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中韩电影合作,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韩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有一个先跟好莱坞学习再反哺本国电影工业的过程,已经走过了二十年。韩国这个夏天迎来了电影市场的大爆发,主角居然是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

韩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有一个先跟好莱坞学习再反哺本国电影工业的过程,已经走过了二十年。韩国这个夏天迎来了电影市场的大爆发,主角居然是一部“主旋律题材”电影。

7月30日上映的《鸣梁》,在韩国观影人次突破1800,超过《阿凡达》,成为韩国史上第一部观影人数突破1500的影片。 截至8月20日,《鸣梁》的总票房达到 1.67亿美元(约10亿人民币),成为韩国影史上首部票房超过1亿美元的影片。它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会在韩国市场如此受欢迎?

《鸣梁》讲的是抗日名将李舜臣在1597年率领12艘战船战胜日本330艘战船的故事,史称“鸣梁海战”。

“在首尔光化门广场上就树立着李舜臣的雕像,相当于我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他在韩国是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瑞格传播执行董事戢二卫介绍说。

在伯乐电影沙龙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韩国釜山电影节顾问范小青认为,可以用三个词来总结《鸣梁》:

1.男性化。在一个票房如此高的电影中,女性角色的缺失是很罕见的。

2.民族化。李舜臣是韩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这样一个传记电影是非常主旋律的,有国家正能量。

3.韩国化。韩国化电影起步是在二十年前,走的是“类好莱坞化”的路子,众多韩国电影人开始研究好莱坞电影的拍摄过程,不只是现场观摩,还通过数据来研究。《鸣梁》拥有好莱坞类型片的框架,但是骨子里流淌的是韩国血。

派格传媒副总裁沈婷昭透露,《鸣梁》的续集电影《露梁》已经在剧本筹备阶段,讲的是我国明朝大将邓子龙和韩国将军李舜臣共同抗倭的故事,这对中国市场更有吸引力。续集电影计划采用中韩合拍的方式,届时有望在中韩两国同步公映。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拍出一部像《鸣梁》一样叫好又叫座,能让三分之一的中国人走进影院的主旋律大片呢?

 中韩电影合拍有哪些“新意思”?

今年7月3日,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代表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在青瓦台签署了《中韩电影合拍协议》,标志着两国政府在推进电影市场合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韩合拍电影在两国上映时均享受国产电影待遇,在中国上映时将不再受进口电影配额制的限制。

据“凡影周刊”分析,《中韩电影合拍协议》带来的具体变化有三点:第一,降低合拍电影的申请认证资格;第二,制作人员出入境更便利;第三,设备短期输出入无关税、无税金。

由于国家层面的支持,中韩电影合作最近几年进展迅速。深层原因在于,韩国本土市场不大,人口只有5000万,如果是投资非常大的影片,在韩国本土市场难以消化。比如2013年奉俊昊执导的影片《雪国列车》,投资2500万美元,如果不作为国际片发行,在韩国市场很难收回成本。

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猛,和韩国地理位置接近,文化差异又小,自然成了韩国电影人垂涎的“香饽饽”。

中韩电影合作最开始以外景地拍摄为主,后来以共同投资和人员合作为主,2007年以后以视觉特效或音效合作为主,电影《唐山大地震》的音效部分便是由韩国公司完成的。

近年来,中韩公司在策划、投资、制作、人员方面的合作全面开花,如2009年的《非常完美》由韩国CJ E&M和中国完美影视共同出品,由范冰冰、章子怡和韩国演员苏志燮主演,影片在中韩两国上映。

最近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大受欢迎,不仅捧红了男主演金秀贤,也吸引来导演张太维。他已签约中国乐华娱乐公司,将拍摄乐华投资的3D爱情片《商学院合伙人》。他未来将常驻中国,在发布会上也携夫人和儿子亮相,可见和中国电影人合作的诚心。

据了解,近期正在进行的中韩电影合作项目中,由韩国电影人参与制作或出演的包括:《拆婚联盟》,导演金泰钧,主演池珍熙;《第三种爱情》,导演李载汉,主演宋承宪、刘亦菲;《我的早更女友》,导演郭在容,主演周迅、佟大为。

以中韩共同制作形式合作的《重返20岁》颇为引人注目。该片由CJ E&M出品,导演陈正道,主演杨子姗、归亚蕾、陈柏霖、鹿晗、王德顺等,是韩国最高票房的喜剧电影《奇怪的她》的姊妹篇。《奇怪的她》是2014年上半年韩国电影票房冠军,观影人次865万。

