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好莱坞 / 正文

中法电影合作深度剖析:互助模式挡住“好莱虎”

“但一个好的电影并不单独是一个好的故事,它必须是场好的视觉秀。”阿诺导演另外强调道:“我想要在这两个小时内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在我的电影里做梦。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50周年,电影方面的合作热度也明显攀升,从最初的小暧昧大踏步地迈入了蜜月期。一方面《美女与野兽》、《别惹我》、《超体》、《狂野非洲3D》等法国片接连进院线“亲密接触”中国观众,另一方面多类型中法合拍片项目也进展得如火如荼。为此,1905电影网分别独家专访了《夜莺》中国制片人宁宁、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狼图腾》导演让·雅克·阿诺、法国电影联盟大中华区代表伊莎贝尔·格兰切特4位致力中法电影合作的电影业内权威人士,深度解剖中法电影的多方位合作。

我们此前推出的上篇内容,主要针对合拍片的现状,对中法双方的立项标准和优势进行了全面解读。但其实中法电影合作可不仅限于合拍片,中国影业作为出品方、发行方的法国电影项目今年也有明显“升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方式的合作角度解读中法电影合作背后的“推动力”,并将中法电影合作和中美电影合作进行对比。而最后推出的下篇则将以法国电影发展对中国电影的借鉴为话题,敬请期待。

1.jpg

【关于口味:观众喜好不难懂】

中国人喜欢什么?好莱坞式的法国电影更受欢迎

前段时间吕克·贝松的《超体》在国内上映时引发了热议,露西那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范”,让不少没做功课的观众都以为是又一部好莱坞大片驾到。法国电影曾经也受美国影响很重,1998年时美国电影在法国票房中曾占比达到63.3%,如果当时不是WTO欧洲保护配额扶持,法国电影业也没办法那么快复苏。如今看来,对比“精英式老旧传统”的法国艺术片,好莱坞式气质的《超体》类电影似乎更受中国观众拥簇。对此,与法国合作密切、《超体》的联合出品方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有自己的看法:“现在这种国家的标签化正在被模糊掉,各个国家好的电影都会有个统一的标准,好电影是一定会有市场的。”

高敬东:“法国国内的电影形式实际上是很丰富的,有喜剧、浪漫爱情,恐怖片等,但法国电影的创作者同时也在做一些更全球化的商业电影。所谓的商业电影,就是说作为娱乐产品来讲更容易被观众去接受的一些电影。这类电影是比较有市场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

让·雅克·阿诺:“在法国我们并不是说追求艺术性,而是追求用好的故事和好的演员制作出好的电影。像我的好朋友吕克·贝松,你说他的片子有点好莱坞模式,因为他本身就喜欢那种好莱坞模式。我自己也不是典型的法国导演,我有很多片是在好莱坞制作或者跟好莱坞合作的,我们就是想拍好故事。”

“但一个好的电影并不单独是一个好的故事,它必须是场好的视觉秀。”阿诺导演另外强调道:“我想要在这两个小时内抓住观众的心,让他们在我的电影里做梦。法国过去确实有过做‘好片子’的传统,在60年代的导演都很聪明和有创造力的,他们的电影精益求精,他们想要跟公众对话,那时候的我还在电影学院,但我并不想做那种电影,很多年来我都被认为是法国电影的‘背叛者’(笑)。但是法国观众是很好的,他们成群来看我的影片,而且一直很期待,所以我的很多电影都取得不错票房。”

2.jpg

什么样的华语片会吸引法国观众?1、画面好看 2、题材黑暗

法国电影之所以能成为西欧各国的翘楚,离不开他们忠实稳定的电影观众群体。21世纪以来,有3360万人至少每年去一次电影院(据CNC公开发布的资料)。而且这些观众在选择影片时相对不盲从主流,会有自身独立的判断。所以有不少在美国市场折戟的华语片反倒在法国市场上会取得不错表现。

伊莎贝尔:其实以前迷恋功夫和武打那个时代已经过了。比如说徐克拍的《龙门飞甲》,在法国发行的时候就只放2D,3D是没有的。在法国知名度比较高的是五代和六代导演,像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还有张艺谋和陈凯歌,这几年在国内票房比较成功的宁浩和冯小刚,在法国都没有发行过影片,发行方觉得那可能太本土的东西,不太适合。

法国人特别喜欢的影片有两种,一种是很美,比如说张艺谋的《英雄》,有朋友看完告诉我说那些美女太美了,她们去看是因为好看,包括王家卫的片子,就是看着很舒服,你会觉得你在看一个很美的中国。第二个原因是法国特别喜欢艺术片,艺术片的特色是用导演的眼睛去挖掘社会问题,那个时候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像娄烨和贾樟柯,他们镜头下的边缘人群就很受瞩目,这个法国观众特别喜欢,最近在法国票房最好的中国片《白日焰火》也是,就大家都挺喜欢看,媒体评论也很好。法国观众就喜欢看这种‘比较黑暗’的故事。

