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剧本
让我们虚构一个对电影怀着激情的洛杉矶年轻人。一天,他产生了一个念头,他想拍摄一部关于一对携带巨款私奔情侣的公路犯罪爱情片,他很是兴奋,于是思如泉涌,写出了这个故事的梗概,并且很快就写了一稿剧本。之后他决定找一家经纪公司,与他们合作,希望通过他们的牵线,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让好莱坞的片商买去。很快地,经纪公司和他达成了协议,同意帮助他推销,同时当剧本被购买后收取其一定比例的佣金。在好莱坞这样的经纪公司不在少数,而且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每周都有片商打电话来问他们那有什么新的故事,有的则要靠经纪人费劲的去游说片商能够劳烦一阅。
终于有片商对其的剧本感兴趣,并且有意买下,于是,经过几番讨论和交流后,他们达成共识,以10万美元成交。这样这个年轻人的本子就进入片商的剧本库当中。
这只是一个幸运的年轻人罢了,如果是在好莱坞以职业编剧为生的人,可能他们的路就要顺畅得多,他们可以直接跳去经纪人,直接于各大片商接洽。
回到故事,这个剧本也许雪藏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被一个新来的主管发现,他认为这个剧本十分有意思,便向上推荐。一切都很顺利,高层决定拍摄这部影片,但是他们对剧本有些地方的描写不是很满意,于是他们让主管找些有经验的编剧进行修改。尽管此后这已经不是那为年轻人100%的作品了,但是他并没有办法,因为只要他卖出了剧本,就无法干涉到片商所做的一切改动。
二、前期准备
剧本出台不久后,整个计划便开始启动了,主管在公司内制定一位高层为制片人,承担着整个计划的运作,但制片并不亲力亲为的去管理所有的事物,他只是承担计划的顺利运作,并且在影片制作完成的时候负责发行等事宜。执行制片,他将负责评估整部影片需要多少预算,时间以及选择合适的导演和演员。
在好莱坞,一部影片的预算分为上线预算以及下线预算。上线预算指的是的制片方以及主创人员的酬劳,这些数字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再改变。而下线预算指的则是拍摄期间的置景,摄录器材,胶片,相关人员酬劳以及后期制作的洗印,特效的花费,这部分预算是浮动的。
在片场全程监督拍摄情况的则是制片主任,他核对支出,并且管理下线预算,每天都将情况进度与制片方汇报。
之后制片方将负责与导演、摄影看景,并且提前联系好场地,商量租借器材等等……导演这时候同时也开始忙乎了,导演将每天和自己选定的摄影指导商量分镜,以及运动方案;与美术指导探讨剧本,以便让美术指导更深入的了解剧本,设计出最贴近导演脑海中形象的场景;而服装设计也将与导演进行一些沟通,但沟通的程度要视拍摄规模,题材以及预算而定。
此时,导演手中的剧本仍然在不断的修改,也许制片方会认为某场追车戏需要撞坏许多车,预算无接受,便与导演进行协商,提出修改或删戏;也许导演认为某场戏不足以表现主角的心里变化,便增加了别的情节进去以便剧情更丰满,合理……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在里面,甚至在拍摄期间剧本仍然在涂涂改改。
三、拍摄
制作一部电影时最主要的领导者,毋庸置疑,就是导演。导演不是只在片场喊开始和停;导演也不是只坐在帆布椅上大发雷霆。一整部影片,如果说故事传达的是编剧的想法,那么当故事转化为影像时,就完全是导演的自我表达以及对故事的理解了。正如刚才所说的,导演要与主创人员不断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了解这部影片应该怎么拍。举个比较直观的例子吧,科恩兄弟的经典作品《冰雪暴》,在影片开头时,影片展现了一部牵着一部小汽车的卡车飞奔在白雪皑皑的法尔戈的画面,其中一个影片出现了一个大全景,周围全是白雪,汽车在路上飞奔,而那部汽车小得可怜,好似已经被白雪淹没了。这便是导演与摄影罗杰·迪耿斯交流的结果,导演将自己对这个镜头所包含的寓意——“面临犯罪狂徒前的一种压迫以及紧张感”告诉给摄影,而摄影将根据剧本,分镜以及导演所阐述的想法设定机位等等,简单来说就是再一次的艺术加工。
