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路阳在《绣春刀》片场
没预料到观众会这么喜欢和鼓励这部片。口碑好票房却一直上不去让我很难过和郁闷,电影进入院线之后,就是产品销售的过程,我们已经控制不了……现实虽然很悲催,但还要活,我想,做电影也是如此。
——路阳
楔子——
35岁,毕业7年,拍过3部电影,1部上映,票房8300万元。作为《绣春刀》的导演,这是路阳为自己的电影梦交上的一份答卷。但还有很多事情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比如找钱时的艰辛,拍戏时的辛苦,不知道该不该在电影这条路上走下去时的迷茫,还有那些年过而立就花白了的头发。
如今,《绣春刀》不错的口碑让路阳小小火了一把,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媒体注意到这位低调的电影人,记者只能在路阳录节目转场的路上和他聊一聊。有些内向的路阳如今对采访来者不拒,他说,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他的电影。
对话 【转行】受田壮壮鼓舞毅然辞职
记者:你是导演专业科班出身吗?
路阳:我是工科专业,虽然一直很喜欢电影,但毕业先在凤凰卫视工作了一年,但我的兴趣还是电影,就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
记者:在北影读研的过程中参与过电影相关的创作吗?
路阳: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之后,我就马上辞掉工作,开始跟组,做场记、副导演、导演助理、视频助理等,当时我做导演助理,那部戏外景特别多,环境特别严苛,我的工作就是站在导演椅后面,把盖监视器的布举起来挡太阳,一天就干这一件事。虽然辛苦,但受益很大。
记者:研究生毕业马上就开始电影创作了吗?
路阳:2007年毕业我就留校了,在系里坐了一年半的办公室,那时我就想,为了学电影我做了这么多的取舍就是为了坐在这儿吗?辞职之前我去找田壮壮(著名导演)老师,他说很敬佩敢于做出选择的人,对我鼓舞很大。
辞职后,有一年的时间,主要就是写剧本,谈过很多剧本的事情,但是最后都没有做成。这个行业谈十个事情,能有两到三个做成就很靠谱了。那时很慌,想着工作也没了、收入也没了,我该怎么办。
【艰辛】首部戏预算减到170万
记者:第一次做导演是什么时候?
路阳:2010年的春天,我的编剧朋友写了一个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想拍出来,也就是后来的《盲人电影院》。
记者:你是如何给电影拉投资的?
路阳:我父亲是中戏的老师,通过父辈介绍,我把剧本递到了西影厂,当时没抱太大希望。西影厂投给我们也是抱着鼓励年轻人的心态,可能投之前就做了收不回成本的准备,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满心的感激。
记者:这部电影是多大的规模?
路阳:从考虑投资到最后确定投资,我们等了有四个多月,但是预算从350万减到了170万元。那个时候剧组成员都拿很少的钱或几乎不拿钱,一共拍了21天。
记者:第一次当导演顺利吗?
路阳:整个拍摄过程挺艰辛的,有的时候投资方的钱可能不会特别及时地打过来。有一天制片主任就跟我说组里已经没钱了,如果两天之内钱再不到就只能停拍了,当时很沮丧。杀青的时候,金士杰(台湾著名男演员、剧作家、导演)老师就跟我说,虽然这次拍得特别仓促,有好多的遗憾,但是你以后再拍电影时不会再有现在这种状态了,一群人什么都不考虑,很纯粹地做一件事情,很快乐。我一直记得金老师的话。我那个时候想,拍了一部电影,似乎也得到些认可,以后找投资会容易一些,但血淋淋的现实告诉我,太天真了。
【现状】如今投资方主动找上门
记者:什么时候有了要拍《绣春刀》的想法?
路阳:带着《盲人电影院》参加完釜山电影节就开始酝酿《绣春刀》的剧本。那个时候预计到了,刚拍了一部100多万的电影,现在写一个两三千万投资的电影,没人会投我们,但我爸一直逼着我把剧本写完。
记者:找投资的过程顺利吗?
路阳:当时我估计找投资一年半年应该能找到,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一找就是两年半。
记者:两年半的时间就没接过其他工作吗?
路阳:中间拍了一部电影,我们平时会拿一些自己写的故事梗概去给投资人看,有投资方看中了一个叫《房车奇遇》的故事,也是几百万的小投资。
记者:最终《绣春刀》是如何找到投资的?
