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电影《49日祭》导演张黎:当时的日本人都是战犯

张黎一开始面对《49日祭》时,就知道它不是一部“商业主流剧”:既知道它无法给老百姓提供“饭后消遣”,也无法满足观众对翻案式观点的猎奇。

有总局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在我国影视剧中,就是被审查的高峰时期。尤其是近日《一步之遥》更是将电影圈搅得一滩浑水。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电视剧圈,也有一位表达欲和观点犀利度不输于姜文的大佬张黎,他的《49日祭》也遭遇了一些修改。不过就算在这些修改后,普通观众仍能感受到张黎对南京大屠杀坚硬的立场,他向娱乐资本论表示:“对于这件事我没有新观点,屠杀平民能有什么新观点?”

确实,相比张黎此前执导的《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剧因与主流历史定论相异而备受知识分子阶层的推崇不同,这次张黎在《49日祭》中的立场相当坚定。甚至,张黎非常不喜欢《南京!南京!》这种讨巧的电影,“如果这是日本人拍的电影,我非常佩服,但这不应该由中国人来拍。”

当然,在戏剧结构、在浪漫气质、甚至在色调上,黑暗压抑的《49日祭》都大异于此前的“黎叔美学”,下面,张黎也面对娱乐资本论,坦诚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资本论:总成本1.2亿

2013年1月,该剧在南京开机。

2013年07月,该剧在南京杀青。

该剧由湖南广电、世纪伙伴、盛典文化、小马奔腾等机构联合摄制,据悉,该剧在还有没有立项的时候,湖南广电等机构就决定投资了,其中腾讯视频更是以版权费的形式预定了该剧。其中湖南广电一集投了160万,腾讯视频投了一集100万。

而据相关人士透露,该剧每集成本在280万左右,在业内已经算是相当高的价码。因为南京当地已经没有了没有现成的景,因此所有战场、废墟都是搭建的,而里面那个著名的圣马德伦教堂,其实也只是一个外景,里面是个空的水泥壳子,因此内景也是全部重新搭建而成。

以此估算,该剧成本总体在1亿2000万左右,不过相比《金陵十三钗》号称的6亿成本,或者业内估算的2亿成本,《49》其场面、氛围并不输于《金陵》,而它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期间的播出,更有其祭奠的价值。

①谈《49日祭》:被虐杀的时候,没有任何浪漫可言

近年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很多,但陆川《南京!南京!》价值取向惹恼了知识精英阶层;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也备受诟病,甚至张伟平称亏了“好几亿”。

因此,张黎一开始面对《49日祭》时,就知道它不是一部“商业主流剧”:既知道它无法给老百姓提供“饭后消遣”,也无法满足观众对翻案式观点的猎奇。甚至在气质上,一直是“在压抑中度日如年”的《49日祭》,也没有了《人间正道》、《圣天门口》那样浪漫张狂的气质。因此,在喜欢轻松、简单的当下电视剧环境中,充满了压抑和愤懑的该剧,其收视率并未破1%也实属意料之中。但对于张黎来说,他更重要的事情,却是在大众习惯选择性遗忘的当下,重述这段历史。

当然,为了冲淡过于浓烈的血腥气,为了稀释任人宰割的无力感,张黎和编剧严歌苓也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无论是孟书娟父亲和玉墨、戴涛的三角恋,还是妓女和学生的撕扯,以及相比电影版中法比这个“乱世犬”的出现,都让整部剧有了一种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张黎:你觉得屠杀平民有什么观点,这观点足够了。)

记者:请问这部剧为什么色调这么灰暗呢?很不像您之前的剧。

张黎:其实是因为审查。因为全剧有很多血腥场面,但我又实在不愿意剪掉,就只能消消色。但我不能只这一个镜头调色呀,就把全剧都调了。

记者:请问相比电影,电视剧版加了哪些内容?

张黎:我们的故事是从南京大屠杀前的七天开始写起,包括了六周屠城,以及战后的法庭审判。法比、书娟、玉墨这些人物一个是平日生活中的泼皮,一个是拧巴的女学生,一个是被人看不起的烟花女子,但是面临暴力,都只能是无辜的平民,并且相互庇护和承担。

记者:电影版中一直有个争议,就是“女学生比妓女高级”的论调。

张黎:电影并没有表现女学生的伟大,他只是展现妓女们自愿的去置换学生们的身体。其实这都不是误读,这就是妄读,有些人挺不要脸的,故意造成这么一个肮脏的话题出来。而且读者们呢,又往往愿意看到这种看似犀利,看似夺目的这种论调。

记者:你怎么看剧中的一些革命血色、革命浪漫的东西的?