一个剧组一般是由导演组、摄影组、录音组、美术组、演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所构成。导演组包括了导演本人,助理导演以及场记,场记负责每个片段拍摄前的打板工作(场记版上写有场号,镜号,拍摄次数,胶片卷号,日期以及导演和摄影)以及记录场景中物品的位置,保证影片中不出现穿帮;摄影组包括摄影指导,操作员、摄影助理,其中摄影助理有专门负责装胶片的,也有负责拍摄轨道装卸以及推动轨道车,除此之外还有灯光,每盏灯都有人专门负责移动位置和调整角度,在好莱坞的剧组分工十分严格,各自必须各自就位,不允许跨组之间的帮忙,例如录音去帮助灯光移动大灯,这在剧组中是不允许的;录音组有录音以及录音助理组成,录音负责监听收到的环境声,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使用调音台进行调节,而录音助理负责举话筒杆(影片穿帮镜头大多数都是话筒杆^^);美术组包括了美术指导,他将指导整个场景的布置,还有化装师,服装管理员,道具管理员以及剧务若干。
拍摄期间,制片主任和导演助理负责制定拍摄日程表,今天应该拍摄多少个镜头,应该把哪几个镜头放在一天拍。整个剧组也将根据每天发的日程表来拍摄。
四、后期制作
其实整个电影的制作流程和做菜有些相似,剧本可以看作是构思菜式,前期准备可以看作是去买菜,而拍摄则是处理食材,后期制作就可以看作是下锅。
在胶片洗印出来后,导演会和剪辑师一起把拍摄的素材从头到尾的看一遍(一部三小时的影片所有的素材几乎超过二十个小时),然后再由导演在剪辑师的帮助下剪出一个初剪版,然后给投资方进行内部播放。但其实在好莱坞,导演都无法拥有最终剪辑权,所以整部影片的最后剪辑权都在剪辑师手上,因为投资方考虑到更多的因素是公映后播放时长,节奏是否紧凑以及吸引人,这也是为什么市面上有些影片会标注Director’s Cut(导演剪辑版),表示非公映时的最终剪辑版,只有部分大牌导演或者独立制片人导演成才能破例参与最终剪辑版的剪辑。
在剪辑的同时,电脑特效,原声音乐和混音的工作也开始了,混音是为了提高声音的质量,让其听起来更饱满,拍摄电影时所使用的话筒特别敏感,许多细微的杂声都可以录进去。
此外也稍微提及一下关于最近运用比较广泛的胶转磁技术,大家都知道,真正的电影都是使用胶片拍摄的,而且也是使用专门的胶片剪辑台剪辑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采取胶转磁,在电脑上剪辑,再磁转胶发行拷贝。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电影采用高清数码摄像机拍摄,如星球大战前传系列,这样就可以直接进行电脑特效加工了,最后只用把磁带转成胶片就可以上映,甚至可以直接发行数码拷贝。
五、商业发行
当一部电影经过上述所有过程后,即将走向面向市场发行。但在好莱坞,必须先将影片的拷贝送往MPPA(美国电影协会)接受审查,然后由MPPA确定电影分级。MPPA电影一共分为G(适合所有年龄层观众)、PG(最好有监护人陪同,任何年龄层皆可入场)、PG-13(含有部分粗口语言以及性和暴力,13岁以下儿童需监护人陪同观看)、R(含有较多粗口语言,性以及暴力,17岁以下需监护人陪同观看)以及X(大量粗口,性以及暴力,17岁以下不允许观看)。当电影分级出来后,就可以走向全美院线了,部分影片在上画前还会做一个小规模的试映,以此获得观众反映来进行最后的调整。其中有些影片只会进行小规模的有限放映,片商会选择一些观众水平比较高的城市,如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部分戏院进行放映,例如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在美国就采取的是小规模的有限放映,而《艺伎回忆录》在面向全美公映前也采取了上述方式。
同样,在宣传上片商也毫不怠慢,电视广告,影院宣传片等等,还有许多科幻片在上映时还采取了游戏,原声大碟一齐攻的架势,当星球大战上映时,甚至还邀请了美国著名的奇幻小说家R.A.萨尔瓦多把剧本改编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