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第23界金鸡百花电影节:甘肃电影故事

2014年9月24日至27日,第23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兰州盛大举行,这是中国电影的盛事,更是兰州这座地处我国丝绸之路黄金段内陆城市首次举办的如此规模的电影盛事,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特别推出了三集纪录片《甘肃电影故事》

2014年9月24日至27日,第23节金鸡百花电影节将在兰州盛大举行,这是中国电影的盛事,更是兰州这座地处我国丝绸之路黄金段内陆城市首次举办的如此规模的电影盛事,甘肃电视台都市频道特别推出了三集纪录片《甘肃电影故事》,借此中国电影盛会之时,讲述甘肃电影人在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4年秋,甘肃成立电影放映训练班,为本省培训了数百名放映人员,以后成为甘肃省、兰州市电影事业的中坚力量。上世纪50年代中期,省文化局在小沟头天主堂南院组建电影机械修配站,后来改在段家滩扩建为电影机器修配厂,成为本省电影业的后勤保障基地。

1958年在“大跃进”的催动下,在段家滩建起了兰州电影制片厂。焦炳坤说,该厂设计规模不小,摄影棚、录音棚当时在国内也是较大的。摄影师先由北京新闻电影制片厂驻兰的曲宗珊、刘清棠担纲,首任厂长是作家铁军。该厂首部影片取材甘肃永靖的故事片《黄河飞渡》,创作和演出人员皆出自省话剧团,首次上映便好评如潮。

1983年恢复“兰州电影制片厂”到1994年是恢复阶段,因为早期的人员下马时都调走了,回来的很少,技术人员十分匮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经理室的空座位》、《歪打正着》等,还开拓了电视剧创作,《走进香巴拉》获央视“飞天奖”二等奖。

1994年到现在,是探索阶段。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走了很多弯路,14年间拍了不少影片,但离市场很远,院线演不了,成本无法收回,步子迈不出去。2004年与甘肃电视台电视剧部合并成立甘肃敦煌影视文化中心(对外保留兰影厂名称)后,在市场经济运作探索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投资1000万元拍摄了《老柿子树》,每年为藏区译制40部影片,都收回了成本,昔日的兰影厂重现勃勃生机。

建厂50年,兰影厂克服种种困难,创作生产、摄制出品故事片18部134本,纪录影片85部200本,科教片39部64本,资料影片1部17本,电视剧60部309集,电视专题片27部40集,新闻片76部76本。其中故事片《太平使命》、《红流》,科教片《柽柳》、《沙漠化的治理》,电视剧《走进香巴拉》、《玫瑰悄悄红》等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百花奖”、“神农奖”、“CCTV杯奖”、“骏马奖”、“敦煌文艺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人口文化奖”等奖项。

2003年,兰影厂斥资600万元、历时三年拍摄的藏、蒙、汉团结统一的历史题材故事片《月圆凉州》在国内外发行并在联合国放映。这是第一部在联合国总部放映的中国电影。

50年来,根植黄土地的本省电影文学工作者们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反映了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动人事迹,为甘肃电影创作和电影制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省作家创作、被外省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的有汪刘万仁、程士荣、吴乙编剧的《红河激浪》、冉丹的《金色的大雁》、武玉笑的《草原雄鹰》、李茂林的《祁连山的回声》、张锐的《盗马贼》、《天地英雄》、王守义的“淘金三部曲”《淘金王》、《黄金大盗》、《雪灯》等曾一度掀起了西部电影热,也为甘肃电影创作赢得了荣誉。“尽管这些成绩很微薄,但它仍然是中国电影百年史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甘肃电影几代人努力的硕果。”

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文艺“复兴”以来,甘肃独特的地形地貌、民族风情、风景名胜成了导演们的“圣地”,先后有50多家电影制片厂来甘肃拍片,拍摄了《牧马人》、《马可•波罗》、《文成公主》、《彭大将军》、《大决战》、《新龙门客栈》、《英雄》、《天下无贼》、《黄石的孩子》、《神话》等影片,均在甘取景,连香港影视界的“大鳄”成龙、刘德华、周润发等名演员也不时现身甘肃,带动和促进了甘肃电影的发展。

现在,甘肃已是闻名全国的影视基地,诸如敦煌古城、嘉峪雄关、黄河石林、青城古镇等,成了国内电影市场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