张黎:我在最后的时候借玉墨对书娟的谈话中说过:“当时你以为我和戴教官是谈情说爱,其实你想在日本人满世界乱挑中国人肠子的时候,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哪有那么多的儿女情长”。这是严歌苓小说里的原话,仗把人打近了、心打一块儿了,这些人平常是永远不可能相见的,只有战争时才会在一起。

记者:你有没有担心过别人说你这个剧没有新的观点?

张黎:对这段历史我从没有什么新的观点,就是一个:那一年冬天他们干了什么,而且到今天他们也不承认他们干了。在四十二天里面,虐杀了三十万平民,你觉得屠杀平民有什么观点,这观点足够了。

记者:但毕竟现在电视剧观众可能不太喜欢这么压抑的剧。

张黎:我们的影视作品中恰好是太缺乏这种对杀戮的直接表现了,所以才会那么容易忘记历史、用轻飘消解历史。其实我的最高愿望,凡是看剧的年轻人,脑子里多了一丝印象,哦,当年还有这么一回事儿。

②谈“遗忘”心态与陆川:卖弄暴力不反对,反对揭露暴力干什么?

实际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有众多的讨论维度,早年间《南京大屠杀》、《南京1937》等都曾从各种视角讲述过“日军屠城”这一历史事实,但随着行业娱乐化的加深,主流导演中愿意碰触类似题材的人越来越少;而陆川的《南京!南京!》以日本军人的维度叙事,则又有相当大的争议;电视剧中更是充斥了盲目放大我军强大而忽略了真实苦难的“抗日神剧”问题。

同时,《49日祭》也面临了很多人对其暴力画面的反感,但在张黎看来,该剧并不是在卖弄暴力,而只是直面惨痛,“有些雷剧才是在炫耀卖弄血腥。”

记者:请问您怎么看《南京!南京!》?

张黎:看了,拍得不错,但他的视角是个狭窄的视角,因为他是从施虐者角度去写。

因为艺术作品有这么一个常态,就是你杀一万个无名的人,不如杀一条有姓名的狗。因为当被杀者不成为人物的时候,那就是数目,像《黑鹰计划》,美国人在索马里,对面黑人里是没有人物的,我们就是看美国人杀人。

记者:恩

张黎:《南京!南京!》就是以施暴者的角度,来看待这种屠杀的,他的对面是没有人物的,你想观众的感受从何而来?但我们就是这些对面人的后代呀。所以我说如果这个电影由日本来拍,很了不起。(说是世界视角呢?)你是哪个族群就应该有哪个族群的视角,但可惜日本人是不拍这种电影的。

记者:所以您也不太在这个剧中去展现日方的想法。

张黎:对,像文章演的日本军官,他杀人是没有理由的,哪天不高兴了就杀人。尽管我知道可能为什么那个日本人这么暴虐,但是我不表现他为什么。他就是刽子手,天皇是刽子手,日本战犯是刽子手,他们参与战争的都是刽子手,包括女性都是刽子手。(怎么说?)你知道当时日本所有女性都在后方制造炸弹、飞机、军箭,她们不知道做这是干吗的呀?他们太知道做这干吗的了。所以不要说当时的日本人是受害者,扯淡,他们都是行刑者。

记者:所以在这个剧中,中国人死的都非常让人气愤。

张黎:你看阿顾,就是一个普通的粗工,被杀只是因为那个日本人那天不高兴。这里面每个人死的好像都没有做什么殊死的反抗,或者为完成很伟大的使命,死的都毫无缘由——这就是平民之死。这场大屠杀,就是军人对平民的屠杀。

记者:但我们的教科书是在一直强调要分成战犯和平民的。

张黎:多幼稚的一个命题啊。为什么当时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他们都没参加过战争,他们为什么有华沙之跪呢,对不对?

所以,我们在后面拍南京大审判的时候,法比只是用屁股坐了一下日军,是非常节制的释放了自己的内心怒火的时候,但有人说不能“虐俘”,最后不得不删掉了。

记者:那你觉得什么时候可以宽恕了?

张黎:当然应该宽恕。但是前提是什么呢?真诚的认罪。我们现在总是在说,1945年8月15号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是投降吗?他只是终战诏书好吗?他说了一个投降的字了吗?没有。

记者:怎么看有些人希望您去掉一些血腥镜头的说法呢?

张黎:现在整个是一刀切,有些雷剧,故意炫耀、卖弄血腥,孩子是不该看的。但这个真不是,里面哪有一点卖弄、炫耀?这比事实差远了。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