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太平轮(上)》的下场,不会比票房不错但赢得了大面积吐槽的《黄飞鸿之英雄有梦》还好。两部相邻上映的电影,分别标榜功夫和战争的作品,从质地来说两个片子是一个意思,即,精彩的打斗或者战争场面,但也仅此而已,我们对类型片的审美正在倒退。
《太平轮(上)》首尾的两场战争戏,不缺场面,但缺少深刻反映战争惨烈的情节画面,也缺少以此关照人性的深刻角度。作为类型片,《太平轮》浓烈程度尚可,但要说是丰满、完成度高的商业大片就谈不上了。
吴宇森在《太平轮》中安排的三条情感线索,与其说这是影响本片进程的线索,不如说是凌乱野心的无的放矢。因为单薄、虚晃一枪式的情节,并没有帮助这部表现国共战争惨烈的电影,在人类共同感情和人性上更加有理有据。《太平轮》除了表现战争场面时看得出是下了血本了,在感情戏、生活戏等场面,还在套用自己二十多年前用过的经典画面,比如让黄晓明一味孤芳自赏地摆出帅帅的造型,或者不断使用慢镜头和超级特写,以及祭奠出那几只无辜的白鸽再次起飞,这些到底是向经典致敬呢,还是一位年迈导演固步自封的无奈呢?
一方面战争片是吴宇森的情结所在,另一方面在我们的电影投资人对于商业的理解大多只基于单纯的形式,功夫片就是打,打,打,战争片就是炮火、子弹、死伤,全无战争之外可以自圆其说的故事。炮火、爱情,这些元素都没问题,这些甚至还是商业片最大的一个主题,但如此空洞又自鸣得意的粗浅表现,确实让人感到失望。
隆重的战争场面,还有堪称豪华的明星阵容,《太平轮》成了一部“有钱任性”的电影。但事实证明,对于商业电影“有钱任性”可能正是它的一种毒药。
单薄的战争片确实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耍帅、扮酷、矫情地抒情、荒诞的爱情等等,不是吴宇森那套过时了,而是如此简单粗暴又凌乱不堪的表现已经不属于商业片的基本规则了。
我们倒不期望中国导演能够迅速拿出《现代启示录》、《拯救大兵瑞恩》这样的经典战争电影,但至少不能消耗了那么多资源后总是拿出一个又一个“歪曲纯粹”的电影。包括《匆匆那年》这种只是一项讨好市场卖点的电影,当“青春”收到市场回报之后,就以为重复再造后,一个只有“青春”的电影也能取得商业成功。所谓跟风就是只找到了一个成功票房的案例,然后批量复制其中的一个卖点,复制的只有皮毛,全然不顾商业片的复杂内涵,以及精致合理的布局等商业电影属性。
如果这些电影最终成为中国商业大片重新洗牌的里程碑式拐点和提高商业类型片的反面教材,那么说明我们的商业电影还有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