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上海电影界迎来了重大利好消息,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市发改委、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规土局、市地税局、市金融办九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上海电影发展的若干政策》(下称为《政策》)正式发布。
《政策》从财政扶持、税收减免、金融支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土地政策、市区联动、设立专门的公共服务机构七个方面入手意图重振上海电影工业的雄风,决心和信心从《政策》内容上而言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政策的身前,却是上海电影工业不胜唏嘘的昔日荣耀与苦涩尴尬的“失落的十二年”。
上海电影工业史:远东好莱坞
中国电影工业的早期发展史可谓是一部上海电影史。
1896年6月,上海虹口区天潼路、浙江路的私家花园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从8月11日起,该放映活动开始对外售票——这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
1908年12月22日,虹口活动影戏院对外营业,首映片目为《龙巢》,该影院亦是中国首家正式电影院;1909年,由美籍俄裔电影商本杰明·布拉斯基创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香港路5号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家由外商投资创办的电影公司。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联合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明星公司不仅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影片公司,亦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社会影响广泛的民营影片公司。
1922年3月,随明星影片公司的创办而同时创立的明星影戏学校,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影学校,著名影人如王献斋、邵庄林、袁绍梅、李萍倩、周文珠、王吉亭、梅熹、李清等均毕业于该校。
1925年6月,由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联合创办的天一影片公司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该公司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1937年邵氏兄弟结束在上海的制片活动,将全部资金、设备转移至香港,成立了南洋影片公司,后成为远东地区发行网络最广亦是最有影响力的华人电影公司之一,邵逸夫亦是从天一公司成长,并在日后成为香港电影及视听娱乐业的领军人物。
1930年成立的8月成立的联华影业公司,由罗明佑的华北电影有限公司、黎民伟的民新影片公司、吴性栽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等合并而成。联华还有一批当时最有才华的电影人才,如著名导演孙瑜、费穆、史东山、卜万苍,著名演员阮玲玉、金焰、黎莉莉、王人美、陈燕燕、高占飞等。联华亦是最早实践电影公司公开招股的先锋,轰动一时。罗明佑和他创立的专事影院经营的华北公司在短短两年之内创建或收购了二十余家影院,形成了以北京 、天津为中心、完全覆盖北方五省的电影发行放映网,并与上海、广州的影院公司建立联络,一举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影院托拉斯。比肩当时的好莱坞巨头们,形成了制片、发行、放映的垂直垄断。
失落的十二年,期待雄风重振
回望上个世纪已经远去的荣耀,再看眼前的上海电影工业,扼腕、怅然。自2002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上海始终是中国电影最重要的票仓之一,上海市民不仅拥有相对殷实的经济实力而且保留了百余年历史的电影消费文化——但是,除此之外,“上海电影”却再难有令中国电影产业侧目和欣羡的吸引力。
上影集团深陷体制之困,为资金为人才所限,鲜有亮点,不仅难以扛起中国电影的大旗,连上海电影的冲锋号都无力吹响,2013年的《神奇》大败集中凸显了这位没落贵族的孱弱背影;
上海国际电影节曾经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但始终深受资金和资源的束缚无法做大做强,2012年更是被北京国际电影节“超越”,竟“被”打破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际A类电影节”的传统,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媒体注意力和国际吸引力均远远盖过了已有二十年历史的上海国际电影节;
此外,国内的电影制片公司有两个主要的注册地,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浙江东阳,前者是电影人才的聚集地,后者凭借横店影视基地及税收政策的优惠吸引了大量全国的影视公司落户注册,而作为中国乃至号称打造全球金融中心的上海,却无法仅凭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引入影视公司的落户。
这些侧影不过是上海电影工业“失落的十二年”的剪影,没能借力自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东风,任凭时代赋予的机遇从身边流走,直到今天才“幡然醒悟”。
但愿这次《政策》的颁布以及未来的落实,能够重振上海电影,能够从资本、财税、人才三个重点激发生产力,重塑上海电影工业的吸引力,重建上海电影工业的基础,让远去的荣耀再现,让曾经远东的好莱坞重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