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小城之春》上映70周年,我们有必要再来审视体会这部百年佳作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部电影的命运可谓曲折离奇,1948年上映之后反响平平,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老一辈的电影人的极力推崇之下得以重见天日,走进主流观众的视野。
这部电影的魅力犹如一把时光之剑,穿透了厚重的历史长河,气势如虹,一飞冲天,到了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之际,香港电影金像奖更是将其评为中国百年百大电影第一名,此后无论任何媒体和个人只要开出中国影史十佳的名单,这部电影必是榜上有名。
1948年中国的的电影工业空前繁荣,上海文化公司的大导演费穆在拍摄电影《好夫妻》时进度迟迟赶不上来,为了不影响公司业绩因缘际会之下仅仅用了四个月就拍出了这部场景简单,演员只有5人的旷世经典。佳作天成,一切都好像是在上天的安排之下让费穆导演在历史的节点拍出了这部具有浓烈中国韵味,深深怀恋故土的佳作。49年之后费穆导演出走香港,51年这位中国电影的杰出先驱就撒手人寰,客死他乡,再也无缘踏上故土,万幸的是随着《小城之春》的重见天日,费穆导演也得到了属于他的那份荣光。
《小城之春》讲了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因时代的原因活得特别拧巴,一点也不通透,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好像就是受封建思想摧残的受害主人公。他们“克己复礼”,他们“不逾矩”,他们懂得为自己和他人的人生的负责,为此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在他们的眼里自由是有代价的,自由的代价大不大,他们都不会一味的去追求,因为在他们的世界观里有比个人自由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不是封建礼教,不是外界的舆论,而是他们内心的良知与秩序,这就是传统的中国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中国人身上的这点内在品质一直不变。朋友妻终究不可欺,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不会重来,能做就是把那份对你的思念深深地藏在心底。
战后的1948年,女主周玉纹和丈夫戴礼言,以及妹妹戴秀,还有管家老黄生活在江南小城。破败的家园,萧瑟的庭院,以及夫妻之间名存实亡的婚姻,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周玉纹战前情人章志忱意外的来访,打破了一家的清冷安静,更打破了周玉纹心如死灰的感情世界,身处在生活的泥沼之中她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的脸上渐渐地有了笑意。
周玉纹和戴礼言刚结婚没两年,戴礼言就病了,到后来两人更是分房而睡,夫妻之间毫无感情可言,剩下的只有冷冷冰的“责任”二字,所以老情人章志忱的意外来访对周玉纹而言简直犹如救命稻草一般,激发了她作为一个人应有的欲望。
虽说刚开始的周玉纹表现得又惊又喜,可她还是做出了试探之举,一开始是送了老情人一盆兰花,然后接二连三地夜访章志忱的住处,前两次娇娇滴滴,欲说还休的向章志忱诉说生活之苦,到了第三次周玉纹借酒醉欲强行胁迫章志忱,可章志忱还是坚守住了心中的道义,没有做出逾矩苟且之事。
对于妻子周玉纹和朋友章志忱之间微妙的感情,丈夫戴礼言心中自是一清二楚,但他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哀怨之情,相反竟有一些成全之意。戴礼言久病多年,自是觉得在生活中亏欠了周玉纹许多,所以他想放手,想成全了二人,借此回报周玉纹多年不离不弃的照顾之情,所以最后他试图通过自杀来处理三人之间的感情关系。正是戴礼言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起到了相反了作用,最后周玉纹没有选择跟章志忱走,而是留了下来继续守着多病的丈夫和破败的家园。
影片最后周玉纹和丈夫在城墙上目送章志忱离去
我欣赏戴礼言,他懂得如何爱一个人,他更懂得如何给一个女人幸福。他是落魄的乡绅,也是最后的乡绅,他的身上有着中国最后一代乡绅阶层应有的品质和气度。我也欣赏章志忱,他从一开始就把持住了自己,面对周玉纹的暧昧表白,他没有迷失自我,而是牢牢抓住那根底线。
他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青年,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四处来回奔波,而面对已为人妻的曾经挚爱,他也会选择放弃,将感情上的遗憾咽进自己的肚子里。我也特别能理解周玉纹的形象,她每天买菜时都要在断壁残垣的城墙上走一走,也没什么目的,反正就是离家近只为能够散散心而已。她代表不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她只是个女人,她只是不想一个人在寂寞的夜里孤独终老,她只是想找一个爱她的男人,后来她发现原来这个身边多病的丈夫就是最爱的她的那个人,所以她留下了。
中国老一辈电影人都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编剧李天济在写《小城之春》的剧本时很明显是受到了苏轼《蝶恋花》的启发。导演费穆更是在《小城之春》拍摄技巧上运用了中国传统诗画的技法,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环境写意,内容写实,用简单的几个人物就牵扯出了宏大了格局,于方寸之间探讨了天地之间恒古不变的感情伦理问题。
周玉纹的扮演者民国女星韦伟,49年之后出走香港
周玉纹是幸福的,她在人生命运的特定节点上再次遇见了故人,这是上天对她的垂顾,她和章志忱在城墙上的两次约会,让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幸福起舞的样子,真美。
电影界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