3.jpg

【关于原因:各有各的小心思】

法国为什么那么乐意做合拍?大家都强大才能平衡“好莱虎”

法国曾经是真正的全球电影工业帝国,但“一战”后霸主地位丧失,当时印象主义盟主路易·德吕克愤慨道:“从极高的位置上跌了下来。”对于努力抗衡好莱坞的法国电影来说,合拍是重要途径。作为欧盟文化保护政策的积极分子,他们每年产出的电影中,合拍片比例占到20%-30%,而且法国导演通常是乐意不远万里跑到另一个国家深入当地文化拍摄当地故事,这种“好习惯”于是延续到跟其他非欧洲国家的合作上,今年的《夜莺》和《狼图腾》都是典型例子。对此,法国电影联盟的伊莎贝尔和导演让·雅克·阿诺在访谈中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伊莎贝尔:中国市场现在已经在影响美国电影,现在美国电影里坏人就不会设置成中国人。美国有想做成3D或者IMAX的重要大片项目,都会特别考虑中国,这其实是有好处的,会给中国电影人更多机会去尝试大项目,但是我个人希望在这些“尝试”之后,中国电影人还是能回归中国电影本身,我们希望所有国家都有自己国家很强的电影,这样法国才不会要单独去面对美国电影。

让·雅克·阿诺:现在美国主宰着世界电影市场,而在西方国家中继美国之后的就是法国,美国每年大概生产400部电影,我们是250部。但我们是不同类型的,法国电影更注重故事情节,就是生活故事,没有像美国那样大的预算,这种多样性是非常必要的。

法国政府本身也是非常欢迎其他国家来跟我们合拍的,中国的一些观众也非常喜欢法式电影的趣味性,这种合作不仅有益于两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对整个世界电影的发展也有重要推动作用。我认为中国肯定会产出能够引起世界观众共鸣的重要电影。现在整个世界对中国都有很大兴趣,这意味着中国电影不仅要满足中国观众的需求,更要满足国外观众的需求。通过跟其他国家的合拍,中国的导演、演员等工作人员会得到更多的曝光机会,这种曝光机会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4.jpg

为什么跟法国电影合作?中国电影与“全球电影”还有距离

早从1990年开始,我们已经是置身于电影学者达德利·安德鲁口中的全球电影时期。所谓“全球电影”,是指跨地域跨民族、将电影的娱乐和商业功能发挥到极致,同时又能在全世界发行,能够引领消费风潮的电影。以这些标准看,中国电影与这一概念还有一定的距离。

高敬东: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就是,今天从规模化和工业化的角度上来讲,国际上的这些创作团队,他们确实在类型创作方面相对于我们的成熟度要高一些,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地方。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希望可以把中国的文化通过一个国际化的方式表达,能够把他说出去。基美当初选择跟法国合作,就是想进一步去学习他们的电影理念、电影模式,学会了再更好地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我相信这是个学习再创造的一个过程。

我们每一部电影的合作方式都是不同的。比如说,跟欧罗巴影业合作《别惹我》时我们还只是个投资方,到了《暴力街区》和《超体》,我们已经是出品方了,这是从资本投入到实际介入的过程。《超体》在台湾的所有拍摄工作,包括在亚洲的选址,都是我们在协助跟法国的制片方一起来做这个工作的。接下来我们的中法合拍片《勇士之门》中有80%是在中国开拍,我们就更占主导地位了。合作的深度是随着项目的不同不断推进的。

5.jpg

法国导演来中国拍片为市场?伊莎贝尔:他们是真的爱上中国

《夜莺》、《狼图腾》等好几部电影都是属于法国导演来中国拍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这引发不少外媒质疑:外国导演来中国寻求合作是否只是“向钱看齐”?法国电影联盟伊莎贝尔明显觉得这个想法很荒谬。

伊莎贝尔:我觉得法国导演来中国拍戏是真的爱上了中国,他们会花很多时间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这是很重要的。我之前看到由基美影业出品的中法合拍3D动画电影《王子与108煞》,那些人物脸部是绘画画出来的,可是身体是真人拍摄的,他们在中国花费3-4周拍了很多真人演员的动作,加在动画里面,这是种全新的技术尝试,会给你不同的感觉。这样想法的出现,是因为一个法国导演想来拍中国故事,因为他们觉得基于中国文化来创作这个故事会很有意思,不单独是为了中国市场。

比如阿诺导演会拍《狼图腾》,也是因为他本身拍过很多跟动物有关的电影,他想做这个题材,而不是说因为中国有市场。他待的时间那么长,拍摄特别辛苦,但他还在这儿坚持拍,目的就是为了电影。

