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夜莺》代表中国内地冲击奥斯卡 《归来》落选引争议

电影《夜莺》是一部中法合拍片,由法国文艺片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在《夜莺》之前,费利普.弥勒曾以一部反映老人与孩子情感的温情影片《蝴蝶》而受到关注。而《夜莺》的剧情,几乎就是《蝴蝶》的复刻版,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从法国乡下搬到了中国。

2015年《夜莺》将代表内地电影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消息一出,不少人都一头雾水,这部尚未公映,名不见经传的《夜莺》究竟是个什么片?为何能PK掉送选热门《归来》?

《夜莺》将代内地冲奥斯卡 《归来》因争议落选

科普:《夜莺》到底是一部什么电影?

电影《夜莺》是一部中法合拍片,由法国文艺片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在《夜莺》之前,费利普.弥勒曾以一部反映老人与孩子情感的温情影片《蝴蝶》而受到关注。而《夜莺》的剧情,几乎就是《蝴蝶》的复刻版,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从法国乡下搬到了中国。

影片由李保田和小演员杨心仪主演,通过讲述爷爷与孙女之间从充满隔阂到相互理解的情感历程,反应了生活在当代中国城市的儿童和老人,虽物质富足却因缺少关爱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电影取景自广西阳朔,展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原生态风光。社会意义加上中国特色,《夜莺》基本符合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评奖时的喜好,再加上今年中法建交50周年的大背景,选择《夜莺》代表内地参加奥斯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问题在于,影片的竞争对手,是张艺谋执导,巩俐、陈道明等大腕主演的《归来》。《夜莺》虽具备一定的“申奥”素质,但跟《归来》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那么它究竟是凭什么“干掉”了《归来》呢?

《归来》“死”于意识形态上的争议

2015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台湾地区送选了《病毒》,香港地区则送选了刚刚上映的 《黄金时代》。内地送选影片花落谁家也引来很多猜想,而张艺谋的《归来》则一直被视为是最有竞争力的种子选手。

首先,《归来》对人性的揭露以及对历史的反思,非常符合奥斯卡评审的口味。其次,影片公映后,在内地观众中也取得了尚佳的口碑,和不错的票房成绩。加之张艺谋、巩俐的国际知名度,和电影局将其作为重点影片带来的有力支持,《归来》在“冲奥”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据知情者透露,今年原定的“冲奥”影片也确实是《归来》,甚至就在前不久,隶属电影局的某专业报纸还准备了整版文章(微博),准备大力报道这件事情,然而就在临近印刷时,突然收到了指示:“先别发,再等等!”

果然出事情了:《归来》被撤换下来,“冲奥”选手变成了《夜莺》。为何被撤?该知情人表示:“《归来》死于‘不可抗拒的力量’”。因为影片公映后曾在国内遭遇过“上纲上线”的猛烈批评,最终给它的冲奥前途蒙上了阴影。

到底是什么批评具有这等力量?该知情人提示记者,去查查今年六月党建网刊发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归来》以揭露的名义渲染丑恶摧毁主流价值”,文章中有一段如此写道:“任何艺术形式只是表达思想语言的工具。如果不能跳出艺术看艺术,不能跳出《归来》看《归来》,那么,我们并不完整地懂得艺术,也不完整地懂得《归来》所具有解构社会主义价值的心灵殖民效应。《归来》就是中国版的《悔悟》。”

《夜莺》其实早有准备

《夜莺》要本月底才会在国内公映,但它代表国产片冲奥并非偶然,因为它本来就是冲奥梯队里的影片,属于“备胎”之一,早有准备。

先说身份。有人也许会奇怪,为什么一部合拍片能代表国产片冲奥?其实在中国内地,合拍片本来就享有国产片身份的待遇。更关键的是,《夜莺》的故事完全是一个中国故事,只不过有海外投资且导演和部分幕后人员是外国人而已。在今年9月举行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星美集团老板覃宏曾说,近年星美不仅投了《黄金时代》,还投了一部中法合拍片叫《夜莺》,准备拿到国际上去获奖。

再说该片导演费利普.弥勒,这个头发胡子全白、精气神十足的老头——看起来特别像金庸小说里的周伯通,10多年前曾拍出过震惊世界的《蝴蝶》——版权卖到全球30多个国家或地区,不少中国观众都对该片赞赏有加。

不仅如此,费利普.弥勒还与中国缘分颇深:2007年,他在魁北克拍摄了法加合拍音乐电影《魔力大蓬车》,此片获得过2010年长春电影节国际乡村电影“优秀影片展映奖”。2011年,他又在中国为南非德班气候大会拍摄了环保公益微电影《红苹果》。2014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费利普.弥勒是主竞赛单元的评委之一,和诸多中国电影界人士有过密切接触。

最后说到《夜莺》这部电影本身,它在人物设置上和《蝴蝶》一模一样,都是讲一个老人和小女孩的故事。费利普.弥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为了拍摄该片,他在中国呆了较长时间——其中光是学习汉语就花了一年半,于是对中国社会有了一定的观察和了解:他看到了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看到了中国老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由于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不同而引起的隔阂,其中城市儿童的生活现状让他感触最深:“整天学习,各种各样的学习,就像被关在笼子中的鸟儿一样。”

因此《夜莺》对中国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电影局拿这样的影片去冲奥,胜算也许更大一点。当然在拍摄之初,费利普.弥勒并没有想到该片会为中国争取到什么荣誉,他的愿望只有一点:“别让投资人亏本就行。”

关键词: 奥斯卡 夜莺 争议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