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2014中法电影蜜月期之合拍片的那些爱与愁

2014年电影产业的最IN新玩法是合拍,这其中又以中法合拍片的表现最为突出。四年前《中法电影合拍协议》签署后的第一批电影项目今年陆续出炉

引子 中法合拍持续“升温”

2014年电影产业的最IN新玩法是合拍,这其中又以中法合拍片的表现最为突出。四年前《中法电影合拍协议》签署后的第一批电影项目今年陆续出炉,刚好应景地碰上中法建交50周年的契机,回想1964年西方大国们还犹犹豫豫的时候,可是法国人第一个站出来跟中国建交,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引发重要反响。50年来,中法战略合作几经起伏,相互借重相互需求的愿望愈加强烈,这种合作关系在电影方面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无论在院线上映的片子还是合拍项目上,观众都能显著感受到中法合作之间的不断升温,从初期的小暧昧上升至如今的大秀恩爱。一方面《美女与野兽》、《别惹我》、《超体》、《狂野非洲3D》等法国片接连进院线“亲密接触”中国观众,另一方面多类型中法合拍片项目也进展得如火如荼。标准的中法合拍片《夜莺》被选中代表中国地区参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让·雅克·阿诺耗时七年的《狼图腾》即将在贺岁档登场,正在进行中的合拍项目还有创意动画《王子与108煞》、魔幻片《勇士之门》多部电影,未来的合作空间还在不断膨胀。

针对今年的中法电影合作热潮,1905电影网分别独家专访了《夜莺》中国制片人宁宁、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伊莎贝尔·格兰切特4位致力中法电影合作的电影业内权威人士,深度解剖中法电影的多方位合作,即日起将分为中法合拍片(上篇)、中法多方位电影合作(中篇)、中法电影产业差异与走向(下篇)陆续推出,请持续关注。

1.jpg

【怎么就一拍即合了?】我看上你的票房市场 你喜欢我的国际范儿

清末明初的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谈到:“在我看来,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而法国人拍电影,也总有那么点桀骜不驯的自由意志在,这种骨子里的浪漫情怀就直接影响到他们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方式。

借用让·雅克·阿诺导演的话说,做合拍片项目,他们更愿意“跟着好故事去拍片”,深入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不特别介意片中是否能出现明显的法国元素和法国演员,伊莎贝尔认为这是法国人“很浪漫的方式”。法国观众每年看到的电影里,有17%的电影投资是来自于合拍体系,法国导演多拥有丰富的合拍经验,对他们而言,去其他国家拍摄,去呈现其他国家的人文风情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而同时,已经迅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票仓的中国电影市场,机会无限,钞票也无限。

对于中国来说,要加强文化软实力,需要更多渠道支撑文化输出,合拍是一条增加国际视野、国际观点的巧妙方式。而我们在电影合拍中,也更希望影片能体现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有中国演员最好还是中文对白。于是,这种一拍即合的合作理念,使得中法电影合作显得甜蜜而默契。

伊莎贝尔:中法合拍片可以完全没有法国的感觉。比如说中法合拍的第一部《我11》,你不知道是个法国影片,因为你看不到哪里有法国人,法国人都在幕后。《夜莺》也是一样的,你单看影片不会想到是法国人拍的,但是你能感觉到有些法国元素在里面。

中国的规定是反过来,中国相关机构希望在银幕上看到中国的故事、中国的演员。也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要求的不同,所以我们的合作很默契。因为对法国人来说,可以是中国的演员,可以是中国的故事,法国人是欢迎这样的合拍的,也是因为这个我们觉得《夜莺》是特别成功。

2.jpg

【走,到法国分票房!】中法合拍两国的立项标准大不同

自1958年第一部中法合拍电影《风筝》面世后,合拍片作为重要的电影制作模式一直备受重视。2010年中法两国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去年就有5部影片获得中方的批准立项,包括《狼图腾》、《夜孔雀》、《星夜彩虹》、《寻找罗麦》和《影视之门》。用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的话说,《中法合拍协议》的签订“从产业上给定了一个标准,让双方有规范性的文件去遵循,对中方来讲也有利于整个金融上的安排,比如在投资比例、倾斜度等方面,更有利于促成一些电影的合作。”

