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给予了极大关心,因此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也有大量的电影电视节目以及纪录片集中在2018年的下半年登场。
这些影视剧集都有一个称谓,叫做“献礼片”,其中含义不言自明。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献礼片其实也可以有市场效应,并不会单纯意味着会和市场脱节。
单从电影来看,已经上映的改革开放献礼影片已经超过10部,包括《春天的马拉松》《照相师》《大路朝天》,更有20部左右的影片正在拍摄或者后期之中。
已经登上小屏幕的电视剧集也是接踵而来,包括已经引起一定反响,豆瓣评分高达8.9的《大江大河》等。根据统计,类似题材的电视剧从今年到明年将会有超过40部在央视,一线卫视和地方台播出。
纪录片方面,各路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光央视的体系就通过和地方台合作,或者频道自制等方式推出了至少5款以上的改革开放献礼纪录片。
虽然我们可以笼统地把以上所有这些节目都统称为“献礼片”,但是细数起来并不是所有的类似影视内容都是千篇一律,其中有一些还是具有相当好的市场效应和口碑。
电视剧突出,纪录片走心,电影反响有限
现实角度出发,不同类型的节目其市场效应会有非常大的差异,目前来看,电视剧或许是所有类型中市场反响最好的。
早在今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就公布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一批电视剧推荐参考剧目,其中有一些已经在火热播放中,包括:《大江大河》《面向大海》《一号文件》《大浦东》《最美的青春》《西京故事》《都是一家人》《创业时代》《谷文昌》《那座城这家人》《风再起时》《飞行少年》《奔腾岁月》《你迟到的许多年》《青春抛物线》《啊,父老乡亲》《北部湾人家》《外滩钟声》《我们的40年》《姥姥的饺子馆》《你和我的倾城时光》《正阳门下之小女人》等等。
其中有一些名字恐怕电视剧观众已经非常熟悉,最典型的就是由正午阳光出品,日前正在北京卫视和东方卫视热播的,由王凯、杨烁、董子健、童瑶领衔主演的《大江大河》,开播以来受到广大网友及观众关注,豆瓣的评分高达8.9分,也是2018年豆瓣评分中唯一过8.5分的大剧。卫视平均收视率更是高达0.6774%,在同一时段中名列前茅。
早在开播前,就有不少网友担心该剧会因为庞大的背景和献礼剧的性质陷入空喊口号和说教的俗套中,但是《大江大河》却用立体的人设、真实的年代感和情感共鸣以小见大,不仅还原了父辈们的“年代记忆”,还因此抓住了年轻电视观众。
除了《大江大河》之外,包括《那座城这家人》豆瓣也达到了7.9分,《正阳门下的小女人》豆瓣7.8分,8月播出的另外一部《最美的青春》评分更有8.4分之高;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并不是每一部“献礼”剧集的评分都是高涨的,主攻年轻收视群体的《创业时代》和《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在流量明星Angela baby、赵丽颖的加持下,网播量和热度较高,但是过多的感情戏和浮夸的剧情难以引起观众共鸣,豆瓣评分只有为3.7和5.7。
不过平心而论,献礼剧中确实不乏精品,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许多作品就算是评分一般,也引起了不少流量的追逐。
可惜的是,这样的品质到了电影方面就略显单薄了。
11月29日,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国电影、华夏电影以及有关重点影片出品单位联合举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宣传推介会在北京举行。会上重点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献礼影片。
包括《春天的马拉松》《照相师》《大路朝天》《闽宁镇》《中国合伙人2》《黄大年》《天渠》《热土》《片警宝音》在内的9部影片齐刷刷地在11月底12月初一起登陆了大银幕。
从故事题材来看,这9部影片的选择上颇具匠心,因为每一部影片的内容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缩影。《春天的马拉松》讲述浙东山村筹备国际山地马拉松分站赛故事,《照相师》描摹深圳老城照相馆祖孙三代人生变迁的影片,《大路朝天》反映交通建设和路桥工人生活的影片,《闽宁镇》展现东西部对口扶贫,《中国合伙人2》表现中国互联网人奋斗精神的影片,《黄大年》讴歌当代科学家奉献精神,《天渠》反映贵州遵义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创造人类工程奇迹,《热土》展现湖南湘东新时代年轻人回归故园建设美丽乡村,《片警宝音》讲述内蒙古基层警察执法为民……
