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北京电影学院谢飞教授:60年守望电影初心

十八九岁学生笔下的谢飞样子有点可爱,有点萌,因为谢飞在他们眼中没有世故、老成,不高高在上。孩童般笑容,是干净的,是纯粹的,是无私的。

北京电影学院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条主线,通过先进典型事迹、典型经验、典型模式宣传,充分发扬典型示范作用,让广大师生找准“精神坐标”,受感染、受教育,以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奋力实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目标。

2019年10月16日,蒙古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国蒙古建交70周年纪念大会上,谢飞教授凭借1995年与蒙古国合作拍摄的电影《黑骏马》获得了蒙古国的最高荣誉——“北极星”国家勋章。

(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和体育部部长为谢飞教授颁奖)

77岁的谢飞,华发丛生,依旧壮心不已。

白驹过隙,谢飞与电影共同走过六十年。

一个甲子的回眸,谢飞铭记着电影导演的誓言,心系着电影教育的使命,投身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教育事业,探索中国电影教育模式、建设中国电影人才工程的实践贯穿了他的大半生,在北京电影学院近70年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党委号召,要以谢飞教授为榜样,学习他孜孜不倦为电影教育事业献出心血智慧和春秋年华的奉献精神。

 

谢飞教授

要拍留得下去的电影

2017年,CCTV-4《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致敬人物谢飞导演,谢飞在节目开篇,写下“要拍留得下去的电影”。朴实无华的九个字,是谢飞作为一个电影人的铮铮誓言。带着这样的敬畏之心,谢飞走上导演创作之路,只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条路多舛而漫长。 (1961年谢飞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第四代导演深感振兴中国电影,他们责任重大。他们发扬刻苦学艺的咬牙精神,立志为我们的民族电影事业做出贡献,志在攀登世界电影高峰。谢飞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导演系副主任,副院长。33岁开始教书和拍电影,谢飞心中清楚,要拍留得下去的电影,要有一份静得下来的心态。

有人说,第四代导演太沉重了。有了透气感,必然要以巨大的热忱和精力投入创作。从1983年到2000年,谢飞以平均三年一部的速度打造影片,每片必得大奖且几乎都是国际奖项,在第四代导演中独享殊荣。其编剧和导演的彩色故事片《本命年》(1989),获1990年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个人成就“银熊奖”;编剧和导演的彩色故事片《香魂女》(1992),获1993年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导演的彩色故事片《黑骏马》(1995),获1995年第1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1995年谢飞拍摄电影《黑骏马》工作照)

1995年,经过10多年的准备,谢飞执导根据张承志同名小说改编的剧情片《黑骏马》。似沉年的酒,似忧伤的歌,投到马背上的民族,透析着人类学的探讨。影片讲述了蒙古族青年白音宝力格的成长历程,着力描写了他和索米娅的爱情悲剧。辽阔坦荡的草原风光动人心魄,草原上强纫豁达的生命力令人回味,整部影片呈现出一种宽阔的胸襟和深沉的人文关怀。《黑骏马》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展映时连放了6场,场场皆是爆满,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当主创人员上台时,台下的观众给这部中国影片报以长久不息的掌声。谢飞也凭借该片获得第19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史专家陈山认为,《黑骏马》是谢飞的传世之作,在中国影史中将长久地流传下去。谢飞将自己的艺术理想、人格精神完全糅进了影片当中,呈现了谢飞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开放的艺术态度。现实主义和人文内涵是谢飞的创作目标。他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展现真实,表现中国人的情感和历史,同时又拥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价值。谢飞说,“有的电影是一闪而过,有的电影中国人能看懂,外国人看不懂,要拍就拍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电影,这样电影就能留得下去。”