一部电影要成为中法合拍片,必须得在中法两国都进行合拍立项,那要求可就多了。在中国,必须遵循“二八原则”:投资上,两国任一方都不能低于20%的比例;制作模式上,中国为主的团队里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法国人,法国为主的团队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中国人。而法国的立项要求则更加具体,是需要经过严格打分的:“导演多少分,编剧多少分,录音团队多少分,所有东西加在一起一定要超过25分才能署名中法合拍片,才能在法国按照法国电影来上映和发行,享受法国电影的一切优惠和待遇。”宁宁解释道:“而且法国还有一个要求是都要以最后的后期字幕为准,比如你立项的时候说要用某某某,但实际操作中不用他(是不行的)。法国会有各个部门严格地去审核,最后整个影片送审时,会参照你之前报批的去审核。”

【双国籍拿好处拿到手软!】税收津贴、扶植政策享受国产片待遇

如果说中法文化的契合为合作打下良好根基,那么更大的票房市场空间和版权销售的优势无疑是诱惑制片方的七彩糖果。《中法电影合拍协议》的签订不但帮助更多“法国电影”进入中国这个热火朝天的世界第二大票仓,也直接推动“中国电影”在欧洲地区的上映和版权销售。促进中法电影人的交流,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世界电影的多样化发展。

宁宁:说白了中法合拍的优势,就是它具有“双重国籍性”,在中国按国产片,在法国是按法国电影,因为它在各自的国家都属于当地的电影,所以享有各自国家对电影应该有的扶植政策和优惠政策,包括享受本国的税收补贴政策。国内我们是按照国产片来放,那我们就是享受的是高于43%的分成,不像批片引进方只能拿25%左右。

同时因为他是合拍片,从电影气质上将更国际化,国际版权的销售上也更具优势。现在我们拍的电影更多是满足本土的需求而不是国际电影市场的需求,所以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到国际市场上总会有点水土不服。像《夜莺》这种合拍片就比较符合国际口味,到10月为止我们卖了11个国家和地区,虽然片子不大,但是从目前国际版权销售的数字看已经是挺了不起的了。电影现在已经在以色列和韩国上映。像我们走电影节,我们既可以在中国参加比如华表奖、百花奖的竞争,我们也可以参加法国电影推广的活动,这种双重属性给电影推广发行更多的机会。

3.jpg

高敬东:因为在法国,只要是中法合拍片就是法国电影,法国电视台就要扶持。从电影的前期投资上讲,会有更多保障。在中国,合拍片作为中国电影也会有优惠政策,这样实际上更能促成两国电影创作者间的合作。从整个投资安排考虑也更容易一点。

让·雅克·阿诺:整个欧洲的电视收片是有比例标准的,如果这是一部中国电影,那么会被划分为国外电影,那在这个部分中国电影每年要跟很多美国电影竞争,是很难成为欧洲电影台的优先选择的。但是如果这是一部合拍片,被视为欧洲电影看待,那就少了很多竞争,特别是对《狼图腾》这样的大片来说,现在很少像我们这样大制作的影片,所以就会很容易被欧洲电视台接受,在欧洲来说这意味着很多钱。因为那可不仅仅是电影院的某个档期的放映,而是会持续好几年的,这让它可以为投资方带来很多钱。而且中国电影人也从中得到法国的津贴资助,这种合作所获得的资金是来自不同方面的。

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上面提到的法国电视台的“扶植政策”和阿诺导演提到的“津贴资补”,具体来说其实是法国政府对本土电影的保护措施,法国政府每年要为电影和电视行业提供大概2.5亿欧元的津贴补助。因为中法合拍片归属于法国电影,所以按规定国家是要“照顾”这部影片,给予电影院和发行方相应的扶持基金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好处”仅限于在法国,如果要在整个欧洲享受这种待遇,光变身合拍片还不行,还得是一个外语片,中国演员讲中文的电影很难在欧洲享受欧洲片待遇,获得津贴。

伊莎贝尔:(中法合拍片是否更有利于在欧洲发行)还是要看语言。如果是中文,可能只在法国市场会大点,因为电视台播放时它还算是法国电影。法国电视台跟中国一样有明确规定,就是欧洲电影要占60%(其中40%要是法国电影),其他的就是外国电影。中国和美国都算在外国电影里的,那么在中美电影的选择上他们肯定会更多选择美国大片,因为要吸引观众。所以中法合拍片在被法国电视台采购时是更具优势的。

4.jpg

【不过,钱真的那么好赚吗?】融资鸭梨大 讲故事要接受“指导”

