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百度“大数据”推人工智能编剧将打造“全民电影”?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big data)、海量资料,指的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近日,湖南卫视某部偶像剧编剧和百度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编剧联袂,使得电视剧获得较高收视率,6亿人次对该剧的各种点击和口碑行为大数据,就是大数据的一个小浓缩版。在电影方面,2014年,黑龙江电视台选择与百度大数据合作推出大型全媒体电影项目--Entertainment Experience China(娱乐体验中国版,简称EEC),旨在挖掘新兴电影人才,打通民间电影力量向上发展的通道,为中国电影产业储备后备力量。

2013年被看作是“大数据元年”,它掀起的风暴正在席卷各个拥有海量数据的行业,影视业也逐渐步入其中。大数据和影视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百度大数据为什么会试水影视行业?大数据技术能否重构影视呢?大数据具体到一个电影项目里,会提供哪些数据支撑或者决策服务呢?针对以上问题记者采访了《全民电影》项目组负责人和百度大数据工作人员。

剧本接龙 影片竞赛

全民参与电影制作

落户中国的《全民电影》在借鉴荷兰模式的基础上,将邀请电影界泰斗级导演吴宇森领衔坐镇,章子怡作为形象代言人,邀请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剪辑等各领域专业人士组成导师团队。该项目电影部分的负责人三木先生介绍说,总导师吴宇森自从拍摄《赤壁》之后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将中国年轻导演带进行业,所以与《全民电影》一拍即合。形象代言人章子怡作为一线明星每年都亲自看30到50部新导演的剧本,《非常完美》也选择和新导演合作,她是比较愿意接纳新导演的演员。

项目负责人高宏刚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8月25日,编剧导师刘仪伟、束焕在《全民电影》官网公布第一段10分钟的文学剧本。喜欢编剧的电影爱好者可以续写第二段电影剧本;喜欢表演、拍摄、剪辑、作曲等环节的电影爱好者可以组成自己的团队,拍摄第一段公布的官方剧本,将视频上传到官网,并通过合作视频网站和电视节目进行展播。与此同时,导师团将吸收大家的智慧拍摄一个专业版电影,上传到网站供电影爱好者参考学习。接下来编剧导师会结合民众的优秀剧本,公布第二段官方(文学)剧本,让大家接着续写第三段剧本,拍摄第二段视频。依此类推。电影接龙分为5段,每段10分钟。预计九月份将开始季播电视节目,项目组邀请何平、薛晓路、刘仪伟组成季播节目导师团,让优秀电影爱好者获得更多的奖励和机会。参赛者来自社会报名以及电影接龙的优秀团队,选手有机会获得金钱、设备和演员等资源以及导师的额外帮助,更有机会获得最终200万元的电影投拍基金奖励。此外,《全民电影》栏目组还积极开展与节目配套的相关线下活动。

回顾2012年Entertainment Experience(简称EE)的活动,由好莱坞着名导演保罗·范霍文(荷兰裔)领衔操刀,组建导师团队,带领荷兰电影爱好者共同完成了世界首部由民众生成的“大电影”.全新的视角、具有前瞻性节目形式以及符合现代媒体特征等特点吸引了黑龙江卫视,高宏刚到荷兰评估调研了这类项目,发现这个项目在当地运用了互联网营销的方式,帮助电影创作构建了媒体框架,这种全媒体模式在美国比较成熟,但在中国还是相对新颖的。此外,其中校园活动在荷兰当地6大城市、45所大学,也举办了演员海选活动,通过全媒体的宣传,在当地受到广泛关注。决定引进后,项目组选择了一个中国观众比较容易接受的项目名《全民电影》。

作为引进节目,落地中国会不会遭遇水土不服?前期筹备又遇到哪些困难呢?高宏刚谈到,荷兰的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跟中国有很大差距,这个项目和《中国好声音》之类的电视节目有所不同,面对的不仅仅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首先,全媒体项目包括了电影爱好者参与的环节,但是这个参与是有门槛的,不是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的。举个例子,荷兰人口大约一千四百万,中国人口约是它的100倍,那么,根据中国的媒体环境或者消费市场将参与人数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比例上,这让项目组费了很多心思。其次,全媒体项目面对着更为广阔却也更为分散的受众,如何吸引这些受众的关注,这让项目组面临挑战。最后,这个项目具有一定的前卫性,当全媒体平台整合之后,和客户、电影专家交流时,解释全媒体概念和构架节目,需要比一般节目更长的时间。

谁在看 正在看什么 想看什么

大数据为电影提供客观指导

2013年被看作是“大数据元年”,它掀起的风暴正在席卷各个拥有海量数据的行业,其中电影业成为近期被关注的一个热点领域。2014年6月15日,第17届上海电影节开幕第二天,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一场名为“电影全球融资策略谈”论坛上的发言,在电影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认为,未来十年,将会是互联网引领中国电影产业革命的十年,传统电影业就是互联网的“打工者”.