谢飞创作的同时,从未放弃教学工作。他说:“一个电影教师只靠书本、课堂上学来的东西是教不好课的。只有通过亲自的拍片实践才能获得真本事、真经验,才能教好学生。” 除了自己攀上电影艺术创作的顶峰之外,在北京电影学院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谢飞还对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等第五、第六代导演授业解惑,为中国电影掀起第五代、第六代浪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中国电影教育改革的领路人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代表人物,谢飞的电影中处处体现着当代中国那朝气蓬勃的鲜明特征。而教师职业是谢飞与其他第四代导演的重要不同之一。他常常说:“我是个电影教师,我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电影教育,创作和教学是我人生快乐的两大方面。”他不但把中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全校教学和导演系的教学中,而且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电影教育的理念。

1978年9月16日,北京电影学院全面恢复本科招生,这一事件被世界权威的《电影手册》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在这一天跨进北京电影学院校门的一批学子对日后的世界影坛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他们渴望知识、自强自立,共同成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文化之林的主力,掀起了中国电影的第五代浪潮。如今,78级电影学子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难以复制的一代;而他们的崛起与执教该班的谢飞言传身教有着直接的关联。回忆起那个年代,谢飞认为:第五代导演之所以能够集体迸发出较高的创作热情和水准,与第五代导演过往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电影的热爱有关。而在谈到教学当中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时,谢飞却展现出老一辈学人的谦虚之风。在他看来,北京电影学院78级学生都有着良好的资质及勤奋的学力,他和学生们是互学互教,相互成就的。

1980年至1988年,谢飞担任电影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工作。这一期间,他尝试对电影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最早应用新教学模式的是北京电影学院85班。谢飞认为,这一时期,北京电影学院最成功的变化是成立了“青年电影制片厂”,即接受国家的制片任务,为各系各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拍片的机会。“青年电影制片厂”也让谢飞受益匪浅。他坦陈,在开始做教师的头10年以至20年的时间里,自己也是在做学生,在补艺术实践的课。

 

谢飞教授在电视连续剧《日出》的拍摄现场

“有人说拍电影和教电影是两回事,前者需要热情,后者需要理智。我认为它们其实是一回事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一个电影教师只靠书本、课堂上学来的东西是教不好课的。只有通过亲自拍片实践才能获得真本事、真经验,才能教好学生。”谢飞教授表示愿毕生投身到电影教育事业中,也希望更多有实践经验、有艺术成就的电影人回到学校,回到课堂。

在教学方法上,谢飞教授躬身践行着在实践中逐渐培养起专业的眼光和技能的理念。他认为,安排循序渐进、从小而大科学的、系统化的拍摄作业练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创作、艺术想象和应对未来复杂创作环境的最重要手段,是造就创作型电影人才的主要途径。适当讲授、练习为主、分析名片、自主学习,是需要努力提倡的要领。因此,他主动要求主持导演系2005级本科班的教学工作,并承担了第一学期的不少课程,希望在教学中将实践训练贯穿到课程中去。

扎根人民,为中国电影教育献出赤子之心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一定要研究这个时代的精神,因此,学生的学习,一是基本功的学习,另一个是对社会人生敏锐观察能力。”他认为,艺术学到最后都归结到对人的理解,电影应该艺术地表达个体对人生、历史、社会的看法。真正的艺术品都是艺术家对本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深刻领悟而创造出来的。

他曾说,导演是是影视艺术创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然而对于商品性很强的影视作品,导演主要负责艺术部分。导演如何去适应和应对市场化,这些都要学。学生在学校主要学影视专业技能以及观察生活等。更多的生活实践经验则要在毕业以后继续学习。“电影的不同专业其实都是实践专业,要使学生在未来有所发展和成就,需要有扎扎实实的日常的专业技能训练,也要深谙影视市场流程,知道遇到什么困难怎么去解决。”谢飞教授说。

文艺创作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谢飞教授在教学中一直向学生强调坚持最基本的真、善、美的标准。“学生作业可以做非常试验性的、很艺术的东西,也可以练习拍一些娱乐的、商业的,甚至功夫片、古装片。但是,在娱乐片类型的作业里,道德标准、人文内涵一定要正确和鲜明。有些学生关注那些猎奇的、甚至是阴暗的东西,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这些题材也不是不能拍,但是学生要明确,透过这个题材你想要表现的是什么。电影是为大众服务的,不管通什么样式和题材,即便是恐怖片,也应该歌颂真、善、美,打击假、丑、恶,不能模糊最基本的原则。”谢飞教授发现,有些学生要标新,觉得应和了传统好像就俗了,因此就是要颠覆传统的东西,有些干脆反其道而行之。“这就需要老师去做工作,把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要向学生强调基本的道德观必须坚持,即便是要做通俗作品也必须是健康正面的,否则市场也不会接受。观众不接受,也得不到好的票房。”

