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
一部《三体》让很多人对中国科幻文学和电影重新燃起了希望。早在去年,广电总局的官网已经有《三体》的备案公告,凭《三体》一战成名的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另外4-5部短篇的改编权也已经陆续出让,包括四年前就传闻要拍摄的《乡村教师》,然而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关电影已经拍摄或即将上映的消息。刘慈欣自己也表示,后来购买版权方没有跟他联系,他自己也并不清楚电影的进度如何。
科幻电影在中国,何其难也。
中国为何没有科幻电影
先不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好的科幻电影,甚至中国类型片里根本就都没有出现过科幻电影这个名字。
王小波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讨论过这个问题,文中说,“缺少科学知识,没有想象力,这都是中国出不了好科幻片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科幻片要搞好,就得搞些大场面,这就需要钱——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那么多钱。”他还揶揄道,“假设我要搞的是《侏罗纪公园》那样的电影,我怎么跟上面说呢?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
概括起来是三点:缺乏科学素养和想象力;资金不足;审查制度严格。
与王小波的总结虽然精确,但过于简单,太空堡垒创始人、著名影评人张小北对此有更深刻的分析:
首先,从产业链角度来说,我们的创意环节就太薄弱。虽然国内有刘慈欣这样的一流科幻作家,但版权制度和代理人制度不明晰,导致他的小说无法有效地转换为可流通的交易产品,因此无法有效地进入电影产业链。
其次,科幻电影的发展需要有大量优秀的科幻文本做基础。所谓基础就是要有足够的风格和类型供电影产业链挑选。从数量来说,目前优秀的科幻文本作品还太少,仅仅出现一个刘慈欣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就是,我们的电影创作环节跟不上。科幻电影需要有好的编剧完成从文学到剧本的转换,但国内真正能够熟练掌握好莱坞类型片叙事手法的编剧很少,而懂科幻的制片人和导演更加加稀缺。
第四是特效行业缺乏经验。硬件的设备问题好解决,但人的因素,人的经验的更重要。中国缺乏优秀的特效团队,也没有操刀大场景科幻片的经验。
最后还有市场环境,中国观众没有“科幻片”的消费经验,好莱坞科幻片在国内都被当成“特效大片”来消费,没多少观众意识到其中的“科幻”元素。而仅仅凭借拼特效,中国电影短期内根本无法和好莱坞在正面战场抗衡。
科幻小说《三体》
为什么只有美国
可能这样说会好听一些,中国的科幻电影虽然差,但是除了好莱坞,其他国家水平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或许可以证伪之前讨论中国科幻电影为何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应该科技比中国发达,科学素养更高吧,但也没有反映到科幻电影上去,所以科技发达、工业化水平高也许只是产生科幻电影的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
刘慈欣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表示,“科幻电影大量产出就是在美国,不是中国的问题,人们很容易找到很简单的原因讨论为何中国拍不出科幻电影,例如导演不懂科学,科学文化氛围不浓,不重视,审查问题,的确这是一些原因,但不是根本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我也说不清,但美国的确是一个特例。”
不容置疑的是,在美国,科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大量的漫画、小说等作品。《生活大爆炸》中的宅男们都是科幻的拥趸。
只要环顾世界影坛就会发现,科幻片是好莱坞的独家产品,其他的国家所拍摄的科幻片大都是被一个科幻架空的普通电影而已,它们使用最低限度的特效,将一个普通故事装进科幻电影的外壳。我们可以将这类电影称为“软”科幻片,中国目前的电影工业水平暂时也只能支撑这样的科幻片。
