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中国为何注定拍不好科幻片?

中国不是没拍过科幻片,比如王晶的《未来警察》、刘镇伟的《机器侠》、周星驰的《长江七号》。但这些都被大家遗忘了。

中国不是没拍过科幻片,比如王晶的《未来警察》、刘镇伟的《机器侠》、周星驰的《长江七号》。但这些都被大家遗忘了。直到2014年,宁浩说要拍《乡村教师》,《三体》也据说要被孔二狗的公司拍了,这时才让人觉得,中国科幻片时代要拉开大幕了。可是,为什么科幻片这个类型,中国导演之前都不愿意碰呢?

有一种论调是,拍科幻片离不开特效和钱,此前正是因为两者都缺,所以没法拍。而如今,我大国崛起,特效也听话地跟着崛起了,目前又各种各样的资本涌入电影行业,钱也不缺了。既不缺钱,又不缺特效,那么科幻片当然就应该风云际会,呼之即出了。但真的是这样吗?真的吗?

为什么中国人注定拍不好科幻片?

一年一度的银河奖评选,暗藏很多好的科幻片故事创意

中国有非常丰富的科幻小说资源

首先,中国有非常好的科幻小说作家,在《科幻世界》的多年耕耘下,中国有非常丰富的科幻小说资源。

《三体》是其中的翘楚,但中国的科幻小说绝非只有《三体》。要了解中国的科幻小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科幻世界》举办的历年银河奖获奖作品。除了刘慈欣大神外,其他如王晋康、钱莉芳、何夕、柳文杨、何宏伟、韩松等,都是非常不错的科幻小说作家,也都有一批自己的代表作。就我个人而言,我印象最深的是钱莉芳的《天意》,它虽没有刘慈欣、王晋康这些大神那么硬科幻,但它将科幻安排到历史中去,用另一种方式重新编排历史,重新解读,读起来十分刺激。

虽然银河奖不如国外的星云奖和雨果奖那么历史悠久以及金光闪闪,但在中国,它的确是耕耘出了不少作家和作品,以现有的资源拍电影,至少在创意上是不缺了。

但是,中国的科幻片还是在很长一段时间缺席,那是为什么呢?不能怪剧本,那就怪特效吧。

为什么中国人注定拍不好科幻片?

《月球》并没有高大上的特效技术,但被公认为接近经典的科幻片

中国没有科幻片与中国特效不强没关系

那自然,就怪到特效头上了。

听上去很有道理。外太空、外星人、宇宙飞船、虫洞、潘多拉星等等,这些可不是用铅笔就能画出来的。拿今年的《猩球崛起》来说吧,那些高大上的技术,比如动作捕捉啊,连奥巴马都情不自禁去玩耍了下,确实需要很强的科技能力的。而我国的特效公司,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行。所以,电影要发展,科技得先行。

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特效不行,所以拍不了科幻片,这是骗人的。

首先,完全不用特效也能拍出科幻片来。比如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就是一群人在客厅忽悠,看上去还有点象群众版的《当梦想照进现实》,但居然拍得科幻味十足,这就是神设定的魅力。比如说《月球》,也几乎没有特效,却依然很出色。而且这两部电影不但有十足的科幻味,还有让人难以平静的惊悚味。

其次,就算特效弱,一样能拍出好东西了。这里举的例子当然就是86版《西游记》了,细节自然就不用说拉。和它同时代的《倩女幽魂》(1987年)也是如此,以当时的条件,呈现的树精姥姥那是相当的吓人呀。而且老外是把它当做科幻片来看的,因为它获得了第16届法国国际科幻电影节评判团特别奖以及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影片奖。7年后,另外一部融科幻和奇幻于一体的《大话西游》(1994年)照样在没有动作捕捉这种高精尖技术的条件下,一样拍出了优秀的特效效果。

第三,国内的特效公司也没大家印象的那么差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多多少少还是能点内容的。而且,以电影的全球化之路来说,中国拍科幻片完全可以找好莱坞团队来帮忙做特效,国内的特效公司水准再差,哪怕为零,也不影响。

中国没有科幻片与有没有钱没关系

那怪什么好,怪到钱头上去吧。

但是中国电影,最不缺的,应该就是钱了。热钱涌入,由来已久。对这个市场了解多的人就会发现,再烂的项目,都会有人操盘,有人跟进。那么,为毛这股热钱就涌不到科幻片这个类型里去呢?

为什么中国人注定拍不好科幻片?

对于《色,戒》的党同伐异说明中国人太喜欢追求标准答案

根源还在于全民缺乏想象力

中国科幻片类型的缺失,根源还是在于全民缺乏想象力。

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最热衷的,往往是挑一些这样的梗:这符合史实吗?这个朝代的椅子是这样造型吗?苹果是什么时候引入中国的呀,这个朝代就有苹果了,这科学吗?(这里的苹果不是指IPHONE)

“这科学吗”快成了我们看电影的“主体思想”,似乎一到看电影这件事上,我们就迅速成了“考据派”。

缺乏想象力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太喜欢追求标准答案了。在电影这件事上也有着同样的表现,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它的段落大意是什么?好人在哪里,坏人在哪里?这种追求标准答案的作风既体现在那些声称《色,戒》是汉奸文艺、《海角七号》是媚日电影的大学生身上,也体现在那些将《爸爸去哪儿》当做是中国电影的《耻辱》柱的电影原教旨主义者身上。

缺乏想象力的表现还在于,这个民族连鬼都不敢拍,都不敢在电影里表现,所有的非自然想象,全部用“神经病”来解释,它有多少勇气和自信,去想象那宇宙的浩瀚,去想象生命的壮观。哦,它缺少的恐怕不止勇气和自信,缺少恐怕的最多的还是兴趣。

我们既缺乏物质生活的自由度,又缺乏政治生活的自由度,更缺乏精神生活的自由度。没有这三种自由,我们就都做起了缩头乌龟,将自己的视野聚焦在标准答案、好人坏人、明君昏君、贪官清官、历史考据上。被这样惯性所挟裹的民族,你能期望它拍出一部伟大的科幻片来,或者降低要求,你能期望它拍出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来吗?

现在的科幻片潮是对全民想象力的一次豪赌

我并不打算为宁浩操心,《乡村教师》里的科幻味并不浓,它看上去更象是一部教育片而不是科幻片。我也不打算为《三体》操心,就算它真的被拍坏了,大不了再重拍一次。而且,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三体》被拍烂的可能性远远大于被拍好,因为一流的科幻小说很少拍出一流的科幻电影,而一流的科幻电影往往都来自于三流的科幻小说。这个道理放到别的小说上也是共通的,文学名著往往很少拍出一流的电影的,一流的电影往往改编自三流小说,比如电影《教父》很厉害,但这本小说,实在是秀逗了。

虽然不用为宁浩和《三体》担心,但如果真的涌现一批人来拍科幻片,那还真的是对全民想象力的一次豪赌。从另外一个角度,又是对换代之后观众的一次豪赌。从个人角度,真心希望这一拨年轻的观众,在观影时在乎的是想象力和趣味,而不是标准答案。

因为,科幻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已经偏离了标准答案。

关键词: 科幻片 中国 不好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