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社会学家曹保平的学术报告《狗十三》,5年后依然满分

就像好的科幻片导演自然科学通常都不错一样,能把现实主义剧情片拍到深刻的导演,往往都是半个社会学家,比如瑞典的伯格曼、意大利的德·西卡、日本的山田洋次和咱中国的贾樟柯等等。

这次囤儿和大家聊的,是内地另外一位堪比社会学家的导演——曹保平,以及他5年前拍摄却将于今年12月7日全国上映的“新作”《狗十三》。为什么5年前拍的片子,今天看来毫不过时呢?是因为如果我们把《狗十三》看作是一份社会学学术报告的话,它无论在5年前还是5年后,都是满分。

《狗十三》里的所有角色都太普通了,普通到无论是外在的吃穿住行还是内在的所思所想,跟观众身边99.99%的人都一样。一般的电影要么塑造特别的人物,要么讲述特别的事件。《狗十三》则是彻底的普通人和彻底的普通事。正是由于人物和事件都普通得太彻底了,导致整个影片对中国社会的展现真实、直观、深入骨血。当演员人气更迭后,主打明星的电影会过时;当特效技术更迭后,主打视听震撼的电影会过时。同理,当中国社会、中华文化、中国人的理念在这5年里没有发生重大更迭的情况下,根植于这个社会、文化、理念的《狗十三》就绝不可能过时。

既然人和事都很普通,那《狗十三》的观赏价值在哪里呢?第一,曹保平提供了一个犀利的视角——13岁的少女李玩。第二,虽然片中的场景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过无数遍,但曹保平选择每一个场景时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用意。经过曹保平对社会的观察、分析、挑选,片中每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都在李玩的视角下呈现出了露骨的“真相”。观众会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被人们习以为常的言行,将会在李玩为代表的未成年人心中留下多么惨烈的伤痛。同时,观众也会被勾起回忆,明白自己未成年时那些莫名的时刻,原来是因为我们落入了这样一个无法抗拒的社会运转机制里。

作为社会学的学术报告,《狗十三》对“存在即合理”这一社会普遍认知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从李玩的视角看过去,她的长辈(父辈和父辈的父辈们)无一例外都践行着“存在即合理”。他们对一件事重要性的判断,很少出自于独立思维,而是更多地参考社会大众和主流。别人怎样说话,我也怎样说话;别人怎样开心,我也怎样开心;别人怎样赚钱,我也怎样赚钱;别人怎样育儿,我也怎样育儿。他们都在主动地融入主流,并且强迫别人(李玩)也必须融入进来。影片用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场景,一环环地论证着“存在即合理”思想在这片社会上的根深蒂固。

囤儿看完《狗十三》的时候并没有鼓掌,并不是因为觉得曹保平的导演水平不值得掌声,而是因为害怕掌声被人盗用、被人误解。囤儿深深地陷入在影片的结尾,很长时间走不出来。曹保平不仅论证了命题,更悄悄地用自己的论证进行了推论式预演。当囤儿get到这个悄悄的预演,心里的滋味就很是杂陈了——囤儿愿意给《狗十三》打满分,哪怕这个满分意味着囤儿也是个丑恶的人。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