谈到中法合拍片制作中的具体困难,处于产业链不同位置的制片人和导演,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宁宁聊到当时为《夜莺》做融资时遭遇的瓶颈:“2012年是‘好莱虎’最开始入侵的那年,上半年国产片票房是比较惨淡,《夜莺》当时计划9月初开拍,融资基本是从3、4 月份就开始做,整个大的经济环境,都不是特别理想和乐观,很多投资人对于新的项目都处于观望的态度。他们更愿意选择商业题材,或者卡司阵容(相对较吸引的)。我们启动一个像《夜莺》这样的亲子加文艺风格的电影,从投资上来讲,本身就不是容易被接受的。”

相对来说,不用为钱操碎心的导演则轻松不少。《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在采访中对一切都赞不绝口:“没有任何阻碍,非常愉悦,可以说是我电影生涯里拍得最开心的一次,我很爱我在中国的经历,喜欢我所有的工作人员、演员们。”在被问及电影审查方面是否有限制时,他更耐心给1905电影网讲述了这次《狼图腾》的剧本审查过程。“我感到非常自由。剧本送审后他们给了我一些意见,都是非常有想法的建议。我感觉像是很有能力的良师益友在给我写的小纸条,而且这些提议跟政治无关,是关于故事讲述方式的、如何更顺畅地让中国观众接受。我后来几乎每天都在改剧本,等到剧本第二次送审的时候,大半个故事几乎都不同了。相关部门又做了回复,指出一些可能不合适的地方,因为相关部门他们有保护观众的责任在嘛。但是我给他们回复了邮件,解释了我即将拍摄这些场景的方式,后来用我的方式拍摄了那些场景,他们就通过了。”

5.jpg

【什么样的项目最吃香?】故事要国际化 人还得靠点谱!

选择中法合拍项目方面,致力于国际电影制作发行公司的基美影业有他们自身的标准(如上图),他们与吕克·贝松创建的、法国最大的电影公司欧罗巴已经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将一起在全球推出不少于15部电影,其中3部为合拍片。高敬东另外补充道:“我们做中法合拍,比如《王子和108煞》,我们首先考虑的是中法两地的观众角度和两地的文化差异,这是我们重点要去考虑的,其次才会考虑作为国际电影的其他市场需求。我们也希望在两地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让法国方面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中国方面也能够更多地去了解法国。”

关于故事的国际化,让·雅克·阿诺谈及《狼图腾》项目时也提到:“这个故事是很具有全球性的,因为狼这种动物本身也是国际性的,这个故事里年轻人这种开启新探险,发掘新领域的经历其实是我们大多数人在二十几岁时都会有的,就是属于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的事情,而这部电影要记录的就是影响未来的这些时刻。所以我认为是非常具有国际性的。”

6.jpg

【中法团队互相如何评价?】中国人“接地气”法国专业程度高

作为中法合拍的首批“先行者”,几位受访嘉宾在评价中法团队时观点出奇一致。中国团队最大优势在于“接地气”,这不仅体现在统筹和遇事处理方式,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艺术特别能吃苦耐劳,且勤奋好学;而法国团队则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质给中方留下很好的印象。

高敬东:法国电影团队是有很浓郁的法国文化的,他们的专业度和他们的职业性水平都比较高,但基于法国文化的特点,“灵活度”就跟中国团队不一样。我们中国团队的敬业精神,是为一个镜头可以十几二十个小时都呆在片场,这在法国文化里面是不可能的。在法国拍电影,今天你过了多少小时,(你要继续拍)是要现场所有人同意的,还是有文化上的差异吧。而且中国团队有个优点是特别擅长学习,我相信通过不断的有这样的合作,中国会成熟起来,变得更专业更国际化。

宁宁:《夜莺》是在中国拍摄,中方团队灵活的随机应变能力和统筹能力就体现出来,比如说场景的确认啊,跟当地的协调,都体现出制片部门的专业素质。我们拍戏短短67天前后转了小20次的景,基本上工作人员在一个地方住最多超不过3、4天就得搬家,我们剧组一百多号人,吃住行方面都给制片部门很大的难度,制片主任王主任在协调方面经验丰富,让整个剧组有条不紊,还提前将近一周的时间完成拍摄计划,所以就是说从整个制片的费用来讲也有很多节省,这些都是中方的能力体现。

