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影《腊月的春》观后感——现代之痛?

今天应邀看了场电影《腊月的春》。好久不看电影了,偶尔的几次,也是凑大片的热闹,象这样的片子,似乎业已绝缘。不过,今天的免费观看,倒是很认真的,甚至入了戏,跟着剧情,起起伏伏,乐乐悲悲,真有点说不清楚。

电影《腊月的春》剧照

今天应邀看了场电影《腊月的春》。好久不看电影了,偶尔的几次,也是凑大片的热闹,象这样的片子,似乎业已绝缘。不过,今天的免费观看,倒是很认真的,甚至入了戏,跟着剧情,起起伏伏,乐乐悲悲,真有点说不清楚。

其实,这是一部剧情非常简单的电影,一项政策,一名干部,一个村子,一个家庭。我看电影,喜欢对主题审视,而它的主题并不是我欣赏的那种,以“双联”为背景的故事,免不了应景,无法摆脱服务于某种需要的说教。所以,并不看好,大抵也不好看。但是,它却很真实的感染我,是什么呢?仔细思考,应该是剧中人物所代表的农民的境遇,撩拨了深藏于我内心的农民情结,产生了与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在中国,农民是怎么回事,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承载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却总是一种弱者,他们种植着供国人享用的粮食,生产着各种副食,却总是自己缺衣少吃,他们传承着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却是文化程度低、受教育机会最少的群体,他们创造着这个社会的最重要的物质财富,却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上,因此因此,他们生于土地,却不能安于土地,能够跳出农门,就是成功的人生,即使无法跳跃出去,也宁愿到城市当“农民工”,挣血汗钱,住蜗居棚,将就着生活在城市的边缘。

记得小时候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一农民有三个儿子,别人问他们的职业和状况,他是这样表述的: 一个是死下着没埋的--指当兵,一个是埋下着没死的--指矿工,一个命好,在家种地。从中似乎可以看出,农民并不是历史地如此憋屈。但是,现代以来,他们确实是社会的低层,即使在一个初步的小康社会,即使他们已经衣食无忧。腊月以放弃学业的代价,仍然无法安于土地,务农这样生命之本的劳作,换不来她的幸福生活,更不可能改变命运、赢得尊严,她只能依靠小技,剪出窗花供人赏悦,通过城里人走路子参加比赛,用歌唱的实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她的爷爷和弟弟甚至村里人,争得荣誉。

这算不算一种现代之痛?!

腊月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时光,它意味着春的到来。走近现代化的农村,或许就是走进了腊月。影片中的腊月终于有了自己的春天,期望中国的农民们能够早日走过腊月,拥抱春天。

关键词: 观后感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