也许是因为美国没有历史所以只能展望未来?也许是科幻电影在工业设计的背后还需要宗教情怀?这些都说不清。
有人悲观的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要用整体观念来看这个问题,或许世界只需要有美国这一个科幻电影中心,就够了。
不过,刘慈欣也向记者坦露了目前美国科幻电影的问题,“美国科幻电影和科幻文学很不一样,差别极大。看当代现代科幻小说完全没有看科幻电影的感觉,美国科幻电影风格处于小说30-50年代黄金时代的风格,而科幻文学已经向前发展了很远了,科幻文学变得和电影风格差别很大了。喜欢看科幻小说的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年轻人不太喜欢。随着计算机特技发展,故事越来越服务于特技,整个电影都特技演示,没有故事。毕竟,《黑客帝国》、《盗梦空间》、《云图》这样的优秀作品也是少数。”
网友自制的《三体》电影版海报
电影适合表现科幻但科幻电影难拍
虽然自己写科幻小说,但是刘慈欣并不是喜欢文学,只是喜欢科幻而已,他认为科幻题材最适合通过电影来表示。“科幻写的不是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是作者脑海中幻想出来的,虚拟的,没法让读者产生直觉联想,必须用文字来艰难描述;而对于影像来说,就会非常直观,外太空是什么样子,宇宙飞船如何飞过,再好的语言也无法描述这样的情景。即使是复杂而深刻的面壁计划、黑暗森林理论,也可以借用电影人物之口直接说出来。”
“但是,虽然科幻题材适合通过电影来呈现,不代表科幻电影容易拍,科幻电影十分难拍,因为从头到尾都是创意,创意非常密集。而做创意相当难,写小说一个人就可以了,电影的拍摄是一个团队,是导演编剧特技的创意合到一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失败,是最难拍的一种电影。”
刘慈欣的观点非常正确,除了导演、编剧外,科幻电影的创造还需要很多其他工种的配合,例如概念设计师。他会通常按照导演的要求,设计出很多和电影有关的造型,供电影制作者参考。
通常概念设计师和电影的美术师最大的区别就是,概念设计师只负责关键性角色或者场景的设计,并且奠定科幻片的基调和世界观。概念设计像是一个发明家,他会发明很多不存在的东西,并为导演所用。
刘慈欣:我也不知道《三体》电影剧本该如何写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慈欣表示自己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三体》的电影项目。“签订的合同没有提及剧本改编这部分的内容,对方运作我不太了解,跟我时间精力也有关,我知道这个电影拍起来比较困难,我也不知道这个电影该怎么拍,我能参与的也就是剧本策划,但我也不知道这个剧本该怎么策划。”
很多读者担心,刘慈欣不做编剧会让《三体》电影跟原作有很大偏差,但刘慈欣却认为,“电影和小说之前存在差距是必然的,电影应该按照电影的艺术规律来运作,我对电影艺术知道的不是很多,但电影非要忠实原著,也不一定是好事。小说作者往往不是合格的编剧,在编剧过程中,原作者的干预没什么益处。”
刘慈欣认为,自己的短篇改编起电影也许更加容易,比如《球状闪电》、《赡养上帝》,《三体》最大的问题不是太长,涉及的概念太多,而是主题太复杂。对于科幻电影来说,背景可以复杂,故事可以复杂,但主题一定不能复杂。《三体》的主题太复杂,偏离主流价值观,即使通过了审查,也很难被主流观众群体接受。此外,科幻电影特技其实可大可小,但《三体》的特技不可能小。
市场对《三体》的期待非常高,但刘慈欣自己反而很淡然,“任何一种文学,只要市场达到一定规模,必将涌现精品,美国有很多优秀的科幻电影的原因是,他本身就有很多优秀的电影。先把市场做起来,让观众形成对科幻电影的观影氛围,才能谈得上精品。无论是观众还是媒体,指望市场在零的情况下,砸下几个亿,就创造出一个较好又叫座的经典,这是不可能的。作为一个开端和起步,这是我对《三体》抱的心态。”
电影的本质是讲故事,而科幻电影也需要讲故事。无论对于什么类型的电影,故事是核心元素。无论是科幻电影也好,其他电影也罢,学会讲故事才是唯一的出路。
正因为这样,中国科幻市场出现了刘慈欣,才会如获至宝。
中国科幻电影想要蓬勃发展,树立一个标杆是必要的,《三体》有希望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国电影市场喜欢跟风的做法其实是可以被好好引导利用的,只要有一部优秀的作品出来,赚到钱,不管是投资者还是投机者才会蜂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