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印度电影新浪潮运动导演莫利奈·森逝世 享年95岁

作为印度电影圈备受尊崇的导演,印度电影最高奖Dadasaheb Phalke奖的获得者莫利奈·森于当地时间12月30日在加尔各答因自然原因死亡,享年95岁。

印度导演莫利奈·森逝世

作为印度电影圈备受尊崇的导演,印度电影最高奖Dadasaheb Phalke奖的获得者莫利奈·森于当地时间12月30日在加尔各答因自然原因死亡,享年95岁。

莫利奈·森,1932年出生在孟加拉,高中后到加尔各达的教会学院学习物理学。在大学里迷上电影之后,他没有机会从事电影业,只能成为一名医药代表。没过多久他回到了加尔各达,并在一家电影公司找到了一份音响效果师的工作。最终这成为了他电影生涯的起点。

1950年,他进入电影界。他的影片着重表现社会现实题材,揭露印度的贫困、剥削、动乱和阶级斗争等。1955年他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拉特博》(Raatbhor),他的下一部电影《蓝色天空下》(Neel Akasher Nichey)为他在印度国内赢得了声誉,而他的第三部电影《婚礼日》(Baishey Shravan )则使他开始引起国际电影界的关注。

1965年,森和电影界同仁共同发表了有关印度“新电影”的声明,强调必须降低制片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在拍摄了五六部电影后,他执导了一部由印度政府投资拍摄的影片《肖姆先生》(Bhuvan Shome),这部投资巨大的影片使他跨步进入了顶极印度电影人的行列。也成为上世纪70年代新浪潮运动在印度最早的发起人之一。

《找寻饥饿》获柏林评审团银熊奖

随后,莫利奈·森把自己关注的焦点由以前的偏重于其他阶级转移到了和自己一样的中产阶级身上,尤其是中产阶级内部间的政治冲突上,由于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对这个阶级心理的细致把握,这一时期被认为森最富创造力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他拍摄的《结案》在戛纳得到了陪审团大奖,《Ek Din Achanak》在威尼斯得到了荣誉奖,而《找寻饥荒》则在柏林拿下了银熊。

莫利奈·森的最后一部影片是2002年的《阿玛布汉》(Aamar Bhuban)。2004年,他出版了自传《永远出生》,随后就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淡出了大众视线。莫利奈·森从未停止过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在他的后期作品中,他开始放弃复杂的叙述结构,转而追求非常简单的故事主线。他去世之后,印度总统拉姆·纳特·科温德亲自发文哀悼:“他对印度社会充满情感和质感的现实主义描绘,令人动容。他的去世,是孟买、是印度,乃至是全世界电影圈的损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