法方团队是职业素质和工作严谨性非常到位。看《夜莺》如果你在影院感受5.1声道的会发现声音是很丰富的,因为原声采集非常用心。这次请的是法国的录音团队,他们不像有些录音师用后期做的罐头音乐和素材,电影所有声音都是现场采集的。比如说广西的蛐蛐叫和北京的蛐蛐叫是不一样的(笑)。每次我们拍完一条戏,录音师都会要一分钟全场肃静,他要收当时现场声,后期再大量的过滤一些声音,保留最好的。这次我们看到法国团队的专业精神,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让·雅克·阿诺:凭借我个人在中国着6年来的经历看,中国的团队非常具有奉献精神。即便我接下来的作品可能不在中国拍摄,我还是非常愿意邀请中国团队加入我的电影项目,他们都很有能力且友好,这也是我觉得在中工作这么开心的原因,我几乎每年都在表达这个观点。

7.jpg

【片场小故事:摩擦摩擦!】《夜莺》减少父母争吵镜头 王小帅为剪辑师起绰号

毕竟不同国家有各自的文化习惯,再甜蜜的爱情也总会有小小摩擦,在中法合作过程中两国团队的磨合也是“火花四射”,法国电影联盟的伊莎贝尔和《夜莺》制片人宁宁给我们生动讲述了两个小故事。

伊莎贝尔:在中国很多工作人员是听导演的,但是法国工作人员是为了电影工作,他们不希望导演告诉他们你们需要做什么,导演只需要告诉他们要什么,怎么做他们自己去想。所以这就是比较重要的不一样的地方。

之前《我11》时,王小帅是跟一名法国剪辑师一起工作,这个剪辑师五十多岁,跟很多特别有名的法国导演合作过,非常专业。王小帅导演一开始总告诉剪辑师你要怎么去剪,剪辑师总会回答 “不”,他不要导演告诉她要怎么剪,只要知道是要什么感觉,然后他自己去剪。开始让王小帅很烦,觉得我说什么他都说“不”,他说就称这个剪辑师叫“不”吧,反正我说什么他都说不。结果他们一起工作了两个月以后,他也觉得这样蛮好的。因为剪辑师他有自己对电影的责任感,有时候导演还没有看到这个素材,他会帮导演去看有没有能够做得更好的地方。结果现在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两个国家都是非常精英专业的工作人员,但是文化方面还是有差异是需要磨合的。

宁宁:法国导演有种社会责任感,他会更多考虑受众,会考虑影片要传递的信息是给谁听给谁看,观众会有什么反应。比如《夜莺》,他一定要有孩子这个受众群,所以导演就不太会在影片中过多曝光父母怎么争吵,他觉得那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阴影,因为可能家里的父母就有过这种场面。这可能也是法国导演比较细腻的地方,他有一种责任感。

8.jpg

【请给文艺片更多市场空间】《夜莺》法国热度超中国 国内排片量不足是硬伤

目前已经在中国上映的中法合拍片有《夜莺》和《我11》。“奇怪的是,这两部影片在法国的受欢迎程度都是高于中国的。”法国电影联盟伊莎贝尔说道。《我11》当年在法国上映了3周,法国媒体盛赞其为“王小帅最好的作品”,但该片在中国就上映了3天。《夜莺》今年5月7日在法国上映,上映时间长达5个月,吸引了15万观众(法国票房以人口计),跟当年陈凯歌的《无极》达到一样水平。“但是在中国的排片就非常低,就是你在中国要看这个电影得是早上10点这样的时间段去。”伊莎贝尔说道,“因为中国观众都比较喜欢3D/IMAX大片,这样的文艺片电影院给的机会就很少。”

《夜莺》制片人宁宁也谈到电影的国际反响:“今年是6月14日在以色列上映,9月份的时候在韩国上映。韩国当时在釜山电影节就做了3场大规模的展映,有场是三百多人全坐满了。当时我们去跟观众一起看展映,基本上电影的笑点、该感动的地方,都有触动到观众。证明这个戏他看懂了看进去了,文化差异比较小,大家能够读懂这个片。”

下一部即将在院线与观众见面的中法合拍片,是先期已经具备有广泛读者群的《狼图腾》,期待影片能取得更优异的市场表现。关于合拍片的发展,长年在中国推动法国电影发行的伊莎贝拉也表达了自己看法:“中法现在合作的大部分都是中国故事,我希望有一次可以合作一个法国的故事,让中国团队到法国来。可是没关系,包括我们现在在做的动画片《王子与108煞》,吕克·贝松也有一些他真正想跟中国合作的电影,我觉得是会做越来越成功的。”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