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影视界专家学者把脉湖北电影产业 可借文学突破

著名电影评论家、编剧赵葆华认为,湖北有方方、池莉、熊召政、刘醒龙这样一批实力作家,文学底蕴深厚

“湖北这几年拍了不少主旋律和低成本电影,但质量不高,难以在全国产生声音,这是湖北电影的生存之困。”针对我省电影行业存在的问题,省电影家协会近日在汉举办“2014湖北电影系列论坛”,请来自中国影协的专家领导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为湖北电影把脉。

省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余述平说,上世纪80年代,以《车间主任》、《汉正街》、《诸葛亮》为代表的一批湖北影视作品产生过全国影响。之后20年较为沉寂。近年湖北涌现不少主旋律和低成本电影,由于投资不足,主创人员单薄,又多为与外来影视公司合作,主旋律故事多拍成好人好事,制作不够精良,艺术性不强,多数影响力有限,走不出去,难产生获奖作品。

对此,著名电影评论家、编剧赵葆华认为,湖北有方方、池莉、熊召政、刘醒龙这样一批实力作家,文学底蕴深厚;电影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它的文学性,因而湖北应该是一个出大作品的地方。湖北电影界可以与文学界很好整合,以现实题材为突破口,在剧本创作上拿出湖北标志性作品,然后吸引投资,吸引制作团队,借力打力,出几部全国影响力的好电影,逐渐形成湖北电影风格的群落。在编剧、导演这一块,出几名领军性人物,湖北电影是大有希望的。

赵葆华还以影片《万箭穿心》为例,他说,这部电影虽不是湖北投拍,但它的剧本原创是湖北的,它的故事发生在湖北,这部电影能赢得全国电影界密切关注,它说明湖北有电影土壤。湖北能产生好电影,关键在湖北电影人怎么去做。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