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国产电影迎合“小镇青年” 丢了艺术性和价值引领性

面对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一味迎合“小镇青年”当下的口味,而不顾影片的艺术性和价值引领性,并不是电影产业发展自强的适宜路线!

截至10月27日,今年我国电影票房突破了24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36%。票房井喷的背后,却是国产电影的艺术性屡屡受到公众质疑。

事实上,看似喜人的票房数字,也印证了这一质疑。去年外国影片在华揽走41%的票房,虽然未能过半,但是去年进入内地院线上映的外国影片只有60部,而当年我国故事片产量为638部,进入院线上映的有245部。60部外国影片中有27部票房过亿元,而245部国内影片中,票房过亿元者仅为33部。

面对这样的市场行情,不少电影产业从业者把二三线城市的观影者即“小镇青年”当做电影产业未来的主力观影群体,原因是电影院在二三线城市呈现井喷式增长。2012年时,全国新增银幕3832块,其中六成分布在二三线城市和县级城市,四大院线在2013年二三线城市新建影院数量达到三位数,许多三四线城市在一两年时间里,就经历了银幕数从个位数到二位数的剧变。

中小城市步入“影院时代”,使得国内电影产业的份额发生了变化,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占全国票房份额,已经从2008年的32.8%下降到2012年的25.8%。经济的发展让“有钱有闲”的“小镇青年”乐于购票看电影,而不少影片也将二三线城市作为前期市场推广的重点。

不过,不是每一名肯买票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就是合格的电影观众。电影具备艺术属性,合格的电影观众,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或者说,通过观看电影提升这种能力。但是,一些影视制作方为了追求短期票房,迎合刚刚接触“影院文化”的小城市观影者的口味,在影片制作时只追求感官效果,或者明星效应,忽略了电影对社会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尽管一些艺术性饱受质疑的影片票房颇丰,但长远来看,缺乏艺术性和文化底蕴的影片很难有长久生命力。

票房虽然不是评价影片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在观影者文化素质较高的市场内,票房与影片质量的关联程度就更大。这也是国产影片在海外票房惨败的原因所在,去年国产影片在海外票房收入总计不过14亿元,仅相当于两部海外影片在华的吸金总量。

换言之,国产电影的票房涨幅很大程度上是拜影院扩张所赐,而非自身质量在提高。而一线城市电影产业份额下降,的确与二三线城市院线扩张有关,但也与一线城市部分电影观众离国产电影而去不无关系,毕竟,在一线城市能有更多渠道得到外国影视剧的相应资源。

如果电影业从业者依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被自娱自乐式的票房增长所得意,那么等影院文化逐渐在二三线城市深入扎根,“小镇青年”们的文化鉴赏能力提升之后,还会再掏腰包给国产电影么?面对着好莱坞电影的全球扩张,走不出国门的国产电影,“一亩三分地”还能守多久,已经流失的一线城市观影者又如何找回?

在2013年,全国票房收入排名前10名的电影院,除一家位于南京外,其余全部位于京沪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票房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和上海。事实上,尽管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一线城市仍然是电影产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地。“小镇普通青年”与“一线文艺青年”在当下的观影喜好虽然难免有所不同,但随着文化消费水平提高,在不远的将来,“小镇青年”对国产影片的质量要求势必会越来越高。

在互联网时代,与国产电影争夺受众的已经不仅仅是进口大片,还有各种网络视频资源,后者的投资更为“实惠”。而电影产业的初期投入又是巨大的,不论是影视基地、影院建设还是影片制作都耗资不菲。面对这样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一味迎合小镇青年当下的口味,而不顾影片的艺术性和价值引领性,并不是电影产业发展自强的适宜路线。

关键词: 小镇 青年 产业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