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中影股份VS万达院线,谁是真正的“院线第一股”?

继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成功上市之后,中影、上影、万达和金逸先后进入证监会“预披露名单”,拼抢“院线第一股”成为影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继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成功上市之后,中影、上影、万达和金逸先后进入证监会“预披露名单”,拼抢“院线第一股”成为影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我国电影产业链主要包括:制片、发行、院线、影院四大环节。制片就是拍摄电影;发行则是少数公司的特权(如中影集团、上影集团);院线是若干家影院组成的“攻守同盟”,以资本或供片为纽带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本质上属于“辛迪加”。

如果说发行环节行政许可色彩最浓,院线则是市场化较为彻底,可供各路资本驰骋的绝佳舞台。中影股份采用“盟主模式”,依托在发行领域的地位和经验,控股或参股8条院线,席卷全国30%以上的票房;万达院线则是彻头彻尾的“家长制”,旗下是清一色的99家全资子公司,2014年上半净利润达到4.2亿。

那么,站在资本市场大门口的“盟主”和“家长”谁更有“钱途”呢?

中影,从历史走来

1999年2月,原中国电影公司、北影、儿影、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等8家“历史悠久”的电影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影集团。2010年12月,中影集团拿出旗下59家企业,与中视总公司、央广传媒、长影集团、江苏广电、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中国联通等8家单位发起中影股份。手握影片进口、影视制片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服务“全牌照”的中影集团持有93%股权,中影股份享受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

根据招股文件,中影股份主营业务分为四大块: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影视制片制作及电影服务。2012年、2013年营收合计都是41.9亿元,似乎已经触及天花板。

发行板块由中影蒙太奇、中影数字等6家全资公司及4家参股公司构成。依托母集团,电影发行业务收入丰厚。2011年、2012年、2013年发行收入分别19.36亿、25.32亿和24.45亿,占比分别60.9%、60.2%和57.8%。

2013年,中影股份发行国产电影209部,实现票房119亿(32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均由中影主导或参与发行)。另外,2013年还发行了71部进口片(27部票房过亿的国产片均由中影主导或参与发行)。从事发行业务的员工有121名(占员工总数3.6%),人均创收2021万。但是,随着我国电影发行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发行权不再被中影、华夏、上影等少数公司垄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小马奔腾、乐视等纷纷加入分食者队伍。

中影集团将号称“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的电影制作资产注入中影股份,包括具有60多年历史,拍摄过上千部影片的北影、儿影。目前,中影股份电影制作板块由电影分公司、电视剧分公司、数字基地、中影动画等5家公司组成。2011年、2012年、2013年制片收入分别4.18亿、6.45亿和6.64亿,占比分别13.1%、15.3%和15.7%,看不出明显的增长态势。2013年,中影股份制作电影24部,其中6部票房过亿(总票房23亿)。从事制片业务的员工有946名(占员工总数28%),人均创收70万,比发行业务低了两个数量级。

近年来,我国电影制作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2013年拍摄故事片638部,仅有107部票房过亿。按现在的制作、营销成本,国产故事片票房过亿,制作方才有望通过分帐收回成本。但2013年,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为35部,实现票房总收入为103.85亿元,占2013年国产影片总票房的81.34%。其余600多部故事片,不是票房过低收不回成本,就是根本没有放映!

同样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影股份还有一个“影视服务”板块(主要是器材销售)。2013年这个板块营收超过4亿元,占比9.6%。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影片发行、电影制作、电影服务这三块业务能让中影股份活得不错,但潜力不大。有想象空间是放映业务,2011年、2012年、2013年,中影股份电影放映收入分别5.06亿、6.25亿和6.79亿,占比分别15.9%。14.9%和16.1%。

中影院线扩张战略:控股、参股院线及影院

中影院线扩张的方式为:从供片发轫,通过控股、参股等资本运营方式建立院线联盟并自任盟主。除了院线,中影股份还对影院进行投资。中影股份目前控股的院线有中影星美、中影数字、中影南方、海南蓝海等4条;参股的有北京新影联、辽宁北方、江苏东方、四川太平洋等4条;其他控股影院有73家(估计中影股份从事放映的2019名员工主要分布在这些影院);参股影院有13家。10月17日,金地东莞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与中影星美签约。虽未披露细节,但基本可以断定中影又多了一家间接参股的影院。

2013年,中影股份控股、参股的8条院线票房合计68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的31.2%。

2013年,中影星美、中影南方、北京新影联、中影数字四家院线位列票房收入最高的十大院线,票房合计超过50亿,约占全国票房的23%。中影股份控股的4家院线票房及市场排名如下:

在八条院线之外,截至2013年末,中影股份控股的73家和参股的13家影院,共拥有506块银幕、7.98万个座位。2013年票房8.77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4%。

尽管控股、参股的院线、影院总票房占比超过30%,但在扣除税费、分帐之后,中影股份拿股比确认的电影放映收入仅为6.79亿,同比增幅为8.5%。

2011年、2012年、2013年,中影股份电影放映业务毛利润分别为5964万元、5680万元和8232万元。而2013年,发行、制作、服务的毛利润分别为4.3亿、1.29亿和8000万元,发行业务占比接近60%。

通过联盟的方式做大放映业务,尽管声势浩大,但实际收益相对微薄。在发行收入回落,制片业务波动的背景下,放映业务毛利增加难当大任。2013年,中影股份净利润为4.92亿,同比下降17.3%。

万达院线

万达院线旗下99家全资子公司的150家影院,89家租赁的是万达物业,采取“纯比例租金”。其余61家租赁非万达物业,只有5家采用固定租金。

2011年以来,万达院线营收的80%以上为电影放映的票房收入。

2014年1-6月,实现票房收入19.88亿元,市场份额约14.46%,观影人次4,709万人。2009年至2013年,票房收入、市场份额、观影人次连续五年位居全国首位。

最近三年,万达院线及主要竞争对手的票房、市场份额数见下表:

万达院线的经营模式是由母公司万达集团以资本为纽带,在万达旗下遍布全国的商业地产附设影院,由院线公司租赁使用。除租赁条件优越之外,零售与院线还可以相互导流,共同抬高商业地产的人气及估值,可谓一举多得。

截至2013年末,万达电影院线拥有可统计票房影院142家,银幕1,247块,座位213,507个。2014年6月30日,影院数进增到150家,银幕1315块。

在万达集团的强力支持下,万达院线2013年实现净利润6.05亿,2014年上半年为4.2亿。

有意思的是,万达院线150家影院分布在99家子公司中,2014年上半年,净利润1000万以上有8家,净利润500万到1000万的有14家,净利润200万到500万的有34家,净利润低于200万(含亏损)的有42家。

根据万达商业地产招股文件,遍布全国的159座万达广场中只有47个城市的71座整体完工。也就是说,大约一半的万达影院位于没有完全建成投入使用的万达广场,它们严重拖累了万达院线业绩。如果万达应待影院人气旺起来之后再谋求上市,估值比现在可以高一倍。

万达院线票房占比不到中影的一半,但经济效益好得多,而且未来仍有极大的增长潜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这个纽带的“刚性”不同。“中影联盟”中资本的作用弱,各类独立主体都会极力主张自己的权益,“盟主”所得有限,而万达院线旗下99家都是全资子公司。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