6.jpg

【关于方式:中法合作“使用方法”细解】

中法和中美合作差别有多大?做文化和做生意总归不同

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日益开阔的中外合作空间带来大量机遇。比如基美影业,他们不仅在中法合作项目上做得出色,也同时进行着很多中美合作的电影,在被问及中美合作和中法合作的差异时,董事长高敬东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差异。“从电影创作和合作上来讲,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创作者,在商业类型片方面会更有特色,更攻略化。而法国会强调 特立独行的风格,他们的个性是比较明显的。”

高敬东:《超体》很多观众们看完之后,会觉得像个超级英雄电影,确实我们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也是由此入手。因为这些年来中国观众的观影水平提升非常大,所以我们引起很多话题的讨论,比如这部电影对人性的探讨、对大脑的探讨、对科幻的探讨等等。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法国电影跟美国电影的差别。美国的很多电影其实是比较‘爆米花’的,它是一个简单的东西。比如漫威的片90分钟或者120分钟很轻松就过了。但你看吕克·贝松电影里面,他又灌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相对增加了一个文化高度,这是他们之间的差异吧。

伊莎贝尔:中美合作拍出来的电影就比较国际化,不是那么代表中国文化或美国文化,这么说吧,是些可以赚钱的片子。美国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做商业电影,而不是反映当地文化的影片。法国人会为了视效去看,不是为了故事。如果说哪个国家做合拍做得最不好,我想就是美国了,他们一直拍自己的美国电影。但他们挺成功的一点是总能请到外国导演去他们那拍美国片。

欧洲的国家很多都有合拍协议,各国之间就互相帮忙,我会帮你进我的市场,你会帮我进你的市场,合作关系很密切。中法电影合作关系也是这样的。可是中美合作,最多的是帮美国影片进中国的市场,我并没有感觉中国电影因此在美国更好地发行。因为美国他们没有合拍协议,美国反对合拍协议,他们觉得合拍协议是以一种不公平的方式取得双方市场。所以他们一直在说电影不是文化,是用来赚钱的一门生意,美国对外出口方面现在利润最高的是电影,他们不同意国家支持文化,不同意国家保护文化,因为电影对他们是一个产业,不是文化。所以有些纽约的独立导演制片人就做得比较困难。现在他们开始在中国寻求合拍,是因为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压力,不然他们完全可以继续拍他们的片子。

7.jpg

推动中法电影交流他们都做了什么?法盟“引进来”基美“走出去”

伊莎贝尔所在的法国电影联盟,是法国电影行业的协会,目的是帮法国电影在海外做宣传,比如有国际电影节要选择法国电影,或者法国制片人和法国海外代理公司想更了解当地国家,法国电影联盟都会帮他们引荐。在具体推进中法电影合作方面,伊莎贝尔有着更多的故事和更丰富的经验。

伊莎贝尔:我们的法国电影展映已经做了11年了,今年是去了10个城市。每年大概选择8-10部长篇和大概10部短篇。展映类型比较多,有喜剧片、艺术片、动画片。每个城市同个片子放2次。我们现在主要跟百老汇和卢米埃电影院合作,在他们影院进行放映。我们会请导演和演员来中国,安排他们与学生和观众交流。也是给大家一个机会了解法国电影成功的原因和制作的情况。

上海电影节每年都会有法国电影,不管是不是我们帮他们选片。跟北京国际电影节我们是第二年合作了,今年我们还请来《美女与野兽》的女演员和导演,法国票房最好的喜剧演员丹尼·伯恩。我们在北京电影节和上海电影节会介绍一些比较商业的、会在中国上映的影片。听说我们做得太成功了,导致其他国家会去问电影节说我们可不可以跟法国做一样(笑)。

坚持国际化经营理念的基美影业,也在步步构建着文化输出的渠道。他们选择通过具体的电影项目运作,运用国外更优质电影专业技术,来表达更真实的中国文化。基美影业董事长高敬东在访谈中就一语点明:“毕竟国际合作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的电影能够走出去。”

高敬东:过去五年来我们一直在做大量的文化输出。基美在洛杉矶设立了分公司,专门做剧本研发,就是把中国故事国际化。我经常在跟国外的电影产业工作者交流,他们都会提到,中国从古至今有非常多的创作题材,有成千上万的故事。但是有一点,是电影创作者们不擅于通过些国际化的电影表现和镜头语言表达,使得电影不利于国外观众的接受。

基美影业更多是主动走出去,通常从早期剧本创作的时候我们就介入,我们引进了些欧洲编剧跟中国编剧一起来合作,会告诉他们这个中国人形象的表现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希望能比较真实的把中国的东西传输出去。我经常跟一些国际创作者说,你要深入到中国来,才会知道中国社会是个怎样的情况,中国不是简简单单在国外看到那些片面报道,我们希望在电影里面体现的中国人是真实的中国人面貌。我相信这就是潜移默化在输出。国家现在倡导的政策非常好,非常利于电影创作者们来取做这样一些国际合作。我觉得需要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大家一起努力吧,因为(文化输出)不是一个公司能够完成的。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