图宾根木匠看来,电视剧翻拍成电影,也就够得上“IP置换”,产生的并不是对IP再创造后的那股魔力。而读者对文本的想象与观看影像之间的差距,便是小说IP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的最重要的卖点。
在此基础上,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鸿沟看似较浅,但却如弱水一般难以逾越。就算是在今年取得商业上极大进步的电影版《使徒行者》,在李星文看来,也“仅仅是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在艺术上并没有什么突破。包括内地的电视剧翻拍电影作品,也只是把电视剧创造的剩余价值,用电影再咀嚼一下。”
甚至对于《使徒行者》电视剧剧迷而言,电影版都称不上满意。在各类影评平台上,能够看到不少剧迷的意见,他们不认同过于简略的故事,无法接受对主要角色的脸谱化处理,遗憾港片味道的缺失……
电视剧与电影,原本就是用完全不同的节奏与叙事方式讲述故事,内核的差异性远远盖过其表面的相似程度。彼此的受众与卖点完全如同两个鲜少交际的群体,为何会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强扭在一起?一方面,港片香港当下几乎没有能够与内地许多小说影响力相匹配的文学作品,是其问题之一,即便是近两年最为人瞩目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其原著小说,也是因为其有着隐喻的政治因素,而只能在非内地的小范围内传播。
另一方面,则是港片自身愈发缺乏原创力与影响力。当一大批香港导演“北上”后,人才、资金成为港片发展的最大瓶颈,如何让立足于香港本土的新生代“接好棒”,是目前香港电影人面临的尴尬。
原创衰减的港片,如何顺势而为?
香港电视后黄金期的新生代导演中,不乏能力较强的人才,比如《志明与春娇》的导演彭浩翔、《冲锋车》导演刘浩良、《踏血寻梅》导演翁子光等人。他们都能够在保证一定艺术质量的同时,拍出拿得出手的商业作品,并走出不同于以往前辈的属于自己的影视风格。
然而,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近几年港片依旧未能走出低谷。原因可能是“没有好的原创作品”或是“许多作品无法进内地”,总之拿得出手的大牌十分少见。
如果说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港片便一路走在下坡上,那么从新千年之后,尤其是近十年的表现,港剧在美剧、英剧、韩剧、日剧的冲击之下,甚至无法与内地的高水平电视剧团队所抗衡,在2014年《使徒行者》之后几乎再也没有产出过在社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爆款。港剧与港片在近些年来娱乐市场的双线溃败,反倒让电视剧翻拍电影、将经典作品在银幕上再现这件事,颇显几分抱团取暖的色彩。
TVB粉丝如何变现
电视剧一向是TVB的重要品牌产品,自八十年代起,累积了类似《上海滩》、《警花出更》、《创世纪》、《金枝欲孽》等无数优质原创作品。不过,其中真的被翻拍成为电影的,不过少数。
翻拍电影对电视剧来说一直不是一个最优选择,对TVB来说尤其如此。在上世纪90年代末港片逐渐衰落之前,电影散发出完全不同于电视剧的生命力,功夫武侠片、热血英雄片、草根喜剧片三分天下的时代;而在港片衰落之后,面对本土如此狭小的电影市场,若让港剧翻拍成电影,更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生意。
港剧一度有着非常深入内地观众人心的优秀成绩,一部部套路相似的剧集与数十位在不同剧集里刷着熟脸的演员,笼络了一大批忠实的追剧观众。
TVB在内地市场仍然能看到希望。TVB的收入来自香港、中国内地、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今年上半年,不只是香港本土,在TVB的传统市场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华语市场,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等海外市场营收皆出现了下降。只有内地市场一枝独秀,上半年营收增长三成多。
与直接将电视剧翻拍成电影相比,香港电视业界更应该借鉴的是香港导演的北上思路。
近几年大陆电影市场的爆发,营造了一个足够大且相对多元的电影市场,在“港片遇冷、香港导演用合拍片成就票房奇迹”的新形式下,如何利用香港电视原本就包罗万象的形式,将过去的“粉丝积累”变现,才是TVB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