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你愿意看到也好,不愿意看到也好,洗牌,已经到来!”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再度语惊四座。
9月16日,由艺恩咨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娱产业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影视行业、文化创意行业和金融行业的各路大佬齐聚一堂,共谋中国电影的未来。
由于三个月前曾预言“未来的电影公司都将为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打工”并引发巨大争议,于冬的出场于是也格外惹人关注:早上九点半开始的论坛,数百人的大宴会厅一度挤满了人;而于冬也果然没有让人失望,他再次带来对中国电影行业的重大预判:洗牌已经开始,三年之内,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和借助资本时代的影视公司将被淘汰!
这究竟是耸人听闻之语还是“醒世名言”?且听下文分解。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畅谈互联网时代的电影发展
资本时代
过去十年,主要靠地产大哥和煤老板
作为一个产业,中国电影虽然表面光鲜,实则小得可怜。小到什么程度呢?用金融界人士的话说,就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从2002年至今,中国电影产业一直保持着大约30%的高速增长,世界罕见;当初年票房不足10亿人民币,至2013年已达217.69亿,创历史新高。
但根据中国电影的分账比例,扣除发行方、院线的分成,再扣掉电影基金和税收,投资方可以拿到的钱其实只有总票房的30%出头,这也就意味着去年的200多亿票房中,投资方最终可以拿到手的只有60多亿。
2013年,中国一共生产了638部故事片,其中只有200多部公映。200多部影片的总投资是多少?这个目前还没有准确统计,但这200多部影片的片方一共能分到多少票房是肯定的,那就是这60多亿。
也许有人会说,哇,60多亿,不少哎,但这60多亿是总收入,不是利润;扣除掉成本,估计所剩无几。即便做个很傻很天真的设想,成本只占总收入的一半,最终合计下来:200多部影片的片方忙上忙下、折腾一整年,加起来也就挣了30多亿。
相比之下,2013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个人净资产约为860亿(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首位),足够2013年200多部影片片方的老板奋斗二三十年。
“一个行业一年才挣这么点钱,玩儿个毛啊!”一位文化产业基金的投资人笑言:“你会忽然发现,原来我们这么多人在抢一块这么小的蛋糕,真正的金融资本都不稀罕进来,因为无利可图。一个游戏行业,2013年的产业规模都有800多亿,电商(网络零售部分)2013年的产业规模是1.85万亿,电影产业简直就是可以忽略不计。”
正因为如此,于冬说,过去这十年,中国的电影投资主要靠两样资本:“一个是房地产大哥,一个是煤老板。”
往后十年,有成千上万亿资金当靠山
尽管过去“不堪回首”,但历史总是在飞速向前:2014年,中国的电影投资一眨眼就进入了真正的金融资本时代,再也不唯房地产和煤老板马首是瞻了。
华人文化产业基金董事总经理徐志豪透露,截至目前为止,今年国内一共发生了63起影视公司并购案,涉及金额500多亿元——这足够投资好几年国产电影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并购案中超过50%是跨界并购,不少以建筑、汽车、传媒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纷纷插足影视。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磨铁图书CEO沈浩波,在出版界“一统江湖”后,他也决定要做影视,并且目前手头有了好几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前几天有一个记者采访我,他说你大概预测一下自己手上的项目有多少票房。我没有敢特别吹牛的预测,这个5亿、那个7亿,掐着手指算,算到50亿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往下算了,再算下去绝对是吹牛了……”一阵笑声过后,沈浩波强调:“但我确实没有吹牛。”
各种资本风卷残云般地刮进影视行业,橙天嘉禾集团CEO毛义民预言,预计到今年年底,影视行业的并购总额会接近千亿:“有一个知名餐饮业大佬吃饭时跟我说,他也要转行做文化,我以为是玩笑话,结果马上就注入资本,他说现在造车、卖肉的都做文化,事不宜迟。最近还看到SMG集团的资产重组,近千亿级的航母可能马上出现;马云最近在做IPO路演,昨天有40几家机构、400多亿美金的超值认购,市值近万亿的文化企业即将产生。”
而且,这还没算上今年在网上兴起的电影投资“众筹模式”,就是让每一个观众成为电影的投资人。“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创造奇迹的时代。”毛义民的说法与于冬吻合,在这样一个即将出现“庞然大物”的时代,大量中小影视公司和不善于借助资本的公司将会被淘汰。
互联网时代
就算不为BAT打工,也得为互联网打工
今年6月中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召开的主题论坛上,于冬一句“未来的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引起巨大争论。
正方认为,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来临,BAT作为行业巨头,几乎从社会各个层面服务着中国网民,同时也牢牢掌控着他们,电影公司只能“束手就擒”。反方则认为,于冬的话过于绝对:BAT再牛,那也只是在资本和渠道层面,左右不了电影的质量,专业的电影公司不可替代。
