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如何开拓国产文艺电影生存发展空间

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一路走来,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

中国电影产业化之路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这一路走来,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引人注目的。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一些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异军突起,显示出骄人的成绩,如《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创造了属于中国电影的票房神话。

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为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其中国产片收入127.67亿元,进口片票房90.02亿元,国产片在2013年一举扭转了引进片在2012年占大头的局势,重新为中国电影在本土市场赢得了主动权。据今年1-9月的数据显示,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9.49亿元,已超过2013年全年总票房,国产片依然占据过半的市场份额。

从这些破纪录、创新高的数据来看,中国电影产业已然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与此同时,也依然存在着严重的市场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电影数量增多而质量较差,电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一些质量不高的商业片充斥市场,而一些优质的艺术电影缺乏流通和放映渠道,也缺乏更多的观众群体,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整个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国内艺术电影生存现状

在国内,一些大的商业电影有足够的资金实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宣传和市场营销,一般都会取得不菲的票房收入,也形成了相对年轻的观众群体,甚至很多是“粉丝观众”的鼎力支持。而一些主旋律电影则依靠政策倾斜等国家行政手段,以团体包场、农村流动放映等形式保障其营销发行,主旋律电影的固定观影人群往往为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中小学生群体等,他们通常以单位或团体的名义观看。而艺术电影既不具备商业大片的卖点,也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热情的粉丝观众和固定的观影团体,两者都不具备,只能通过获奖和小众口味获得观众的认可,尚处于自生自灭、无人问津的生存状态。

一位导演无奈地说,众多的中国电影现在热衷于参加电影节,都是为了卖海外版权,卖出版权后,就可以上国外的艺术院线。因为欧美有专门的艺术院线,需要各国的艺术电影,包括中国影片,反而是中国没有培育出自己的艺术电影市场。

用躁动喧哗来形容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并不为过。年轻观众已经成为电影观影的主流人群,但如果电影市场只挖掘年轻观众,那么势必会失去更多的观众群体,如中年观众和老年观众群体。并不是这些观众不需要看电影,而是真正适合他们观看、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国产电影实在不多。时至今日,电影观众已经到了需要细分的年代,不能再以群体化的模式出现,一部电影应该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制作的。观众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个人素养也变得差异较大,这就需要创作出适销对路的电影产品,来满足不同阶层和层次的观众的需求,来挖掘潜在观众群。不能以单一的商业片作为电影市场的主打,产品的差异化、多元化才是电影生存的王道。

现今,每个城市中商业影院的数量远远大于艺术影院的数量,这是一种极端不合理的结构分布。尽管近年来业界针对建设艺术影院、成立艺术院线的讨论越来越多,依靠国家机构、商业影院的平衡或是私人赞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率先做出姿态,北京百老汇、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广州先锋光芒的成立,都是艺术院线放映和建设的有力尝试,但是目前做法和力度还远远不够,其体制、政策扶持和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的现实制约了它们的进一步作为。

艺术电影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

艺术电影的缺失与导演和创作者有关,也与资金和制片有关,而更是市场流通环节和观众接受环节出了问题。目前我国拥有几十条电影院线,每个档期各院线上映的电影基本没有分别。由于缺少艺术院线,致使许多艺术影片很难和观众见面,就算排进商业院线,也无法和那些投资巨大的商业影片竞争。长此以往,伤害的不仅仅是艺术电影和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也是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的一种缺失。

一部再好的影片没有流通渠道和目标对象,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这也是制约艺术电影发展的瓶颈所在。所以,发展艺术电影重在艺术院线建设和艺术观众培养。为艺术电影搭建与观众见面的平台,挖掘和塑造更多的艺术电影观众,关乎着中国电影的未来。

只有通过艺术院线建设,为更多优秀的中低成本艺术电影“安家”,才能更好地让目标观众看到自己愿意看喜欢看,又在商业影院看不到的艺术电影或先锋电影,也可以有效避免艺术电影在商业院线“一日游”的悲剧。而艺术片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最大的空间在于可以摆脱传统档期的影响,长线放映有望形成文艺片的口碑传播效应,这恰恰是文艺片最急需的市场环境。唯有这样,艺术电影有了放映渠道和观众,才能促使艺术电影导演更加积极和自信地去创作。

艺术院线不管在哪儿,它必须得有一个基础,就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观众群。在艺术电影院线建设和运作上有成功经验的国外,他们艺术院线底下有大量的民间观影组织,而我们国家艺术电影爱好者的绝对数太少,而且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苦于审查、渠道限制等原因,许多电影研究者和爱好者更多的是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来观看艺术电影,就目前的观影规模和习惯而言,尚不能支撑艺术院线的运作,这还需要一个塑造和引导的过程。

国外成功经验的启示

在艺术院线建设上,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在美国、法国、德国等电影市场成熟的国家,虽然也是大片当道,但与此同时,艺术电影也有着比较固定的院线,文艺片爱好者知道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

法国艺术电影院线的成功运营离不开政府强大的支持。在法国巴黎市区内多家影院中有近一半是艺术影院,这些艺术影院通常由独立从业者经营,他们大多对电影艺术抱有一种坚定的理念和使命感,认为电影是一门需要保持多样性和独立精神的艺术,不能完全听凭商业院线及其后台财团以金钱和市场为唯一准则对人们的欣赏趣味进行“格式化”。他们不以盈利为首要追求,视推出传播高质量影片为从事本行业的乐趣,因而他们把经营的赌注押在观众的好奇心和发现新人才上,对商业院线的操作方式有意识地采取抵制。

美国的商业院线受好莱坞商业片长期垄断是人所共知的,而美国的艺术院线对艺术电影的保护也是令人称道的。其中,纽约更成为艺术影院的主要聚集地之一。由于有支持艺术院线的专项资金赞助,使大批热爱艺术电影的观众有了稳定的“艺术之家”­­­——一个提倡艺术自由的电影欣赏空间。非电影专业的美国大学生就是从这样的电影环境中走出来的,他们早就从大学起培养了对老片、外语片、艺术片的兴趣。而这些校园影院里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到了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就业,自然就是那里艺术影院的常客。也就是说,美国对艺术电影观众的培养其实从校园里就已经奠定了。

鉴于欧美艺术院线的经验和启示,中国艺术院线建设一定要有新的想法和突破。艺术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政府保护获得发展,艺术院线建设也是一些公益事业单位或者商业集团应该涉足的文化建构行动;选择文化发达的重点地区,大力发展艺术院线,打造文化艺术地标,发挥地区辐射效应;大学城和大学校园应该成为艺术院线建设的重要地域,注重培养潜在的艺术电影观众群体;经营以会员制树立品牌,不断扩大艺术电影的市场份额和影响;艺术院线也可以采用各种手段诸如首映、通宵放映、主题展、原版影片放映、导演见面讨论会、与高等院校等机构的合作活动等,有创造力并自信地面对生存竞争。

一个健康良好的电影市场既需要激烈的商业类型片竞争,也要为艺术家提供艺术片探索的空间和个人才能发挥的领地,否则当我们的银幕上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感官刺激、卿卿我我的纸醉金迷,堕落的是这个社会和人心,一个缺乏思考和人文诉求的社会环境将是十分可怕的。多一些诚意和追求,少一些急功和近利,对艺术电影的探索能为日益程式化、模式化的商业或主旋律电影带来生机,注入新鲜的血液。

在娱乐至上的年代,如果没有艺术电影坚持,电影的记忆恐怕会以更快的速度淡去。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