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消费升级下的电影发行新渠道”论坛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开场主持人梁植调侃这是一场来宾们看起来格外“沧桑”的论坛,比起电影节其他宏大或者热闹的话题,“电影发行”是个小的切入口,却与如今的行业、产业以及观众息息相关。而论坛上,从艺术院线、网络发行甚至农村专线的放映网络,当下中国电影正在走向分众,未来电影发行的形态越来越多样化的探索中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艺术电影发行成行业新焦点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上,文艺片成了个热词,比起商业片大佬们感叹“资本退潮”,艺术电影似乎发展前景和潜力更令人看好。
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介绍了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的情况。
自《白日焰火》后,中国艺术电影创作异常活跃,形成了市场不断创造惊喜的4年。越来越多的艺术电影在挚爱于艺术电影创作与推广的制片公司的宣传推广机构的努力下走进商业院线,在《路边野餐》《心迷宫》《八月》成为文艺青年心中的丰碑,多部个性探索特征显著的艺术片,在电影节斩获高艺术评价之后,通过良好的市场运作取得了不错的票房,2015年《刺客聂隐娘》获得了6138万的票房,《师父》获得了5478万的票房,《山河故人》获得了3321万的票房,《十二公民》获得了1369万的票房,《喜马拉雅天梯》1155万,《心迷宫》1066万元,《闯入者》1003万元,这样一批影片在院线放映中连续突破1000万票房,到2017年《冈仁波齐》《二十二》《七十七天》都突破了1亿票房,进一步创造了中小成本艺术片的票房奇迹。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
在亿恩发布的国产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报告中,中小成本的文艺片的票房收益虽然排位不高,但是这些影片在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中都获得了满意票价评价。
观众对于观影需求的“升级”已是共识,“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艺术电影院线和几乎没有固定放映场所的电影大国。艺术电影优质产品产量增加、消费群体需求膨胀催生专有销售渠道诞生。”孙向辉说。
在此背景下,全国艺术电影联盟成立,要求所有的加盟影院承诺至少提供1块银幕放映艺术电影,每天三场,每周至少10个黄金场。同时,根据不同的影片情况,设立优秀排映、优秀上座率、优秀宣传、优秀票房产出奖,表现突出的影院,将享有优质资源如独家限量周边和物料倾斜。而加盟以后连续两部影片未达到排片指导要求,将被联盟除名,并不允许它再加入艺联的影院。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从110多块银幕,到全国艺术电影联盟在220个城市拥有1432家加盟影院,1838个加盟影厅。专线放映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今年年初的《三块广告牌》为例,《三块广告牌》目前产出6498万票房中,88%的票房出自全国艺联加盟银幕。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负责人金辉
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则成立于更早的2013年。今年来,每周定时定见的排映方式对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起到了积极引领的作用。上海发行放映协会秘书长金辉介绍,上海艺联的让一些艺术电影在“院线一日游”后又获得了重生的机会。“一轮放的不好,二轮可以到我们这里托底。”
不过,孙向辉也在论坛上提出当下专线发行与原有政策以及创作制片和发行放映体系之间的矛盾,“第一个方面是创作误区,相当一批年轻作者,创作艺术电影过多关注了社会的阴暗面,或者说一些个体遇到的生活困难他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观众并不想走进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另外,主题展映的方式,与我们国家现行的电影引进的政策是没有办法匹配的。”此外,孙向辉还提到当下的统计体系不宜于长线放映培育,“我们现在无论是猫眼、淘票票等统计都是大排名。我们建议给艺术影片一个单独的排名。”
大象点映开创C2B发行新模式
所聚焦的电影发行话题中,近两年崛起势头迅猛的“大象点映”颇受关注。
事实上,在论坛的前一天,大象电影还发起了一场“C2B长线放映平台发布”的活动。
大象点映的创始人吴飞跃是工人诗歌纪录片《我的诗篇》的导演。《我的诗篇》曾经在院线公映,200万宣发费打了水漂,片方颗粒无收。心有不甘的团队尝试在互联网上发起众酬点映,全国上千场的放映场次,让观众通过自发的方式找到了他们想看的电影。
点映创始人、导演吴飞跃
“在平台上发起观影活动,观影者变成组织者,可以自己选我在哪个影院排片,什么时间排片,想邀请哪些朋友一起看这部影片,这是一个从过去B2B的进超市抢货架的模式,改了过来,观众决定排片了,排片权交给了观众。”这是大象点映借助互联网技术对当下电影发行方式做出的颠覆。“市场主流的宣发模式,片方要花很多钱争取更多的资源。但对于文艺片和纪录片会非常艰难,必须把有限的资源花在跟影院求排片。模式不对,一个个点再勤奋,也难有好效果。”
而大象,由点到线进而成面广泛铺开的模式不仅让观众们自主地看到想看的电影,令电影创作者本身也感到欣慰。通过这种新模式,大象点映把片方、影院和观众串联成线,完成了各方需求的精准匹配:制片方宣发成本减少,影片发行的门槛和投资风险大大降低;影院上座率上升,差异化经营带来可持续的收益;观众个性化的观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同时还在观影和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了社交——大象点映的很多放映,观众看电影花1个半小时,但在映后交流可能要花2个小时甚至3个小时,一场观影结束,观众之间已经在过程中完成了深度社交。
选择大象点映平台的《村戏》导演郑大圣说,“任何一部片子,只有放映才有生命。多放一次就多活着一次。”郑大圣感谢大象点映帮《村戏》“找到对的眼睛,对的人群”,“从召集,发起,品评,因为电影而聚会,大象创造了不一样的电影聚会的机会。这些观众有备而来,对电影有知识的准备,对可能性有好奇,对不一样的电影有要求,对于创作者是非常珍贵的。”
而通过这样的模式,在过去艺术节展覆盖不到的小城市,也可以由影迷自发地“筹办”主题活动,一个即便身处“十八线”城市的影迷,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喜好,策划发起一个“电影节”。
一直以来,长线放映都是文艺片创作者和出品方共同诉求的话题。通过彻底改变发行思路,制片方可以不用跟大片去抢排片,同时,大象点映在最近的技术升级后,解决了长线密钥的技术放映问题,实现了和影院点对点密钥寄送的问题,进一步延长了艺术电影的寿命。据吴飞跃介绍,大象点映的片库已经有100多部影片,合作过的影院有2000多家,先后有2000多位众筹观影发起人在全国300多座城市完成了3000多场放映活动,平均上座率在80%以上。
“我想享受现在的状态,从导演变成了一个服务者,纪录片、艺术片新片我们能提供发行的服务。同时,我们做全新的长线放映的平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你想看我们平台上有的影片都可以持续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