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纪录片《内心引力》 导演施秋荣:一次自我发现之旅

十多年前,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大二学生的施秋荣,带了一部手持DV和一把瑞士军刀探访黔东南岜沙苗寨。与当地人的交流,让他强烈感受到一个「原始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

纪录片导演施秋荣已经连续两个月没好好睡觉了,他一直在路上,陆续跑了五六十个城市,日程本记得满满当当,电话微信不停响起。他没有助理,更没有团队,但是每到一个地方都有一群人在等着他,他们众筹放映他拍的纪实电影《内心引力》,期待着与导演面对面交流。

距离《内心引力》全国上映已经过了一个半月,绝大部分院线已经将这部票房成绩不理想的电影下线——即便在刚上映时排片也不多。但民间自发组织的百城观影计划还在继续,由190多个百城观影计划发起人和导演组成的微信群依然热火朝天,时常凌晨还有人在交流活动经验。

有人说这部电影「有毒」,容易唤起人内心的不甘和冲动,脱离生活常轨。这一切都在导演施秋荣的意料之外。2013年底筹拍这部片子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会踩中时代的创业潮。

机场书店贩卖着马云们的成功学,施秋荣更想拍普通人的故事。《内心引力》的主角是7个独立品牌创始人,他们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约而同选择了创业,又在创业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惑。

《内心引力》没有明星,没有曲折剧情,没有大制作,甚至没有宣发经费,从拍摄到上映,一直步履维艰。历时近四年,导演施秋荣完成了一次自我发现之旅。

null

纪录片导演施秋荣

拍《内心引力》的过程有点像西天取经,施秋荣和胡弦这对夫妻导演分头行动,用一年半时间,跑了5个国家、20多个城市,拍下8万多G素材,后期剪辑用了两年多时间。

他们走进一个又一个创业者的人生,也走入了自己的内心深处。

陕西人把文翰放着白领不做,跑到四川开了一家淘宝店,所卖的食材都是亲自从农户手里收来的。他身上已经没有城市青年的影子,学会了四川方言。

把文翰的收购标准太过严苛,以至于乡民误会他是暗访的记者,他们没见过一个人是这样做生意的——只收幼笋,一丝儿老笋都不能掺。

null

把文翰食材网店创始人把文翰和农户

施秋荣回忆起,有次天完全黑了,他们跟着把文翰下山,路上窜出一条蛇把大家吓了一跳。走着走着,把文翰关掉了照明灯,月光皎洁,繁星闪烁,照亮了整座山,世界安静得只剩虫鸣。

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到徽州古村落建造碧山书局,在书局边上开牛圈咖啡馆,活了大半辈子从没喝过咖啡的村民不解,甚至排斥。钱小华不以为意,抓住机会与乡人攀谈,递香烟套近乎。直到书局开张,乡民们受邀前来,喝着咖啡,笑着看钱老板给他们拍的照片,一个老人就着台灯翻看《歌德诗集》,被其他人打趣,他呵呵一笑。像一个盛大的节日,原先的违和不知何时已经瓦解。

户外运动爱好者Tina上天下海,看过最壮阔的风景。八年前,她以一己之力将班夫电影节引进了中国。影片拍摄期,Tina刚刚组建了小团队,孩子还不到一周岁,她的外籍丈夫远在澳洲。Tina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布展期间深夜一个电话打来,她驱车赶去调试设备。她开着车,用咖啡抵挡倦意,她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工作一个团队还没有一个人做得好,「也许是没找到好的管理方法吧」。

null

加拿大班夫山地电影节中国区创始人Tina

半个月前,Tina受邀到宁波参加《内心引力》观众见面会,她神采奕奕,全然不见三年前的疲惫。在这三年里,班夫中国团队扩充至13人,Tina去上课,不停反省,学着做一个更好的管理者,生活中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

Tina把创业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喜欢做某件事,将其做成了事业,另一类是创业大潮的主力军,他们为了创业而创业,选择某个创业项目是因为它更容易拿到风投,更适合把生意做大。

Tina说自己属于第一类「内心引力」创业者,就像她在片尾说的,「在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人一起,把喜欢的事情做到极致」。

