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郭敬明专访:一场将青春标准化的产品实验

从十年前,80后青春当道,到90后横空出世,再到如今00后才露出尖尖角,郭敬明这个“80后代表”的名字都始终与一代一代不羁、非主流的年轻人捆绑在一起,而这个“不羁”的背面是关于“轻浮”、“浮躁”、“低俗”的争议。

从十年前,80后青春当道,到90后横空出世,再到如今00后才露出尖尖角,郭敬明这个“80后代表”的名字都始终与一代一代不羁、非主流的年轻人捆绑在一起,而这个“不羁”的背面是关于“轻浮”、“浮躁”、“低俗”的争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用十年时间成功的打造了同一个产品, 那就是:永恒的青春。

郭敬明非常清楚观众品味的复杂,“你没有办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不能要求20岁的小姑娘和40岁的中年男性观众相同的审美,所以就服务好你的那群受众就好了,商业类型电影就是这样”,郭敬明接受我们专访时如是说。他希望未来能够像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Johnathan James Nolan)那样,实现艺术和商业的兼得,“但如果硬要选的话,我会选择商业的一端”。

然而,商业的核心,是规模化、可持续,而标准化才能可持续规模化。文化创意千差万别,一旦是脑力劳动,就很难标准化。近日《商业价值》记者对郭敬明进行了专访,谈谈他的“青春制造术”,任何规模化的产品都需要标准化,那么青春可以标准化吗?

他的这场将青春标准化的产品实验,也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电影文化产业极具标杆意义。美国几大电影公司及文化产业集团的崛起,都是在“产品标准化”路上的成功缔造者,例如迪士尼、梦工厂等等,这也将是中国影视产业规模化必经之路。

从作家到导演、从导演到商人、从商人到产品经理,郭敬明的三次蜕变,也完成了一个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实验。全文见《商业价值》9月新刊封面《郭敬明,制青春》,网络首发钛媒体,略经编辑:

从决定要自编自导《小时代》的那天起,郭敬明就一直被称为“导演”了。

在作家、出版人、艺人、老板之后,“导演”是他最新的一重身份。“郭敬明”这3个字像是生来就伴随争议的,从“抄袭”、“身高”、“拜金”一直到现在的“烂片”,但不可否认,在商业的评判体系里,郭敬明的每一种身份都是成功的。

他的第一部长篇《幻城》是暑假在大学的教室里通宵写完的,在2003年1月一经出版就列于文艺社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3名,短短几个月便发行到50万册,成为作家的郭敬明彼时还是一个大三的学生,身价百万,随后《爵迹》、《悲伤逆流成河》等作品的发行量都未低过百万册。

他的小说《小时代1.0折纸时代》2008年出版,登上那年全国年度文学类畅销书销量榜首仅用了2个月。2008年5月4日,美国《纽约时报》做了题为《China’s Pop Fiction》的报道,郭敬明被评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

在他所创办的“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最世文化”)内部,同事和下属更多称呼他“郭总”。尽管最世文化在外人眼中一直落在他本人的光环之外。但2013年12月1日,华策影视宣布以1.8亿元价格购得最世文化26%的股权,也被外界推算出公司近7亿元估值。

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系列同样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依照郭敬明自己的说法,“很难在华语电影的历史上找到一部电影与《小时代》相似。”

的确这句话被更多人解读出不同的意味,从第一部到第三部,也没有停止过遭受争议,但《小时代》前三部累计票房已经达到13亿元人民币,票房不可否认地证明了商业上的成功。

郭敬明一直都很清楚市场的运行规则,从商业角度看,他其实是一名出色的产品经理,了解15~25岁的年轻人需要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所以不管是何种介质的产品,他都能获得成功。但和所有成功的产品经理一样,仅仅了解用户是不够的,为了做出能被用户接受的产品,郭敬明同样要经历很多压力,甚至蜕变。

从作家,做导演

在最世文化刚刚成立的2010年,郭敬明还从来没想过要做自己作品的编剧和导演,他把《小时代》系列的影视改编权卖给了许多家公司。

《小时代1.0折纸时代》的电影改编权就卖给了当时仍为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强,张强曾挖掘出《中国合伙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多个项目,非常了解“小时代”系列上千万读者隐藏的市场潜力。

也是张强把“小时代”的版权推荐给力辰光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力,李力是投资人出身,曾投资多家影视公司,在拿到《小时代》版权的时候,投资人的思维让他很快对商业回报做出预判,“在当时国内青春题材电影中,《小时代》产品明确定位于16~25岁之间的青少年,已经决定了至少赚30%的利润”。

2010年的时候,张强也建议过郭敬明当导演,但当时郭敬明还以每月几万字的进度写《小时代:刺金时代》,精力无法兼顾,他曾找来许多导演和郭敬明谈改编,但是每一个人都抓不到“小时代”的味道。

2012年,李力再次启动这个项目,重新组建主创阵容,请来自己的合伙人安晓芬作为制片人,也请到出品过电视剧《流星花园》,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柴智屏担任监制。

那年8月,安晓芬、柴智屏、郭敬明和投资方约在北京见面,在那之前柴智屏一直在台湾寻找编剧,但看了数个剧本之后,柴智屏都不满意。那次见面,安晓芬知道了郭敬明大学期间的编导专业,安晓芬说:“为什么你不导呢?干脆你来做导演”。

其实当时电影《小时代》的未来谁也无法看清,但安晓芬和柴智屏有丰富的制作和发行经验,这给了郭敬明许多信心,而且剧情和人物都已经在他的脑子里存在了5年,李力说,“如果他做导演,是有可能成功的”。

郭敬明和李力有过一次4小时的长谈,李力对于郭敬明的印象是,“他不仅是明星作家,他懂得电影的商业运作,更懂得如何控制成本”。

阿亮是郭敬明大学时期最好的朋友,也一路跟随郭敬明成为最世文化的副总裁,阿亮说,“郭敬明非常善于学习,在学习方面,他会永远低姿态,从大学到现在一直都是”。

在他们还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阿亮买了一个复读机学英文,郭敬明用自己的Discman换了阿亮的复读机。那个时候郭敬明刚到上海,他买了一个学说上海话的磁带,用复读机学上海话。一年之后,郭敬明就开始和同学讲上海话了,讲的不好,但却坚持讲,他说,“我讲得哪里不对,你们纠正我”。

在确定要做编剧和导演之后,郭敬明需要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写出两个剧本,那段时间,他做了很多功课,看许多编剧、摄影、叙事语言类书籍,也看了大量的电影剧本,想象如果自己是导演会如何处理,然后再去看这部电影,看电影纪录片和花絮。郭敬明说,“为了拍《小时代》,花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弥补自己的知识”,那几个月他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

上一页 1 2下一页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