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内地网上调侃:1942年,文艺界的春天来了;1956年,文艺界的春天来了;1978年,文艺界春天来了;1992年,文艺界的春天来了;2014年,文艺界的春天又来了!
毛泽东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出现在1942年;1956年,北京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78年,打倒「四人帮」后,文化界一遍欢腾;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讲话发表,再一次让文艺界欢欣鼓舞;这一次,习近平邀72名文艺界代表举行座谈会,对当下中国内地文化与市场关系发表了讲话(以下简称72人谈话) ……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策略如何,除了在某些伊斯兰教国家,由国家领导人指导一个国家的文艺发展方略,这是在东欧及苏联解体后世界上少有的事。也许,还有一个朝鲜吧!
就我的认识,我只能关心中国的电影,关心中国大陆电影。
中国大陆电影出现真正的变化是在2002年。
2002年,一部《英雄》令中国大陆电影市场震动——票房高达2亿8千万元(人民币,下同)!之后,在一部影片高票房剌激下,中国大陆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发展,平均每年票房以增幅超过25%的速度在增长,如此高速,在世界电史上仅见。今年,中国大陆电影票房将超过300亿元,已然肯定。有人甚至估计,不出五年,中国大陆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大国。可是,这次72人谈话似乎是对此喊出了「且慢」。因为在这72人谈话中,提出了「不要做市场的奴隶」这样一个方向。
笔者早在不场合就曾指出过:中国国情之一是一切均过犹不及。喜欢一窝蜂、一涌而上的走极端。从小煤矿、地产到医疗、到教育、到电影等均如是。而电影恰恰是在中国所有改革开放中走得最慢的一个行业到现在「脱颖而出」(为何是电影改革最慢?有空再说),发展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是一个必然。事关,后来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这样一些由国企主导的影片也在走市场、追求票房之路。那么,作为民营电影公司,又有什么理由拒绝?于是,庸俗化开始普遍性地出现。最近国庆档期(国庆档期啊!不是一般的档期)的一部《心花路放》,由始至终都是性话题,结果票房高达11亿,有机会冲击最高票房《泰囧》的12亿。 《泰囧》是什么料?不过是香港电影早已拍烂了的胡闹瞎搞之作。再就是,因为电影消费高速发展,大把大把半途出家者加入了这个行业,不管是制作或发行或放映的,而这些人绝大都是奔着票房而去。如此一来,集体疯狂情景就会出现,大凡有所谓的「大片」上画,所有影院经理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张开麻包袋等待着装钱。
结果是,像《黄金时代》这样不肯做「市场奴隶」的影片不断在网上被人抓着不放,大谈它为何「失败」……这是中国电影悲剧。
72人谈话将会对今后中国电影走向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还是只能用那句老透了的话: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