据《重返20岁》的制片人胡城介绍:“这个剧本当初我们拿回来的时候,韩国版本还没拍,是跟韩国同期开发的项目,只是分两个版本,一个韩国版,一个中国版。现在合拍片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韩国导演拿本土故事去合作,这个项目比较特别,是用韩国的剧本,但用华人导演拍,所以落地性非常强。剧本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本土化的修改。”

磨合中的磕磕碰碰

中韩电影人虽然拥有深厚的合作基础,但在合作中也可能出现问题。

据“凡影周刊”分析,韩国方面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对中国合作方缺乏信任;第二,对于中国市场认识不足,作品得不到中韩两国的认可;第三,资金运作有困难;第四,由于历史形态、社会体制、文化差异,导致工作方式的分歧;第五,制作体系不同,导致利润分配差异。

中国方面遇到的问题有审查制度,资金运作、社会体制和文化上差异带来的磨合难题;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电影人专业水准有待提高。

在范小青看来,韩方以前对于中国合作方缺乏信任,“韩国电影制作的朋友会不时给我打个电话,问我听说过那个公司吗,口碑怎么样。韩国小,他们很注重小圈子的口碑。现在合作情况越来越好了,他们也知道有几个大公司是比较靠谱的,有信任基础了。”

对于“对中国市场认识不足,作品得不到中韩两国的认可”,范小青觉得,这是因为“我们的土豪投资人比较多,所以会对中韩两方市场都有巨大期待。一部电影能在一个国家票房丰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对于高风险的电影行业,资本越来越多,务实就会越来越少。”

伯乐营销CEO张文伯曾听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在中国工作的韩国导演,在拍摄现场要求中方制片主任设立一个“咖啡角”,就是在拍摄场地摆一个桌子,上面有零食、有咖啡,可以让工作人员享受。这个要求在中国电影人看来近乎“矫情”,但韩国电影人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范小青分析:“韩国片场为什么会有‘咖啡角’,除了跟美国学习之外,韩国的现场工作人员都是比较专业的。即便是夜里三五点收工、早上九点开工,他们都会把自己收拾得干净整洁。他们把电影拍摄现场当成办公室,就像我们的白领一样,是职业工作者,而不是我们在现场雇佣的场工,他们对于工作环境是有一定要求的。

“国内片场也有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拿着很少的钱做着最辛苦的工作,之所以忍耐着,是希望未来做大导演、大制片人。韩国人不是,他们就是希望成为电影工作中的一员,可能做二十年还是在做同样一份专业的工作,氛围是不一样的。”范小青说。

在一个成熟的工业环境中,每个位置上的专业人才都可以有更长时间的职业发展,不会轻易跳到所谓更有光环的工作上。

在电影工业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也保证了在韩国即使一个新秀导演也能够拍出票房前十名的电影,这是非常重要的支持。

 远交好莱坞,近攻海云台

从《鸣梁》在韩国的热映,戢二卫感觉到,中国和韩国在民族精神层面的东西特别像,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

“中国人在精神气质上跟韩国人更接近。比如全国共同形成一种气势去支持一个电影,代表了我们的一种民族精神——求大同,存小异。

“这种精神在美国是根本不能存在的,多元化和对立是美国的核心精神。中国跟好莱坞的合作,最大的障碍除了体制、题材层面,还有民族精神的问题,而跟韩国沟通就容易达成一致。”

戢二卫觉得未来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可以是“远交好莱坞,近攻海云台”。海云台在釜山,是韩国电影的中心。中美电影合作比中韩合作早得多,但是实际的成绩并不多,关键是工业之间的差距太大,“要有一个从蹒跚学步再跑起来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韩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有一个先跟好莱坞学习再反哺本国电影工业的过程,已经走过了二十年。

戢二卫是从美国南加大毕业的,这是全球最好的电影学校之一。他说,中国留学生去美国南加大学电影从2000年才有,而韩国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了,很多韩国导演甚至特效师、剪辑师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

事实上,合拍电影,不管是中韩、中美、中欧,若想两边市场兼得,都是高难度的事情。很多国家的观众只会看两种电影,一是自己国家的电影,一是好莱坞电影,只有好莱坞电影是能够“全球旅行”的。

戢二卫觉得,中国电影人和韩国合作的意义,是使中国本土电影的品质提高。而和好莱坞合作的意义在于实现国际化,“要去全球旅行,这件事情只有跟好莱坞学”。这大概就是“远交好莱坞,近攻海云台”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 碰撞 火花 合作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