事实上,大数据与影视作品的结合,体现了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国外已有探索。反观中国影视娱乐产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娱乐影视行业进行投资引导、风险规避,百度在大数据资源和应用上具有天然优势。《全民电影》的口号是“I NEED YOUR HELP我需要你的帮助”,这代表了导师们是在号召大家一起来贡献智慧,来帮助他们一起完成一部史无前例的公众电影作品。观看百度的数据结构:从量上,日均60亿次的搜索请求,85%的中国网民的数据规模,使得任何一个主题下的研究都是海量的全样本,比起监测,调研的抽样方法更具代表性。从质上,比起点击浏览,搜索数据更能代表网民真实的关注和诉求,记录网民的基本属性和心理属性。

百度商业分析部总监李忠军表示,从用户思维出发,让用户心声得以表达,并参与产品的开发,离不开便捷的数据收集、获取,以及基于大数据能力的数据挖掘和分析,百度的数据积累为全民表达和参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全民电影》项目是百度娱乐影视大数据史上最大的一次实战运用,选角模型和营销指导是核心。百度大数据将从多个维度支持《全民电影》项目,以《全民电影》总导师吴宇森举例,吴宇森导演拍部新片怎么确保选择出演的明星一定卖座?基于百度风云榜和百度指数的数据分析,百度会对明星的关注度及曝光活跃度进行客观“打分”,导演团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每位演员的各项指数,如更受哪一地区、哪一年龄层、哪一类型影迷群体的关注,通过了解备选明星以往的商业价值和特质,以及正负面舆情监测等,吴宇森导演还可以评估其营销价值。

高宏刚表示,随着移动终端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每个人的移动终端实际上就变成了一个数据记录仪。它比笔记本电脑所能获取到的信息更加个人化,不仅暴露这个人的生活细节,位置动向,同时也记录着他的消费习惯,人类第一次拥有了这么多数据的生产者。未来的市场都是由一个个用户构成,在一个项目运行之初无论是他的全媒体概念还是用户概念,都会和大数据统计结合在一起。《全民电影》在客观数据指导下,会少走弯路,赢得更多用户的喜欢,获得更大的市场。除了选演员,票房投资回报也是导演和投资人关心的话题,百度娱乐影视大数据可以对主创团队历史投资回报表现进行分析,预估人员对票房的贡献力,同时将影迷数据与潜在市场做匹配,来指导市场排片,预测契合度、优化营销活动。

创作者把握受众注意力走向

大数据将电影带往何方?

在未来,大数据具体到一个电影项目里,会提供哪些数据支撑或者决策服务呢?百度相关技术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来看,总的来说,大数据技术可以挖掘数据背后的真实含义,更精准地还原群体的面貌并时刻把握网民注意力的走向。可以说,数据对市场精准专业的洞察,可以为一部电视剧的全制作过程提供决策支持,其中包括剧本创作、主创组队、营销分发、收视监测。例如电影《小时代》利用大数据,精准地对观众群体进行分析,它关注了9万用户的新浪微博,对微博使用人群进行深入分析。调查数据显示,在9万微博用户中,81%是女性,19%是男性;平均年龄20岁左右,喜欢看《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等电视节目。而这也正是适合《小时代》的受众群体。

从大数据技术介入影视业那天起,大众便对数据的预测分析能力有了超高的期待,同时对数据预测应用也有争议,比如隐私、安全等话题。针对这些问题,该负责人解释:这里需要探讨的是预测分析的原理以及合理利用。

首先,“数据挖掘”,预测分析是“提炼”信息,是一种归纳总结的分析,试图从海量信息中找出普遍适用的规则。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预测分析,它只是一种对客观事实的归纳和演绎。

其次,预测分析无法做到预测系统性的危机,主要就是大家熟悉的“黑天鹅事件”.就是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在预测微观层面的趋势时,技术通过对个体的变量做分析,但是分析结果很难精确地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突发事件的爆发而变化。

第三,数据的价值、力量和意义让数据变得敏感。这种冲突随着数据力量的强大和数据生态的完整而愈发强烈,并且还会持续。数据技术是中性的,让技术带上利弊评价的往往不是“人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信息”而是“利用信息做了什么”.在建立“公平”和“正确”的数据规则上,显然需要更多探索。但是目前数据应用基本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个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预测分析技术成熟的道路上,大数据可以对一部电影提供深度数据分析与策略规划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风险、规避风险。但是,数据只能显示目前大多数人的态度和选择,并不能预测未来人们会喜欢什么,也就不能提供更好的创意。从这一角度来看,基于数据技术打造的电影,更有可能只是一部“差不多”电影。至于它能否创造经典,能否给电影的品质带来革命性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链接: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big data)、海量资料,指的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