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下午,被列为国庆献礼影片“三部曲”之一的《攀登者》,在北京电影学院标准放映厅举行学术放映交流活动,近600师生集体观摩影片并参与交流。片中的奉献和拼搏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台下90后、00后同学们,让年轻的电影人对今后的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活动伊始,影片《攀登者》主创代表,电影《攀登者》总策划、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汪天云教授,高山组执行导演、我校08届毕业生乔乔导演代表剧组及片方向学校赠送全体主演签名海报,校党委副书记张健也向嘉宾回赠校服表示感谢。汪老师激动表示,要将这件校服珍藏于上海电影博物馆。本次放映交流活动由北京电影学院马晓静老师主持。
《攀登者》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全球公认的不可能登顶的北坡出发,最终成功在珠峰上插下五星红旗的故事。影片中的每一位角色,从坚强不屈的登山者到知识渊博的气象学家,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国家强大艰苦奋斗的一代人的缩影。攀上珠峰的顶端,一览众山小,白色的雪原上矗立的鲜红国旗,是中国走向世界顶峰的象征,也是背后每一位英勇爱国者的骄傲。
在观片后的交流环节中,08届毕业生乔乔导演作为北影毕业生在标放观看自己参与创作的影片,不禁感慨“感受非常不同”。汪天云教授则表示,非常感谢北京电影学院培养了很多全才,由于这次拍摄时间特别赶,很多演员都是拿命在拼,电影学院很多同学都参与了表演。所有人都很担心能不能完成这次拍摄任务,但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来了解到中国人有多么了不起:当时人们还吃不饱饭,但是新中国成立之际,所有人都知道中国的幅员辽阔,却不知道中国的高度,于是就有这么一批人参加了九死一生的珠峰登顶之路,这真的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精神。
攀登巅峰,自强不息
有同学提问主创,策划这部影片,以登顶珠峰为题材的爱国主义电影的初衷是什么?汪天云教授告诉我们,攀登其实是一种精神,它燃起了一种社会淡忘的精神。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像“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一样的人物,他离家28年,研究氢弹受到了辐射,回家陪伴妻子不到一年他就去世了,悲伤的妻子按照他留下的东西,重新走了一遍他的路,才知道他为祖国做了如此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人物让我们无比感动。所以我们最后努力把徐缨塑造成这样的形象,片尾当吴京在山顶上跪哭的时候,一是他终于完成了使命,但他心爱的人已经不在了。攀登者是有情怀的,他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还有内心的强大。所以我们在结尾才说出那句话,吴京在山上因为空气稀薄不能嚎啕大哭,但那种哭是很揪心的,那种情感是很伟大、很高尚的。在拍摄过程中,我们要塑造出一代人的英雄,一代人的奉献,使得我们的电影工作还原我们的历史,让历史告诉我们的未来。同时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把个人的东西转化成一个“攀登顶峰,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攀登都是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
在问到“拍摄中最难克服的困难是什么”时,乔乔导演如是说:因为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所以剧组一定要拍到真实的自然环境。剧组成员在高海拔地区有一个高原反应的适应过程,各个工种都会经历紫外线的辐射、昼夜温差大,造成嘴唇干裂、脸上高原红等等困难。有一天晚上,下了特别大的雪,但是要赶着换场。半夜11点大部队翻越珠峰大本营的那条路时差点翻车,实在是无法行进的情况下,就在车里度过了非常艰难的一夜。同时,创作者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登山者的不容易和他们伟大的攀登精神,拍电影从某种角度说也是一个攀登的过程,各行各业也都如此,但是中国人从始至终都是向上的、永不止步的,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攀登精神。
《攀登者》要反映出我们民族、我们国家最核心的价值观,
这样的影片绝不是昙花一现
两位主创在交流的最后,都表示我们的电影市场、我们的青年人都需要像《攀登者》这样反映我们国家、民族、时代最核心价值观的电影。《攀登者》绝不是昙花一现,“国庆三部曲”也绝不是昙花一现。未来中国的电影市场还需要大量的精品佳作,中国青年电影人肩上的责任很重,同时也前途无量。两位主创希望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学子们,能够“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积极吸取前人的经验,明确正确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潜心做电影,创作出越来越多的、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精品力作。
现场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了两位主创,影片《攀登者》学术放映交流活动圆满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