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绣、打树花、绒花头簪、昆剧折子戏……最近,伴随古装剧《延禧攻略》的热播,这些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成就的珍宝迅速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从不断走高的点击率来看,这部剧或许找到了这一类影视作品的最佳打开方式。
很长时间里,古装剧是荧屏的“主角”。但近年来,一些依托具体历史背景进行拍摄的古装剧,在诸如人物造型、角色性格、故事走向等细节上有悖历史,甚至胡编乱改历史。比如,让汉朝学子随口背诵李白的诗句,把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屈原解构成沉溺女色之徒等。
“大事不虚,细节精致,剪裁生发,把握本质”,曾有学者提出创作历史剧应遵循的4条原则,《延禧攻略》之所以获得观众的好评,正是掌握了这个创作技巧。不论是通过“一耳三钳”“二把头”“绛唇妆”高度还原清朝宫廷女子的着装,还是多次出现乾隆收藏《快雪时晴帖》嗜好盖章、和亲王弘昼爱做荒唐事等与史实吻合的情节,这一切都为剧作赋予更扎实的历史真实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艺术瑰宝。但时至今日,知晓这些瑰宝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传统工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当《延禧攻略》把非遗文化巧妙融入到电视剧中,让观众明白什么叫“一寸缂丝一寸金”;什么是“古老节日社火”打树花;什么是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点翠,让这些“沧海拾遗”不再是曲高和寡、阳春白雪,观众透过荧屏可以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先辈曾创造过的灿烂文明,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延禧攻略》剧情好看,更可贵的是打造出传统文化现代传播范本,勾起观众的学史兴趣。自电视剧开播后,各大视频网站中关于乾隆时期的历史纪录片和《百家讲坛》之类历史讲座节目的点击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不少网友还晒出追剧时购买的历史书籍。
近年来,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中华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证明了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由此证明,即便是泛娱乐化的时代,将历史搬上荧屏,绝不能只被当作一笑而过的素材,寓教于乐才是影视作品最佳的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