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国内首个艺术院线现身北京:政策市场均待“破冰”

今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北京百子湾的新影厅正式开放,这是该馆自1996年开放学术放映以来,首次在总部之外开设影厅。

今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在北京百子湾的新影厅正式开放,这是该馆自1996年开放学术放映以来,首次在总部之外开设影厅。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资料馆也正在同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接洽,探讨将北京歌华在世纪坛地下的小影厅开发为艺术影厅的可能性。此外,该馆也筹备通过旗下西安电影资料库在当地的资源,开发首座北京之外的艺术影厅。

在这一连串扩容动作之后,中国首条艺术院线已经显现雏形。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差异化的艺术电影,以及支撑艺术电影长线放映的艺术院线,但市场阶段、政策框架、观众需求、观影文化以及运营模式等多方面因素,一直拖住中国艺术院线发展的脚步。

版权问题待解

此前,中国曾多次尝试组建艺术院线,皆未能取得成功。作为在片源、版权、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的事业单位,中国电影资料馆此次牵头建立跨区域性的艺术院线被认为最具可实施性。

“我们觉得最有可能做成的机构就是资料馆。因为他们是政府背景的机构中最懂电影的,也是最喜欢电影的。”当代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宣传推广经理杨洋对记者说。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对记者表示,中国电影资料馆目前也正在摸索建立小型艺术院线的发展模式。

他介绍,院线在建设上首先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系统内,继续开发多个新影厅,形成小的艺术院线;其次,与系统外的非营利性影院合作,增加屏幕数;最后,与商业院线合作,在多厅影院开发专门的艺术影厅。

30000多部馆藏电影、每年600-700部的增量是中国电影资料馆有能力牵头组织艺术院线的基础。实际上,中国此前对艺术院线的几次尝试,都没能解决片源的问题。

不过,除了已过50年版权保护期的老电影之外,中国电影资料馆将其它馆藏电影拿到馆外进行商业放映仍然需要解决版权问题。

“中国电影资料馆是一种特殊的放映形式,通常是版权方授权放映,不追究版权。”一位接近广电总局的人士对记者说,“只限于学术放映。”

“后窗放映”发起人杨城也表示,如果政府出资在全国主要城市建立电影资料馆、形成一个系统内的小型放映网络,那么所有馆藏电影都可在系统内流通,版权问题就迎刃而解。

不过,从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实践来看,解决版权问题还有其它的途径。

杨洋介绍,百老汇电影中心今年开始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租用该馆的电影拷贝在百老汇放映,版权由百老汇方面与版权方协商解决,实现了馆藏电影的商业放映。

“版权问题一方面可以谈,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政府支持来解决。”沙丹对记者说。

配额制阻力

“即便是艺术电影创作最为活跃的法国,单靠本国自身的艺术电影,也不足以支撑影院一年365天的排片需要。”导演贾樟柯说。正因为如此,当谈及中国艺术院线的片源问题时,绕不开对海外电影的配额管理。

根据中美2012年达成的协议,中国每年开放34部海外分账电影的配额,除分账片外,中国境内上映的海外电影还有“批片”,每年约30部。2012年中国“批片”引进41部,2013年引进25部,中影集团是中国唯一具有海外电影引进权的企业。而由于引进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成本相当,市场更倾向于引进有票房保证的商业大片,这也导致中国通过市场渠道引进热门海外艺术电影的困难。

上述接近广电总局人士对记者表示,广电总局一直倡导“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在市场稳固的基础上,扶持和推广艺术电影。近几年,包括《一次别离》、《国王的演讲》、《艺术家》、《美国骗局》等获得好莱坞大奖的电影,都已进入了中国市场。“国家也在想方设法改变配额中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比例,中影报上来的片目如果都是商业片,(广电)总局是不会批的。”他说。

杨洋认为,在不触及原有配额的情况下,如果新增艺术电影进口配额、只在艺术院线小规模放映,可以缓解艺术影院片源不足、刺激艺术电影市场增长。

“艺术电影没有统一标准,与商业电影的界限也是模糊的,那么在性质界定、利益归属等问题就很麻烦。”上述人士说,“而且这相当于在配额之外,撕开了条口子”。他表示,2017年中美将就电影配额重启谈判,而新增配额关系到中美谈判的核心问题,各方处于观望和暗中角力的阶段,情况非常复杂。

在配额制管理的背景下,除了中国电影资料馆,其它艺术影院难以获得更多的海外艺术片源及放映许可,这也推高了资料馆引进海外艺术电影的单位成本。

“我们引进一部艺术电影,比如最近正在热映的库布里克回顾展,所有的报批环节跟引进《变形金刚4》几乎都是同样的。”沙丹说,“一样的成本,商业片全国几十万场都可以放,我们只能放几次。”

“政府支持艺术院线,首要目的是支持本土中小成本艺术电影,其次才是外国艺术电影交流。”上述人士对记者说。

艺术电影需求瓶颈

相关部门对艺术院线和艺术电影没有放开更多政策约束,还有部分原因在于观众对艺术电影的需求少、艺术院线运营模式也不清晰。

“中国电影市场化才十几年,观众结构以90后为主,二三线城市年轻人刚刚走进影院。他们把电视观赏体验拿到影院中来,接受艺术电影还需要一个过程。”上述接近广电总局人士说。

中国电影资料馆坚持多年艺术电影放映,积累的微信用户25000多人,而已经成为北京艺术电影文化地标的百老汇电影中心,有效会员10000多人。

“前两年会员增长比较快,但有效会员保持在10000多人的水平,很难再做一个突破了。”杨洋对记者说。

沙丹也表示,这基本上可以确定艺术电影的北京消费群体在数万人左右,而这对常住人口超过2100万、艺术电影资源高度集中的北京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爱看艺术电影的人,跟愿意去影院看艺术电影的人是完全两个概念。”沙丹说。

沙丹的观点在《黄金时代》的票房上得到了印证。该部电影上映前的百度指数和豆瓣“想看”人数都显示出其极高的关注度,但最终票房只有不到5000万元。

“商业片可以通过数据预测票房,但艺术片的预测则要打折。中国也缺少足够的历史数据做支撑,所以《黄金时代》的预测才出现这么大的误差。”上述人士说,“把网民转化为观众现在大家都没有经验。”

杨洋介绍,当百老汇电影中心放映商业电影时,影院的零食和饮料收入更高;举办艺术影展活动时,观众在影院消费少,但在书店和咖啡店的消费多。而前者恰恰才是主流商业院线盈利的关键。

沙丹认为,对艺术电影市场不能太过乐观,在目前的形势下,艺术院线最有可能的操作,还是走政府支持补助的公益性质影院,同时逐步扩展商业性艺术影院。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