从影片票房和口碑来看,很遗憾却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脱颖而出,《中国合伙人2》上映两天票房只有400多万,《春天的马拉松》上映4天只有90万票房,《黄大年》上映5天票房只有8万……虽然故事的题材内容颇具现实意义,主创人员也下了功夫,但是面对好莱坞大片《海王》以及日本动画《龙猫》重映的势头,几乎所有其他同时期上映的故事片都无法取得票房突破。
虽然电影总局早就做出了“希望各发行团队调动多种宣发手段,加大发行力度;希望各院线、影管公司、影院在发行重点影片时,切实体现出社会责任;希望各省市加大协调力度,对当地出品的影片率先做好发行工作”的号召,只可惜电影市场与电视剧有本质差异,观众的购票具有相当的自主意志,面对12月好莱坞大片以及包括印度,日本批片在内的双重夹击,献礼影片想要突出重围几乎不可能。
这样的现象在电视纪录片上却并不存在,和电视剧一样,近期推出的不少献礼纪录片不乏佳作。《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在央视一套和搜狐视频上联合播出,虽然评分人数有限,但是几乎所有置顶的评论都是四星到五星,网友一致认为“还挺好看的”。
除此之外,还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在优酷上推出的《中国:变革故事》,长城新媒体推出的《见证》,上海文广推出的《远望》《地铁》《筑梦蓝天》3部大型纪录片,腾讯视频推出的《我的时代和我》,湖南卫视推出的《未来已来》等等。
经过初步统计,除了央视之外,几乎所有的主要地方卫视和各大视频网站都有1-2部同类型的献礼纪录片,总计同时期播出以及未来会播映的纪录片将超过30部。和电视剧一样,纪录片成本不高,尤其是历史回顾型,许多镜头都可以采用档案影像,因此在市场回报上没有太大压力,也容易出现品质不错的精品节目。
40年最好的献礼内容其实是历史经典佳作:现代作品如何迎头赶上?
从下半年献礼的影视内容来看,尽管许多新晋推出的作品还是不乏市场效应,但是似乎最有品质保证的还是回顾40年历史的经典影像系列。
从9月至今,CCTV电影频道重磅推出了“40年40部”年度影片,在黄金时段进行主题展播,包括《归心似箭》、《红高粱》、《红海行动》等影片。
展映的电影包括1979年的《归心似箭》、1980年的《庐山恋》、1987年的《红高粱》、1997年的《甲方乙方》、2009年的《建国大业》、2012年的《一代宗师》、2017年的《战狼2》、2018年的《红海行动》等40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年度影片”。
每一年选取一部经典的中国影片,通过影片的回放展示当年中国的国情以及电影人的制作水准,似乎成了更好的“献礼”方式。从最近cctv6的收视率可以看出,除了日常的相对高收视的固定栏目,几乎收视率同期最高的都是由这些“40年40部“包办。
回顾历史,中国电影从改革开放中受益是最大的。1993年《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下发,随着新一轮改革推进,中国电影开始了对市场体制机制的探索;1994年,第一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在全国6大城市上映,盛况空前;2002年,中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电影产业化改革就此开足马力……
我们可以发现,过去40年中国众多优秀影视作品的涌现,确实也是改革开放的最佳见证——没有政策的扶植,宏观环境的允许,许多影视作品是无法成为经典的。
与之相比,今年已经上映或播出的作品还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即使部分作品确实具备市场效应,从口碑到收视都表现不俗,但其实还可以在某些方面加以提高——明年是建国70周年,未来还有改革开放50周年,60周年,或许可以有更好的影视节目来回报观众。
比如可以适当地加入有趣的戏剧冲突和快节奏的推进,回顾此前的中国献礼影视,大多数都表现地中规中矩,或平淡,或一成不变,看起来都很类似,不像春节档的国产商业片一样准备充分,长此以往难免给观众留下枯燥的印象。
又比如可以增强更多的代入感,由于献礼影视许多都是历史题材,无论是年代背景还是当代背景都应该着力展现时代特性和细节,形成带入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如果代入感不强,观众很容易就会出戏或者干脆切换频道。
另外,虽然献礼影视必须有歌颂和正能量的成份,但是也应该有时代与个人关系的紧密结合,要以小见大,在冲突中推进剧情发展,而不仅是为时代空唱赞歌。
回顾近期大量的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影视,我们可以发现,但凡能够在以上几个方面有所建树的,都会显示出一定的市场效应,包括《大江大河》《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最美的青春》等,而只是一味按照既定“套路”照本宣科的作品,则无疑会被淹没在众多市场化的作品中。
献礼影视不应只是一种任务。改革开放40年过去,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电影电视取得的长足进步,相信未来40年还会有更多值得追忆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