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票房高企,引发观众的热烈讨论。但我们不能将话题停留在浅层的剧情交流上,而应借此将思考引入更为深广的层面,比如为什么近年来科幻电影成了好莱坞的专属,而中国鲜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我们的创作生产在哪迷了路。
中国有科幻影片,从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90年代的《大气层消失》《疯狂的兔子》,再到新世纪以来的《危险智能》《长江七号》,大多出现在儿童电影中。大家对科幻题材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就是把一些魔幻题材、甚至带有幻想色彩的影片归入科幻电影的范畴,认为凡是属于表达超自然现象的电影便是科幻。很多影片是在讲幻想的内容,却缺少科学的依据。随着《阿凡达》《2012》《变形金刚2》等好莱坞科幻大片进入中国市场,展现强劲票房号召力,中国电影界一方面对科幻电影的定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开始看到国内市场对科幻影片的巨大需求以及本土科幻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中国为什么科幻影片不多,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文艺创作缺乏幻想氛围。长期以来,写实主义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科幻文学式微,使以此为创作基础的科幻影视“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刘慈欣的《三体》将中国科幻文学带入新时代,再加上陈楸帆的短篇作品《丽江的鱼儿们》、韩松的《地铁》等优秀作品,让很多人对中国科幻重燃希望。然而,优秀作品的零星出现并不能满足时代对科幻文学的呼唤,尤其是无法满足需要足够数量、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优秀科幻文本作为取材基础的科幻电影的发展。
科幻电影一直以来被贴上好莱坞制造的标签,而中国对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引进也在对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与科幻思维进行培养塑造。总结好莱坞科幻影片吸引中国观众的原因,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前沿的科学思考,还有精湛的技术、奇特的场面设置以及强大的表现力,这些是电影技术发达的表现。比如电影《地心引力》在摄影棚里模拟男女主角太空失重的场景,又用电脑特效制作出人物所处的宇宙背景。而国产电影受到设备、技术、资金和制作理念的限制,一时间很难制作出一部高水平的科幻电影与之比肩。但这些客观条件不应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停止发展脚步的理由。健康的电影生态系统应该具有多样性,科幻电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电影产业绝不能在与好莱坞的竞争中放弃科幻电影这块阵地。要创作生产中国科幻电影,短期内行之有效的一种发展途径就是“借船出海”,在与国外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先进创作理念,利用其高超技术讲好中国科幻故事。
当然,中国电影人无须妄自菲薄,一味效仿好莱坞创作模式。科幻片要表达的是科技时代人们对生活的憧憬、恐惧和欲望。虽然诸如《变形金刚》《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等好莱坞式科幻大片风头正劲,但科幻电影不只是拥有宏大场面和精彩特效的大制作,还有诸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月球》等通过故事创意打动观众的“软科幻”.就像面对好莱坞大片的强劲竞争,一批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凭借现实关怀和本土特色以小博大,成功逆袭一样,相信中国科幻电影也可凭借中国民族文化独特的艺术气质和人文关怀,展示中国人对科技时代的深刻思考,从而获得中国观众的喜爱,在与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展望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前景,各方的努力让人欣慰。去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官网上,已经公布《三体》的拍摄备案公告;今年上海电影节上,刘慈欣另一部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也宣告将被搬上银幕;11月20日,中影集团发布24个新电影计划中,“科幻类”有3部作品,除了《超新星纪元》,还有《流浪地球》《微纪元》,也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宁浩透露下一部作品将拍摄刘慈欣的作品《乡村教师》,张艺谋、陆川也曾表示要拍科幻题材。科幻文学领域也传来了利好消息,北京师范大学将从明年开始正式招收科幻文学方向的博士生。随着本土科幻文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引进及电影制作理念的不断更新,中国科幻影片发展将开启新纪元,2015年能否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