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无非把运行淘宝的手段拿到线下用,打造一个平台,你们来拍,我帮你维护好秩序,你赚到钱了给我分点就行。
1、资本进入市场本是好事。电影市场好,先跑马圈地,再慢慢耕耘,才是电影公司应有的战略,这是好事,任何上升期的市场都是如此,而且伴随资本的投入,电影本身也会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另一面也有利于好的电影出现,反倒利于观影者了。
2、对于阿里影业的布局,我认为不能简单从电影行业的角度,一定要跳到阿里主业的视角,互联网消费来看。结合布局手机来往,阿里入股优酷,这次线下做阿里影业来看。
3、分析大众的娱乐内容,普遍集中在于购物、餐饮、视听娱乐(且看万达广场消费类项目的构成)及少量的体验娱乐上。
4、阿里在大众娱乐内容上,有很完美的网络转化。
线下购物转化线上的淘宝天猫。餐饮无法网上享受,但阿里也促进的团购。在视听娱乐方面,线上的优酷已经布局,那么线下的阿里影业就是视听娱乐的组成部分。通过手机来往促进用户的手机支付习惯,当用户面无论对线上线下的娱乐消费,都可以轻松的支付。
5、大众消费与移动支付的捆绑
一旦阿里完成了手机可以应对任何消费,并且简化的支付流程,那么阿里就是大众的移动银行卡。试想,你在城市里任何一个角落消费,不需要带信用卡,只需要手机绑定信用卡的账户,用手机确认就可以支付。
去到餐厅,不用刷卡,只用手机确认就可以。去逛百货,看好了包包,手机确认后到专柜就可以拿走了。吃完饭想去看电影,手机查了一下,于是定了座,买了票,在去的路上就完成了。周末懒的出去,想看最新的电影,发现网上和线下同步,轻轻用手机支付也可以享受同样最新的内容了。
当阿里完成手机支付后,你发现你的生活就和他绑定在一起了,你每一分消费都与阿里有关,这就很容易理解阿里为何要入股优酷,入股阿里影业了。
插一句关于腾讯的。腾讯当年说,幸好出了微信,否则腾讯会面对一场灾难。因为上述事情,阿里能做,腾讯也有机会做到。但从互联网消费看,阿里还是领先的。但微信手握大量客户,是绝对的资源,微信也是有机会来成为掌握消费手机支付这一角色的。其实,打车软件中,快滴和滴滴已经是两巨头逐力的试水战了。
6、新闻中也提到,阿里影业将以消费者对业务(C2B)的模式,更加专注于将打造切合现今观众需求的电影及电视剧。
这是一个B2B和B2C思路的理解。举个例子,从购物的模式来看,以前买东西,厂家和商场确定货物,顾客到商场选购,如果商场没有我们想要的品牌或产品时,我们只能责怪商场品牌或备货不全,然后只能选择其他的替代产品。这是典型的B2B思维,厂家和商场的模式,虽然他们会根据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来调整,但消费者始终没有参与其中。当淘宝形成时,所有品牌的厂家进入淘宝的“网络商场”上,顾客随意挑选品牌和产品,演变成顾客参与消费行为其中。这就是典型的B2C思维。
回归到电影产业上,目前的电影产业都停留在片方和影院的博弈,换入到上述理念,这是明显的B2B模式,片方是厂家,影院是商场。现在电影市场蓬勃,客户都在影院手里,片方弱势、院线强势,很很容易理解,再加上盗版因素,片方(厂家)其实很惨。
这种模式对于电影人来说也是不利的,经过市场正盗版的盘剥,再是院线的分账,再去掉电影本身的成本费用,最后留到电影人手里其实非常有限。
那么按照阿里惯用的B2C,一定会拉入消费者进入到这个圈,减少商场的影响力。最粗暴的方法,都来网上看,凭借网络流量来制衡院线的分账。比如2013年度流量最大的《万万没想到》,就是这一信号,万万和优酷是合作的,优酷又有阿里的股份。相信随着布局完善程度、技术水平、反盗版的力度,网上与线下同步一定会到来。
在B2C模式下,拉近厂家和消费者的距离,厂家会更灵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产品的品质和满意度会越来越高,细分的市场更容易被挖掘和满足。
那么在B2C模式下,消费者直接与电影人沟通,电影的如此多的类型,经过细分市场的筛选,会流入不同的电影观众手里,那么一些小门类的影片(文艺片、科普片)也会得到应得的收入,反而促进了小门类影片的发展。而这一类的片子,几乎无法从院线获得收入,也避免了小门类影片的衰落。有多少电影人能忍耐长期饿肚子,去拍梦想的文艺片呢?进而也避免了院线播放影片的单一性,难道消费者来到影院发现全部都是爆米花电影就会很高兴吗?
O2O线上线下模式是B2C最佳的实现手段,所以阿里愿意以B2C思维来运作电影,对于小名气的电影人是好事,其实阿里无非把运行淘宝的手段拿到线下用,打造一个平台,你们来拍,我帮你维护好秩序,你赚到钱了给我分点就行。
说实话,阿里影业布局这事,根本不是手段的事,完全是阿里的对未来整体消费战略布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