在不断深入的拍摄过程中,施秋荣找到了一条串起主人公命运的主线——是内心的力量,因为热爱,他们才会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是一个发现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在琢磨片名时,他先找到了「内心」这个词,而后又想到地球上最强大的力量是万有引力,从而确定了「内心引力」这个名字。

这部片子总能让他想起,14年前那个揣着一把瑞士军刀去贵州苗寨的自己。

施秋荣36岁,出生于温州,从年少起,他选择人生道路的依据,似乎一直是遵循自我本性。

朋友们说他是精神洁癖。在中国美院附中学画时,他经常在电教室看电影,当作体验生活,一部电影就能看一遍别人的人生。他不爱交际,没有酒肉朋友,进剧组会让他觉得不舒服。幸运的是,他找到了纪录片这个出口。

十多年前,还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大二学生的施秋荣,带了一部手持DV和一把瑞士军刀探访黔东南岜沙苗寨。与当地人的交流,让他强烈感受到一个「原始人」在面对外部世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

带回的60卷素材受到了时任纽约大学电影系系主任的崔明慧赏识,她亲自操刀剪辑。后来,这部片子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协会年度「十佳纪录片」。

施秋荣多次提到一部名为《把爱传出去》的美国电影。一个孩子执行了一次特殊的「作业」,他帮助了三个人,让受助者分别再去帮助三个人,如此循环往复,把爱不断传递出去。

这个故事让施秋荣对电影重拾信心,好电影自有一种唤醒人内心善意的能量。

从2010年开始,施秋荣和妻子胡弦决定多拍一些自己喜欢的片子,他们开始用摄像机记录身边朋友的创业故事。

2013年,施秋荣将自己拍的一些片子送到北京798参加展览,宝马mini相关人士看到后便联系他们,希望合作拍一部片子。施秋荣起初拒绝了,因为这个品牌不久前才赞助过一部名人担任导演的片子,他不想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另外也担心赞助方会限制创作自由。但是对方很有诚意,合作在2013年年底达成。

在两三年的拍摄时间里,作为赞助方的宝马mini,和施秋荣的团队一年只见两三次,见面也不过是了解一下进度,没有干预创作。直到拍摄后期,施秋荣才知道项目策划人其实在公司内部遇到过很大的阻力,但他扛下来了。全然的信任让施秋荣和团队在感动之余,更加全力以赴地做这部片子。起初赞助方有意将这部片子推向院线,被施秋荣打消了,他认为这样杂糅的题材不适合大荧幕。不过拍完这部片子,他改变了主意。

按照品牌方的设想,这是一部讲述创造力的纪录片,他们甄选了十个创业人物来拍摄,其中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罗振宇。当时的他刚开始做罗辑思维,租借了一个小场地,没日没夜地录节目。但在成片中,这个最大的IP却只露了一面,罗振宇的故事被剪掉了。

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脆弱和挣扎,但未必愿意袒露在镜头面前,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有着成就动机的创业者。打开当事人的心防,才能拍到创业的真实一面。施秋荣用了「最笨的办法」感染别人,就是时间。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开始将拍摄当作媒体采访,往往摆拍几个镜头后就挥手说,「你们去休息吧,我要工作了」。当时医生集团刚刚起步,张强还在四处找地方建医院,约见一个又一个医生,说服他们从体制里出来,也在找投资,屡屡碰壁,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null

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张强

施秋荣和团队花了很长时间去跟拍摄对象建立信任,消解他们的担忧和怀疑。用真诚换取信任,拍摄变得水到渠成。到后来,张强会主动约他们去拍摄新近动态,于是电影记录了张强会见投资人,回家探望母亲,去墓地给父亲上坟等画面。当投资人说了一句「我还有点事」就匆匆离开,张强笑容凝固,哑口无言,双手掩面,镜头捕捉到了那一刻的无奈和酸楚。

创业维艰,施秋荣也深有体会。作为一个颇具文艺气质的创作人,他并不擅长管理。电影到了制作后期,经费不足,只能自己想办法赚钱。工作室一度从4人扩充至18人,后来又削减到了6人。负责对外的合伙人离职后,自己开公司,还带走了一些客户资源。

