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产业&企业 / 正文

电影《鸣梁海战》:韩国电影产业市场多样性新标准

《鸣梁海战》在韩国创造了票房奇迹,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那么,韩国民众是如何看待《鸣梁海战》的?

《鸣梁海战》:韩国民众心中的历史与现实

《鸣梁海战》海报

编者按:《鸣梁海战》在韩国创造了票房奇迹,并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那么,韩国民众是如何看待《鸣梁海战》的?本文是一位在北京留学的韩国学生用中文写的,编者尽可能地保留了作者的语感和风格。

当您来到韩国,在韩国首尔的中心地区光化门可以看到世宗大王与李舜臣的铜像(注:首尔的光化门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如果说世宗大王创造了韩国的文字,那么李舜臣则代表韩国的精神。世宗大王的铜像是5年前建造的,但李舜臣铜像则已在光化门矗立了50年之久。另外,李舜臣像还刻在韩国的100韩元硬币上。100韩元虽仅相当于中国的5毛钱,但正因为这个原因,大部分的韩国人手上都有这枚硬币。

《鸣梁海战》:韩国民众心中的历史与现实

光化门广场的李舜臣将军像

《鸣梁海战》:韩国民众心中的历史与现实

光化门广场的世宗大王像

李舜臣是历史上的抗日英雄,在韩国家喻户晓。通过今年的《鸣梁海战》,他再次来到了人们的身边。

《鸣梁海战》的票房奇迹

《鸣梁海战》创造了票房奇迹。它是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突破1000万观影人次、1000亿韩元票房纪录的本土电影。2009年《阿凡达》创造了1330万人次,票房收入1248亿韩元(7.0385亿元)的纪录,并以此使韩国电影界面临危机。但《鸣梁》创出的1760万人次票房和1357亿韩元票房收入(7.6532亿元)的成绩,击败了《阿凡达》,这使韩国电影界感到自豪。

在人口为5000万的国家,1760万的观影人次,意味着3名成人中有2个人看过这部影片。实际上,从儿童到老人,一般大众乃至总统,都观看了《鸣梁海战》。如果考虑到《阿凡达》因观众购买高价的3D电影票提高了票房收入的这一事实,《鸣梁海战》所取得的成绩是相当惊人的。《鸣梁海战》刷新了史上最高首日票房(68万人次)、最高平日票房(98万人次)、最高单日票房(125万人次)、最快100万人次(2天)和最快1000万人次(12天)等全部纪录。

为什么是“鸣梁”?

李舜臣的事迹,在韩国常作为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文艺作品的题材出现在人们面前。但当听到要放映《鸣梁海战》的消息时,大部分韩国人显得有些惊讶。

在历史上,李舜臣著名的海战有“闲山岛”、“鸣梁”和“露梁”海战。闲山岛海战是三大海战中最初展开的海战,而露梁海战则是韩国人耳濡目染的一场海战。但为什么鸣梁海战第一个被改编为电影呢?

鸣梁海战在史学界被认为是“如果在鸣梁被打败,就不会有今天的韩国”的一场战斗。李舜臣用12艘船战胜了拥有330艘船的倭寇。对李舜臣个人来说,这也是他武官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李舜臣当时被人冤枉背叛国家,丢了官职,而他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

金汉珉导演表示,“光化门的李舜臣铜像对于韩国来说,就如同是人们心中的李舜臣。”而他拍摄“鸣梁海战”,正是因为它最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李舜臣的精神。金导演的《鸣梁海战》勾画出的不是一个坚强无比的英雄,而是一个虽然感到痛苦并有些胆怯、但最终勇敢地面对的,先是一个“人”,然后是“将军”的李舜臣。

《鸣梁海战》:韩国民众心中的历史与现实

韩国电影院观众排队买票观看《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因何大受欢迎?

韩国舆论界将《鸣梁海战》成功的因素归结为三点。

首先,是选择与集中。导演将观众熟知的李舜臣的众多史实排除在外,将故事聚焦在在海上战斗的方面。通过1个小时的海战,为我们展现出如何用12艘船战胜了倭寇的330艘船。

金导演在《最终兵器:弓》中展现了两个优点。(一)故事虽简单,却有着使观众高度集中的力量。(二)以具有说服力的手法讲述了弱者可击败强者的秘诀。战争片最重要的这两个方面在《鸣梁海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影片吸引了各年龄段的观众。《鸣梁海战》的首映日选在韩国电影院消费旺季之一的暑假期间。这个档期,一家人可一同观看的电影是最受欢迎的。另外,历史片是适合儿童到大人整体年龄段的题材。实际上,《最终兵器:弓》(2011年)、《光海,成为王的男人》(2012年)、《观相》(2013年)等电影的成功,都证明了历史片是忠武路的金矿。(注:忠武路是首尔最著名的电影街,被称为“韩国的好莱坞”。)

