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影视公司正在遭遇来自互联网的“破坏性创新”,而自己却身陷原来的“价值网”无法自拔。正如李善友总结诺基亚失败的原因,“有人说是诺基亚输给了苹果,也有人说是功能机输给了智能机,而我想用颠覆性创新的理论来说,其实是诺基亚所在的价值网输给了苹果所在的价值网,换句话说,电信网输给了互联网”。
所以身处工业时代传统影视公司该如何逃逸到互联网时代?
既然已经身处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环境中,就需要首先给自己公司装一套互联网思维的操作系统。自己要先革自己的命,否则就会被别人革命。
O2O就是去除一切中间环节, 传统的电影制作、发行、宣传公司都将消失
1、 传统电影制作公司会消失
传统时代,大公司垄断了电影产业的几大要素:融资能力、明星经纪、签约导演、以及发行。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和“自由连接”,传统大公司被去中心化,以往的这些垄断优势不再。而优秀的产品(电影)能直接带来可观的用户(观众),电影的几大核心要素可以在市场上自由连接,所以明星、导演都开始脱离大公司独立运作。
而大公司很难再像以前那样捧出明星,所以也是华谊等传统影视公司留不住明星的原因。不仅仅是明星,就连导演也不需要依靠大公司了。由于市场的各个核心要素可以自由连接,所以只要你能生产出好产品,就可以轻易地找到融资,找到发行,找到用户(观众),不再依赖大公司。例如宁浩自己成立了工作室,一样可以找到融资,电影拍出来后一样可以有北京旅游给1.25亿巨额保底,一样可以有美团猫眼预售一个亿票房。他不再像以前一样必须挂靠华谊、小马奔腾这样的大树下才能生存。
传统的公司是导演思维,导演孵化什么项目,你就得投资什么类型,其实你对项目开发毫无主动权。而互联网时代是产品为王,也就是做“ 爆品”策略,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做出爆品。所以新一代的影视制作公司会在内容上变导演思维为用户思维,由导演提供项目转变为主动研发和寻找优秀IP。就像互联网公司一切围绕产品开发一样,一切围绕IP为中心。全产业链开发网剧、电视剧、电影、微电影、游戏、周边衍生产品。
新一代影视制作公司的电影生产是 “产品经理”制,以IP为中心,要么改编小说、漫画,要么自己研发。术业有专攻,可能聚焦某一品类,例如科幻、例如小妞电影、例如喜剧。绝不是以前那样的散弹似的生产方式。
总结一句话,就是只生产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电影。
2、 传统的电影发行公司会消失
我在《电影发行的新趋势:高额保底和免费代理》 、《在线售票是对电影发行的破坏性创新》等文章中有详细论述,电影发行是最先互联网化的业务,所以也最先遵循的是互联网规则。
未来几年,用户通过互联网购票将占到电影票房的80%以上,就跟我们去订酒店和机票都通过携程等网站一样。而互联网化的电影发行公司会为影片免费发行,甚至会支付高额保底与一线大佬抢夺一线大片。就跟这次北京旅游支付1.25亿保底给《心花路放》片方的合作模式一样。
未来新一代互联网化的电影发行公司盈利模式其实不在票房,而在海量用户。他们不准备靠发行费赚钱,而是互联网的用户思维:赚取的是用户,赚取的是广告赞助,赚取的是衍生产品,赚取的是附加在电影和观众上面的增值服务收入,最重要的赚取的是资本市场的高额估值。就跟小米手机和乐视TV一样,它们硬件零利润,靠用户增值服务赚钱。这一下子就毁灭了传统硬件公司的利润模式,你说传统靠硬件赚钱的公司怎么跟它们争?
目前的电影发行是一个复杂的技术活,一个电影要面对上百家城市的上千家院线。以后发行会精简到只需面对几个人即可,他们就是微信、淘宝等网络售票网站负责人。由几个售票网站对票房进行包销,就解决了一大半的票房收入。剩下一小半票房可以交给地面发行团队做做执行。电影发行就像游戏发行一样,变得简单透明数据化。而新一代的互联网化的电影发行公司,不仅仅是干的发行的活,他们更像是资本市场里的PE,他们四处寻找优秀电影项目,然后看准一部大片,就会去资本市场进行项目推荐,筹措资金来支付片方的保底,然后对影片进行包装、上市。电影的上映就相当于上市,电影票房就相当于上市公司的总股价。
总结一句话,就是比传统发行公司做得更多,拿得更少,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