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这部讽刺人性的电影,值得一看!

看这样一部电影,就是听一首周璇的《夜上海》。

如果喜欢看民国时期的经典电影《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宋家皇朝》、《春风沉醉的夜晚》、《城南旧事》这样的剧情片,应该也会喜欢正在上映的《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成问题的问题》在11月21日上映,口碑虽然早已声名在外,在东京国际电影节拿到了最佳艺术贡献奖,还获得了金马影帝和最佳改编剧本,票房却有些惨淡。上映两天,当日票房垫底,目前仅有300多万票房,而且排片还呈下降趋势。接下来周五又有一众新片上映,《不成问题的问题》很有可能被挤下排片。

影片的效果与观众想象有一定差距,不过就内容而言,它还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影片。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在1943年创作的一片短篇小说。小说是讽刺中国的人情社会,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当时仅靠社会关系而不靠能力的现象。

背景设在抗战时期,在重庆山区,几个大老板一起投资了一个树华农场。这个农场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在这里上演着各色人际关系,每天迎来送往、人情世故,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大舞台,每天都有人演戏。

树华农场养一些鸡鸭,种些水果,可是一直在亏损,让人奇怪。问题出在农场主人丁务源(范伟饰演)身上。丁主任做事左右逢源、八面玲珑,对上将老板太太们伺候得舒舒贴贴、周到、体面,对农场员工也是亲如兄弟,谁也不得罪。但是问题就来了,农场经营总是需要规则,需要收支平衡,自然需要得罪一些。

而丁务源根本不在乎农场实际生产,在农场安插自己的亲朋好友,暗示大家私拿农场东西。这样,大家都开开心心、欢欢乐乐,一片祥和,而农场就遭殃了,一直亏损,状况越来越差。

与丁务源相反的是农场另一个主任尤大兴,他是海外留学博士,专业学的就是农业,回到祖国满腔抱负,想在农业上有一番成就,但是与丁务源的针锋相对中,被其使手段挤走了。

除了丁务源,青年艺术家秦妙斋也是一个不学无术、夸夸其谈的伪文青。

这第三个男人,一个青年,一个是壮年,一个是中老年,不同年龄段的男人构成了整个故事。在树华农场,受欢迎的是不学无术、搞好关系的人,而实干家是受到排挤,而郁郁不得志的。

这是老舍那个时代看到的社会现象,导演梅峰将它搬上大荧幕,既是拍民国题材电影,也想拍出民国味道。在美学、镜头、画面上都尽力构建民国时期东方美学特点,导演梅峰还曾经专门看了十几遍《小城之春》。

这或许是影片能够获得金马奖的重要原因吧,没有刻意迎合当下时代,也没有胡乱改编原著小说,让电影重现小说中的世界,导演本着克制、隐忍地态度讲完一个故事,不夹带私货,实现对看过小说观众的最大尊重。

保持距离感是影片给人最大的感受,或许我们早已不再是那个需要激情批判才能醒悟的年代,无需再在影片中迫切的唤醒世俗的观众。而且在当代,像丁务源那种只靠走关系、讲人情的职员也是不大受欢迎的。虽然当下也会有这种现象,但是更多的职场关系还是依靠技术、职能立足,尤其是在火热的互联网行业。所以,一味批判人情社会,也不切合当下社会氛围。

于是,影片淡化了原著小说的批片色彩,更多的是呈现那个时代的世俗生活。

如果只想静静地欣赏一部电影,而不是需求一种情感,那么《不成问题的问题》会是一部不错的东方电影。这部电影从色彩、服饰造型、人物角度、美术道具再到场景,都是非常符合文人电影电影美学,含蓄、迷离、深沉。

看这样一部电影,就是听一首周璇的《夜上海》。

关键词: 讽刺 人性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