到底谁更有道理暂且不论,让我们先看看于冬的“BAT”言论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8月5日,港股“文化中国”正式更名为“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同时宣布委任中影原副总经理张强为公司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邵晓锋表示,阿里影业将以消费者对业务(C2B)的模式,更专注于打造切合现今观众需求的电影及电视剧,提升观众的满意度,为市场提供优质的内容。
8月27日,百度旗下的爱奇艺与华策影视联合宣布,将共同出资成立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该公司旨在为爱奇艺提供高品质的剧集、综艺等丰富多元的互联网内容,以及围绕相关内容IP进行游戏、电商等全方位衍生品开发工作。
从表面上看,BAT三大公司中腾讯动手最晚,实际上,腾讯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入股华谊兄弟公司,2014年参与投资的《痞子英雄2》则即将于“十一”与观众见面,《钟馗伏魔》、《天将雄狮》等豪华巨制则将于年底公映。
而9月17日下午,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将在京发布IP电影计划(具体内容暂未公布),宣布大举进军影视领域。至此,BAT全部向影视进军,新的时代来临。
实际上除了BAT,今年8月28日,优酷土豆宣布成立“合一影业”;此外还有多家网络企业已经将触角伸进影视。
业界认为,将来的电影公司就算不是给BAT,也将会不可避免地为互联网打工,因为它们需要依靠网络挣钱。据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透露,姜文的《一步之遥》网络版权竟然卖到了3000万人民币;优酷土豆去年的影视作品付费观看收入是1个亿,今年有望达到3、4个亿,明年则有望达到10个亿,这将为电影公司提供“另一条生路”。
支付便捷,网络购票超过总量的50%
细心的观众也许会发现,现在到影院排队的年轻人好像越来越少了;没错,他们都到网上买票去了,分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没有必要非到影院去现场购票。
据于冬透露,今年1-8月,在线售票平台猫眼电影的销售额已经突破50亿人民币,格瓦拉差不多也有16、17亿,再加上微信电影票、时光网等售出的电影票,网络售票占了整个票房总额的50%以上,预计明年可达70%甚至更高。
艺恩咨询研究经理付亚龙表示:“线上消费模式以后将会成为主流,它主要有两种消费方式,一个是团购,一个是在线选座。我们调研发现,团购的比例是63%,因为票价相对比较便宜;在线选坐是37%,但它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为通过移动客户端操作非常便捷。”
合一影业总裁刘开珞认为,购票方式的转变,将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颠覆性革命,因为它的便捷程度非原来所能想象。刘开珞举例说,以前的影片宣传周期很长但效率很低,比如观众看完一个预告片、离他去影院买票消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转化率很低。可在网络售票时代,预告片下面就直接有购票入口:“观众看完预告片就可以提前购票,点一下鼠标就行。对投资方来说,这可以把整个宣传和营销链条缩短,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而现在85后、90后和95后才是市场的主流,他们又恰恰主要通过移动终端来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不论预告片、片花、剧照还是主题曲、插曲,其后面都可以链接购票入口、甚至可以链接副产品消费入口,比如淘宝网或旅游网站。
由此可以看出,购票方式的转变,将使电影和互联网变得密不可分;那些不能很好地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公司,将被淘汰。
全球化时代
好莱坞来袭,三年内必须“成年”
2014年,《变形金刚4》在中国的票房总额达到19.8亿人民币,这是中国市场上第一部票房超过3亿美元的影片。《变形金刚4》联合制片人、1905影业董事长梁龙飞表示,这个成绩比美国本土高出大约1亿美元,让老美感到震惊,也进一步加速了整个好莱坞对中国市场的兴趣。
而另一边,中国和美国于2012年签订的《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将于2017年到期,届时将重新谈判,进口片份额有可能进一步甚至是全面放开。“未来将面临好莱坞席卷式的冲击,面对航母级大片的进入,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于冬说。
好莱坞蓄势待发,但中国的电影公司还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我们的产业还面临着很多改革的难题,我们的国有体制改革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不改不能生存的阶段,包括大型国企都面临这样的问题。2014年五大民营公司(博纳、光线、乐视、华谊、万达)1-8月已经超过国产影片的70%以上,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新变化。”
于冬认为,中国电影行业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已经迎来了资本时代和互联网时代,能不能迎头站在风口浪尖,成为那只会飞的猪,就看各位的造化了。
“2014年,你愿意看到也好,不情愿看到也好,洗牌,已经到来。”于冬吐字清晰、抑扬顿挫:“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重新洗牌的2014年到2017年这三年当中,不能够适应互联网时代和借助资本时代的公司将会被淘汰。同样,能够借势腾飞的公司,在2018年如果还能够做到中国本土前三名,那将意味着你就是世界的七八九——好莱坞有六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