拍十个创业者故事的纪录片是一项浩瀚的工程,素材累积了8万多G,从头到尾看一遍需要好几个月。最后成片90分钟,只有8G,意味着一万分钟素材只能选出一分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十几个剪辑师参与了本片剪辑,最初是每个人物故事单独剪辑,后来为了上院线又改成混剪。剪辑的压力巨大,「熬走了7个剪辑师」。

由于篇幅所限,罗辑思维和另外两个创业故事被无情拿下。有的人说导演太傻,连「爆款」都不要。施秋荣有自己的考虑,他觉得现在片子呈现的群体普遍有点手工艺人的感觉,罗振宇则是互联网创业,他跟其他人相比,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他太成功了。最后的处理是截取了罗振宇的一段话和镜头,放在片头。

2016年3月,宝马mini在北京做了两场点映,600人观看了刚剪好的《内心引力》,摄影师现场拍到了一些人流泪的照片。映后交流环节,不少人都说被打动了。帮忙做现场物料的公关公司职员深受震撼,有一人没多久就辞职,改行去当厨师,那是他从小的梦想。

观众的反馈,让施秋荣和胡弦下定决心要把这部片子搬到大荧幕上。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送审,影片顺利拿到了「电影放映许可证」,总体被评价「很积极」、「正能量」。

null

施秋荣(右二)和胡弦(右三)

要上院线,需要大笔宣发经费。施秋荣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找到一家发行公司,愿意投资100万元。除去做拷贝和物料,剩余的钱只有一二十万元。

上映前他们去了十个城市路演,但没有经费组织新闻发布会。在上海,一位朋友动用私人关系找来一些媒体,施秋荣自掏腰包,举办了一场小型新闻发布会。由于前期宣传不足,排片率很不理想。

施秋荣夫妇很不甘心,于是在自己工作室的微信公众号上,发起了百城观影活动。朋友们开始接力,一个月内,上百个城市有了发起人。为追寻自我价值而经历痛苦、迷茫的人,在电影里找到了共鸣,不少发起人本身就是创业者。从一二线城市到边陲小镇,从大理到拉萨,因为有心人的参与,《内心引力》被带到了原本没有放映计划的地方。

拉萨的发起人也曾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因为失聪而内心苦闷,一个人去了拉萨生活。当他看到这部片子,内心深受触动,本来避世的他主动找到了导演,成为发起人。为了支持他,施秋荣自费去了一趟拉萨。

null

百城观影活动现场

《内心引力》温州场结束后,一位女老师找到导演,她想把电影带到她生活的小镇上——苍南县水头镇,施秋荣当即答应亲自去一趟。兴奋的她打电话给小镇院线经理,并连夜赶回小镇。院线经理和助理忙了一个晚上,发布放映消息,还找了结婚用的粉色充气拱门做映后交流会的背景墙。

施秋荣去了才知道,院线经理以前在杭州生活过,回到小镇内心是孤独的。《内心引力》打动了他们,他们打动了导演,每个人都渴望心与心的碰撞。

施秋荣的大学同学回到福建莆田十年,他发起了一场放映,召集了他能召集到的所有人来看。映后上台,他忍不住哭了,多年累积的委屈、辛酸瞬间爆发。施秋荣也跟着难过,他知道,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回到小地方是多么孤独,就像一个人孤零零地在沙漠里一样。那场放映会结束后,一个来观影的企业老板资助了10万元,用于电影推广。

施秋荣不再关心票房,在一次次的相逢和热诚的目光里,他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电影触动了很多人的内心,他们又自发把这部电影传播给更多人,这和《把爱传出去》里的小男孩所做的事情几乎是一样的。因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个人影响了身边的人,生活不知不觉发生了一些改变。

大学毕业前,施秋荣苦苦思索自己应该怎样活着。十来年后,他交出了《内心引力》,继而引发了一场又一场民间放映活动。地方发起人做的海报上,志愿者递过来的门票上,都印着这样一句话——「当你知道你的生命无法永生的时候,你就再也不能去过那种庸庸碌碌的日子。」

关键词: 秋荣 引力 导演 内心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