韩国电影院的主要观众群为二三十岁的人,而《鸣梁海战》则吸引了中壮年人群到电影院。另外,家长们为了让子女们受到爱国教育,纷纷带着孩子前来影院观看这部影片。《鸣梁海战》与此前的千万票房的电影所不同之处在于,观众的年龄段很平均。

第三,是对李舜臣领导力的再诠释。影片中的李舜臣并不纠结于武艺或谋略等个人的能力,而是展现出了忘我的领导力。如果说1970年代的李舜臣是由政府塑造出的救国象征,那么21世纪的李舜臣则是能够说出“可以活下来吃饭真好”的有血有肉的领导者。

一位影评人称,长期的经济不景气与世越号沉船事故等国家系统问题的突出,导致大众希望能够找到可以引导国家克服危难的领导者,而这一期许促成了电影的成功。韩国人通过学校教育或媒体等了解了不少有关李舜臣的事迹。而《鸣梁海战》再次确认了李舜臣的形象。

《鸣梁海战》:韩国民众心中的历史与现实

《鸣梁海战》中,崔岷植饰演李舜臣将军

对《鸣梁海战》复杂评价

在网络上,人们纷纷给予《鸣梁海战》好评。“以李舜臣将军为题材的电影,一定要看”、“李舜臣将军的伟大感动了我的心”、“通过李舜臣将军,我看到了这个时代需要的领导者”、“年轻观众更应该看的电影”、“这是一部使人对历史感到自豪的影片”⋯⋯韩国的著名网站NAVER对这部影片的评分也保持了8.8分的好成绩(满分为10分)。

但专家的评论与大众的喜爱是有些距离的。东洋大学教授陈重权称,“电影《鸣梁》实际上一部拙劣的作品。它的成功与其说是电影本身的成功,不如说是李舜臣将军的人气所致”。首尔大学研究员Benjamin Joinau也提出了反对意见,“我无法理解这部影片为何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这部作品过于渲染了爱国心。我很好奇,为什么在韩国动员了千万观众的电影唯独强调爱国意识。我感受不到故事的魅力。”

文化评论家金甲洙评价称,“《鸣梁海战》问题在于,将李舜臣描述为无人可抵挡的英雄,而将日本将领描写为一个奸恶的人物,从而过于简单化。但是,为什么这部作品会受大众的欢迎呢?这部电影在这个需要领导者的时期展现出了领导者的形象。今天,在我们的社会中,蔓延着一种担心国家面临危机,并处于崩溃阶段的情绪。《鸣梁》中摆脱危机的场景深入人心,可以使人们感到一种快感。”时事杂志的记者高在列做出了积极的评价,“《鸣梁》是一部为韩国电影界的课题做出正确答案的作品,成为了电影如何对历史人物再诠释的典范。”

尽管有各种非议,但《鸣梁海战》抓住了韩国人的心。扮演《鸣梁海战》主人公的演员崔岷植表示:“有关这部电影可能有各种意见,但它所具有的与大众的沟通的功能,使我大吃一惊。”《鸣梁海战》给韩国社会带来了“李舜臣效应”。这部电影的人气带动了寻找李舜臣的旅游,也拉动了有关李舜臣的图书的销售量。近日,一项调查中显示,韩国“最应该学习的榜样”中李舜臣名列第一。

《鸣梁海战》:韩国民众心中的历史与现实

《鸣梁海战》在韩国大获成功

《鸣梁海战》成功的另一面

《鸣梁海战》成了显示韩国电影市场量的增长的指标。但这也是人们对韩国电影市场多样性再次思考的一个契机。一般电影的成功与银幕数是密不可分。韩国电影院的银幕数为2500个,而《鸣梁海战》最多时占据了1586个。这是因为该电影的发行公司为拥有院线的 CJ公司。在国外,为了避开垄断的嫌疑,一般要求不可超过整体银幕数的30%。

对于《鸣梁海战》的票房纪录,部分舆论认为这是“因为银幕垄断”。有批评认为,这部作品限制了观众对电影的选择权,并给电影市场的多样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而《鸣梁海战》的相关人士则表示,影片的上座率高达87%,而且平日白天时间段的观众数也是其他电影的1.5到2倍。

但是在同一条件下,创出超越《阿凡达》的成果,使我们无法简单地将《鸣梁海战》称为拙劣的作品或优秀的作品。《鸣梁海战》现已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上映,并超越《汉江怪物》,创下韩国电影海外的最高票房纪录。《鸣梁海战》是否能够在中国获得成功令人期待。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