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2014年腾讯网冬季思享会“中国说”活动在北京举行。活动第二板块“文化说”,围绕“全球化、中国范儿”这一论题展开圆桌讨论。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韩美林,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总裁任仲伦,著名编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曹保平,著名学者、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参与了讨论。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创新之路》、《大国崛起》导演李成才主持论坛。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曹保平认为,电影是民族文化表达最有价值的符号,但现在谈中国电影作为民族符号是奢求,中国电影要想有思想需要好环境和有人坚守。以下是曹保平发言实录:
著名编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曹保平
电影是民族文化表达最有价值的符号
曹保平:电影作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的符号的诉求,它肯定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这点我们在世界电影的范畴里都可以看到,好莱坞电影更不用说,就看周围国家的电影。从我开始学电影开始,看那一批日本电影导演,包括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和其他在世界电影有价值的,所有的表达都是日本的,日本电影的脉一直延续下来,到今天我觉得它都没有断,包括最近有部片子叫《如父如子》,很像我们《亲爱的》那部戏,是一个关于家庭关系的戏。日本电影不急不躁,那种对于文化的追求和表达,到今天一直有。同样印度电影、伊朗电影,都有。
现在谈中国电影作为民族符号是奢求
但回到中国电影来谈,我觉得其实还是有一点奢求。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去谈电影作为一个民族符号或者作为具有中华民族色彩的或者我们文化根的东西,这在我们电影里其实是缺失得非常严重。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政治的原因、意识形态的原因,包括其他审查等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都会带来问题。
部分中国电影毫无价值观表达
刚才任总说去年有200多亿,希望今年300多亿的票房,当然你也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先能把这个盘子做大,才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表达的可能。中国电影确实在今天是一个比较热闹的事儿,它盘子也做得足够大。但是今天的中国电影大多数是两类,一类是没有任何价值观,几乎可以说没有价值观的表达,就是唯金钱马首是瞻,这个现象太普遍了。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或者票房的驱使,电影已经没有任何的标准和底线了,不要谈任何文化的诉求。
另外的一类是,中国电影文化诉求在一些电影里有承载的,但这个承载不是中国的,它是西方的,包括一些形而上的表达。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普世价值是人类共通的东西,一个电影里你的价值诉求可能东方的或者西方的都会有,这没有问题。但是不管是伊朗电影还是日本电影,甚至包括韩国电影,都能从中找到作为民族独有的,作为电影的手段或者形式表达的东西。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东西现在非常少,原因是刚才我说的各种原因。
“艺术说”圆桌论坛:全球化、中国范儿
中国电影要想有思想需要好环境和有人坚守
真正意义上作为儒家文化或者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延续下来,一定有民族的最骨子里的东西。作为电影的诉求和表达,你有没有去找和有没有找到,我觉得这个距离都非常远。我们有一些相对有思想和有表达的电影,但是它有可能并不是非常民族的或者非常中国化的。很多意义上貌似是一些很有思想表达的电影,但它的思想表达实际上是西方的,而不是东方的,不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要想找到我们那种东西,我觉得它其实还是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好的环境,需要一个不急不躁,每年都有一些人很稳当地在做自己坚守的电影。可是我们现在很少能有人去做坚守的东西,因为环境处于一个急剧变化中,大家都很躁,我觉得问题在这儿。所以,我是觉得比较艰难,很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