路阳:当时我们转遍了行业内所有的公司,最后找到中影,如果中影不投,这个项目就只能放弃。中影最终能投资这部电影也是考虑了多方面的因素,这部电影的监制张家振是业内非常资深的制片人,有他的加入,也增加了投资方的信心。
记者:拍摄过程是不是也很艰辛?
路阳:最开始,我们的拍摄周期是90天,后来因为预算不够,拍摄周期也一天天地往下减。离开机还有两个星期的时候减到了75天,每天都要拍好多镜头,张震都快崩溃了。我当时特别希望最后一场戏去内蒙古拍,因为钱不够制片人不建议去。最后又减掉了10天的拍摄周期,换来了内蒙古那场戏。(据法制晚报)
启示
“良心之作”为啥叫好不叫座
《绣春刀》自上映以来获得一致好评,网络上甚至将这部电影评价为 “今年中国电影界最佳良心之作”,时光网上的评分也达到7.6分。不过,这部电影的票房却迟迟未突破亿元大关,这与该片的口碑极不相称。为此,业内人士纷纷为这部电影把脉,普遍认为该片存在缺乏营销、题材缺乏创新等问题。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过
“新生代电影观众跟网络结合非常密切,他们不但从网上获取观影信息,而且还从网上提前购票,这就导致电影票房的前移。”四川太平洋院线电影部经理秦立为表示,如果前期宣传力度不够,想凭借影片自身质量后发制人,往往会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毕竟,大部分观众还是通过宣传才知道影片的信息。
综观2014年上半年票房过3亿元的电影,无一不在上映前成功地制造了营销话题。《小时代3》和《后会无期》通过“郭敬明韩寒大战”赚得盆满钵满,票房均超过5亿元;《老男孩之猛龙过江》更是将“影未动,歌先行”的营销模式运用到极致,主题曲《小苹果》在线上线下掀起一股“苹果风”……得话题者得票房,这句话几成“真理”。而《绣春刀》显然没有找准宣传的话题点,影片上映前几乎没有做任何话题性质的宣传,上映前不做媒体试片场和口碑场是《绣春刀》的失策。 电影叫好不叫座是一道无解的方程?
此外,《绣春刀》缺乏对传统武侠题材的创新,也是票房歉收的原因之一。现在,“武侠”二字在影片中越来越成为一种包装外壳,而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武侠精神和江湖情怀早已消失。
有业内专家表示,近年,用四平八稳手法拍的武侠片都不太卖座,像《神都龙王》、《四大名捕》是加入了魔幻、悬疑、推理元素,才会引起观众兴趣,但《绣春刀》在各方面都是比较传统的武侠片,题材方面没有加入太多的创新元素。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认为,国内观影群体不成熟是电影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之一,但是解决电影票房和观众之间的矛盾不能从观众身上入手。其实,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国内电影没有多元化的收入渠道,一部电影只依靠影院的票房回收成本,而票房又从观众身上来,电影制作不迎合观众,迎合谁呢?因此,只有拓展电影的收入渠道,让电影制作方在票房不好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其他渠道回收成本,有钱可以赚,这样才有可能制作出高质量、高票房的电影作品。(据中国文化报)
争鸣
@李小雷:国产电影的无奈在于,无论多烂的片只要宣传够大都能轻松收入票房几亿,而小投入的电影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市场的褒贬。看到一则影评说:“《绣春刀》唯一不幸的地方是演员没有一个在近期结婚的,而导演压根就不是个畅销书作家。”
@郭晓丹:从《绣春刀》来看,爱情戏越来越唯美,动作戏越来越精湛,武侠电影却离江湖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的江湖象征着延续了上千年的“成人童话”的远去,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更加精美却更加现实的、残酷的世界。
@张岩:电影是需要天才的灵光的,即便是新人作品也是如此。导演再多,也大多是碌碌无为的职业工人而已。《绣春刀》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好学生在努力地完成一部作业而已,你可以看见他的努力与试图达到的程度,但即便是他达到了他的最佳,依旧会仅仅是一部还不错的作品,更何况,他并没有达到他试图表现的最佳,这与天赋有关。
@虎嗅:好口碑的电影不一定有高票房,这不是什么稀奇事。不过《绣春刀》与以往那些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不同,不仅在专业圈内收获赞誉,其观赏性也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认可。可惜,不怕神一样的口碑,就怕猪一样的营销,一部本来有黑马潜质的片子,最终却栽在了自己人手里……好口碑VS烂营销:《绣春刀》死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