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除了酒鬼,也有英雄.
在好莱坞电影还未称霸全球,在电影还不是流行文化的时候,
俄罗斯也是文艺界的风云人物.
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蒲宁、帕斯捷尔纳克……
一整串名字,构成了群星璀璨的“黄金时代”
可是,随着冷战时代的到来,俄罗斯文艺逐渐从核心地位没落,至今很少再听到俄罗斯文学巨匠了,
而在美国电影中,前苏联被塑造成冷血、狂暴、一直想奴役全世界的暴虐形象,俄罗斯又没能在电影领域强力反驳,让全世界对俄罗斯的印象多多少少也有些偏差。
漫威中黑寡妇,就是当年在苏联秘密基地“红厅”中接受特工培训,被称为“黑寡妇行动”方案,在那里她接受了类似超级战士的变种血清的培育,身体机能得到大大增强,同时延缓衰老,成为超人类。同理,“冬兵”也是被前苏联政府装上了机械电子手臂,成为美队对手。
这种情形,就像好莱坞影片以前总是喜欢黑中国人一样,导致中国人在国外经常被认为是懦弱、自私、贫穷、落后、愚昧,相信不少早期出国的中国人应该会有这种体验。
其实俄罗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可一世。
最近上映的《太空救援》,就是一部再现了冷战时期俄罗斯航空探索的电影,是向航天英雄致敬影片,也是对一部关于人类太空探索的赞礼片。
2017年10月影片在俄罗斯上映时,普京也去电影院观看,还和影片主角原型、电影主创交流。
冷战时期,苏联是美国的强劲对手,双方在航天方面不相上下,苏联还相对领先一筹。如果熟悉苏联、喜欢航空领域的人应该对“礼炮7号失联”事件不陌生。
1985年2月11日,礼炮7号与地面失去联系,空间站也失去了双向控制,这时很多人都认为礼炮7号没救了。但是苏联人没有放弃它,6月6日,工程师维克多·萨维内赫和退役宇航员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乘坐联盟号达到礼炮7号,手动完成飞船对接,让礼炮7号恢复工作,一直运行到退休。这是人类探索太空史上的奇迹,也是前苏联人的骄傲。
《太空救援》是根据这段真实案例改编而成,连当时人们讲话习惯、宇航员可以喝酒的细节都进行了还原,当然也为了好看度,增加了一些戏剧性情节。不管怎么说,曾经的俄罗斯在文学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如今写出个好莱坞级别的剧本,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太空救援》与《星际迷航》《降临》《星际觉醒》《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太空题材影片相比,也不差。《太空救援》在豆瓣上的评分是7.7分,超过一半的人打了4星、5星。太空题材影片非常适合在电影院观看,宇宙的浩渺与个人的渺小,以及太空飞船所处于的危险境遇,也只有大荧幕才能产生那种震撼的感觉。
在电影中,两位维修员告别家人,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危险系数高的行为,突破层层挑战,有点像好莱坞影片中的英雄形象。贾尼别科夫不听地面组织指挥和同伴萨维内赫的劝说,强行进行手动对接任务。这点颇有戏剧性,是个人战胜集体意志的典型情节。在好莱坞影片中,这种情节很常见,孤胆英雄一般都要突出他个人意志的正确性,顶撞上级,以突出天才的独特性。
当然贾尼别科夫最后是成功的,他们进入空间站,又遇到了太仓寒流、空间站起火、太阳能充电系统失灵等等危机。而且火灾发生后,萨维内赫还陷入了昏迷,此时只能又一个人活下来。贾尼别科夫下定决心将活的机会留给萨维内赫,这算是一个小高潮。
萨维内赫醒过来了,他们两个都没有死,但是也困在太空站里,必须要砸破堵住传感器的口盖。两个人拿着铁锤,使劲的砸,砸10多个小时。这时美国的挑战者号飞船出现了,面对同行求生的毅力,他们也不免心生敬意,向贾尼别科夫和萨维内赫敬礼。
在孤寂的宇宙,没有国家利益的对抗,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存的渴望。所以,影片也出现了宇航员意外之中看到了天使,可能是幻觉,可能真的存在天使。信仰与真理并不矛盾,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能够活下来,依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信念、责任感、献身精神。
《太空救援》成本只有4000多万,想一想,4000多万成本的影片在中国应该不是太空题材电影,多半都是爱情片、青春片、恐怖片,而《太空救援》还是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了让观众惊喜的效果。不少观众看完影片,都认可影片的视觉效果,尤其是那段太仓寒流,水在失重情形下的状态,很逼真。
目前这部影片票房1534万元,和俄罗斯影片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差不多。上一部《维京:王者之战》也是1400多万。2016年最火的《他是龙》,票房较高,有6000多万。俄罗斯电影中国还处于小众范围,况且《太空救援》又是偏冷门题材,目标观众都集中在对太空、航天感兴趣的人群。
本文系电影界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dianyingjie.com.cn/2018/0118/247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