爱校荣校,矢志不渝为电影教育事业奔走奉献

虽然已经离开了一线工作岗位,但谢飞对中国电影和电影教育的关切从未休止。他曾多次提出,中国电影要持续发展,如果总是表面地去谈作品和眼前的利益,是远远不够的,而电影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持续改革。

他专心投入电影教育,以老师、监制的身份,培育电影新人,要么就跑跑全世界各个电影节、影展,做做评委看看片,这一跑一看,分明感到中国电影和世界的巨大差距。被问及具体差在哪里,他想说的很多,末了干脆不说了,“当前还是先谈谈怎样培养人才吧。” 谢飞教授全力奔走推动,首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在2001年宣告诞生,来自世界各地电影学院的学生作品及电影主创团队齐聚北京。“学生在校内经老师指导下拍摄的各种短片作业,是在自由创作条件下非商业化才华的集中展现,是宝贵的创作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打下重要基础。所以,我非常重视学生短片的教学和展映”。

(2019年,第十八届ISFVF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开幕)

通过影展交流,学校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开始了新一轮的胶片作业的教学练习,安排35mm的短片拍摄,全校各院系学生自由报名,竞投电影剧本,择优录用拍成毕业短片。影展每年虽然只有一周时间,但明显促进了教学,给师生带来很大激励。许多教学方法在逐步改进,学生实践能力有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要扭转教学中技术质量不够、技巧训练不足的问题,就要重视学生作业的胶片练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电影感,产生高水平的学生短片,锻炼出优秀的尖端人才。” ISFVF刚刚走过18个春秋,影展不仅牵动着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也开始散落到全国不同高校的电影艺术专业。它是一扇窗,让电影专业的学生不断拓展视野,找到差距,力争作品走向世界。同时,对于从事电影教育的工作者不断找到与其他国家电影学院教学差距,不断创新电影教育。

大半生任教于电影学院的谢飞教授既能从历史的经线上回顾和总结中国电影教学的传统、优势和不足,又以环顾国际的眼光,用世界影视教学的纬度来比照和检讨我国教学的长短和差别,孜孜以求地探求中国电影教育模式,体现了他与时俱进的办学思考和永无止境的服务意识!为中国电影的创作与教育事业毕生奉献的谢飞,无疑是北京电影学院“尊师重道,薪火相传”这一校训最忠诚的践行者,他的身影与校同在,他的声音和足迹与中国电影同在。

从电影创作、电影教学到身体力行为电影奔走,谢飞打通了中国电影的多维立体空间。开豆瓣、开微博,用英语去推广中国电影,用自拍视频自己剪辑记录自己推介中国电影的足迹,用微博拍下前往世界各地电影节的身影。

(图片来源:导演谢飞微博截图、照片)

谢飞为中国电影而生,他不断地了解中国电影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更多的人有梦且圆梦。而他在北京电影学院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们到老中轻教师们心目中,早已经成为精神引领者,有了一大票“拥趸”。

(粉丝 动画学院19级研究生 高尚、动画学院19本科生 哈斯特尔画)

十八九岁学生笔下的谢飞样子有点可爱,有点萌,因为谢飞在他们眼中没有世故、老成,不高高在上。孩童般笑容,是干净的,是纯粹的,是无私的。

而此时的谢飞,无疑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育输血人,无疑是中国电影的推介人。

《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

致敬词:

系出名门,甘愿淡泊人生

筑梦光影 无悔砥砺前行

用镜头表达悲悯

用胶片赞美苍生

用真情为后来者传道授业

用作品为第四代立万扬名

一路揽最佳

取百花 抱金熊

既成黑马亦安心本命

色即是空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