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据&票房 / 正文

“主旋律电影”哪国玩得好:美国当之无愧得第一!

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主旋律电影”是个熟悉、并且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电影可以被称之为“主旋律电影”呢

12月12日,韩国电影《鸣梁》在内地上映。这部讲述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抗倭的主旋律影片,截至发稿,在内地上映的成绩是三天约1300万。和它的本土成绩(观影人次1760万人次,票房超7亿人民币)真的是天壤之别。

抛开票房,不少内地影评人认为,《鸣梁》以主旋律题材在韩国本土创造票房奇迹,成功原因颇值得内地电影人深究,放眼世界,大家都拍主旋律,但是像《鸣梁》这样从自己民族历史中发掘一些小闪光,把它变成大的电影和商业胜利,至少在我们国家,屈指可数。但在这里,我们不分析《鸣梁》成功原因,而是谈谈为啥会有主旋律这种影片,以及,各国的主旋律电影都长啥样?

名词释义“主旋律电影”是啥东西?为什么要拍?

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主旋律电影”是个熟悉、并且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电影可以被称之为“主旋律电影”呢?一般有两种看法,一些人认为集体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产物,西方没有,另一种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样也拍主旋律片。其实这两种说法都不全面。主旋律电影有很多种,包含的内容也远比大家认为的宽泛,邓小平邓爷爷曾经做过一段评论——“一切宣传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电影”。而仔细归纳总结,大致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

A、主动型“主旋律

——直接由国家或官方背景的电影制作团队组织拍摄,以塑造“模范人物”、纪录“历史大事”和弘扬“时代精神”为目的的电影,一般不带有商业色彩(狭义上的“主旋律电影”)

表电影:《杨善洲》,《孔繁森》,《地道战》

B、半主动型“主旋律”

——兼具弘扬“时代精神”与商业性诉求,呈现出类型电影的面貌,但内在核心处处符合“主旋律”的标准,往往也是由官方背景的电影团队制作而成

代表电影:《建国大业》,《辛亥革命》

C、迎合型“主旋律”

——因为民众自己的强烈精神需求,造成商家拍摄主旋律电影进行迎合,使主旋律电影成为卖座大片。

代表电影:《集结号》,《一九四二》,《JSA共同警备区》,《鸣梁海战》

D、利益交换型“主旋律”

——本身是商业行为,但因为拍摄要和政府或政府某部门合作,所以作为利益交换,使影片带有主旋律宣传元素。

代表电影:《壮志凌云》、《变形金刚》等美国大片

归根到底,为什么会有主旋律这种影片?一方面是官方宣传需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符合观众的民族情感需要。

还是要说回《鸣梁海战》。虽然有人考证其实鸣梁海战并不是什么大胜利,真正大败日本海军的决定性战役露梁海战其实是以我国明军水师为主力打的。首先要理解,主旋律电影,有的人拍的是爱国团结,有的人歌颂的是亲情伦理,有的是反对战争,歌颂和平,这都是民族需要的。基于民族心理需要,主旋律电影也就有了市场。《鸣梁》片方就承认,影片在韩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激发了韩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

案例解析各国的主旋律都长啥样?中国树典型、美国炫武力

中国特色的“主旋律”:要么拍抗战,要么树模范

我国的主旋律电影,真的是源远流长。建国后,我们国家就有不少A类主旋律电影,多以反映抗日和国共内战为主——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前所拍摄的大部分影片,都是主旋律电影,譬如《地道战》、《地雷战》、《野火春风斗古城》,《白毛女》,《青春之歌》。90年代到现在,政府也会出资拍摄主旋律电影,主题多为歌颂各个领域的“模范人物”、以树典型为核心,譬如《孔繁森》,《焦裕禄》,《杨善洲》。

随着市场的开放,这些A类主旋律操作上越来越商业化。韩三平拍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数星星的方式获得商业成功。

B类和C类主旋律也逐渐出现。像冯小刚拍摄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都是有民族精神需求,同时又商业化比较成功的电影。

韩国特色的“主旋律”:民族主义爆棚,用“韩朝关系”煽情

韩国由军事独裁国家逐渐过渡到民主国家,电影上也经历了军管时代、审查时代,以及正常时代。今天这个时代的韩国主旋律电影,已经不会是政府主导的主旋律电影即A类,而是典型的B和C类,即政府所倡导和民众自己需要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的结果。其主题一般为历史剧,大反派一般是当年“欺凌”过朝鲜的势力,比如日本、明清王朝等。

举个例子,《鸣梁》导演金汉珉的上一部影片《最终兵器:弓》中,本来拍的是“丙子胡乱”,就是朝鲜人被辫子军狂虐投降的故事,但硬是从中编出一个英雄,狂虐辫子军一个小队,还顺带收拾了辫子国一个太子,以及太子的伯父,化失败为胜利。

有时,韩国要“对抗”的也包括美国。灾难片《流感》中,车仁表饰演的韩国总统就以大无畏精神对抗美国的干涉,要自己当家做主,坚决不做傀儡。

早年的主旋律主要是反映韩国朝鲜两国的历史鸿沟,主题多呼吁团结。譬如《JSA共同警备区》,结尾就用煽情的手法表明两国血缘深厚,本是一家。

日本特色“主旋律”:后二战时代,反战电影才有人看

同样的,近代以来不断政治变动的日本,也不止有一种主旋律电影,军国主义时代,所有的电影公司都有为大日本帝国服务的义务,特别是战争时期,连反战青年出身的黑泽明也被要求拍摄了赞扬军工产业女工的主旋律电影《最美》。1942年,日本导演山本嘉次郎拍摄的主旋律电影,纪念对美国“圣战”一周年的《夏威夷大海战》,还被美国当成是纪录片,可见日本模型特摄的水准。

美军占领日本后,在美军主导下,日本大批反战电影出台,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主旋律电影,和上面所说的电影同属A类,即由政府直接干涉拍成的电影。军管时代结束后,日本民间当然有民族主义右翼情绪急需渲泄,但被麦克阿瑟改造后的弱势日本政府再也没有能力干涉电影工业。

而经过日本战败的惨痛,战后的反战教育,民间的情绪虽然有民族主义,但还是以反思主义为主流,所以有《男人们的大和号》这种主旋律电影(日本基本没有歌颂陆军的电影,因为战争是陆军部发动的,而海军是所谓“被动参战”),也有比如近年来日本重拍的《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更可以代表日本民众对历史的态度:片中其实有两个主角:一个是一开始反对战争,开战后承担责任为国奋战而死的山本五十六,另一个积极叫嚣战争,日本战败后却第一个当了亲美日奸的报社主编。所以日本电影的情况可以证明:如果既没有强力政府的主导(AB条件),也没有广泛的民族主义情绪需要(C条件),那么,一味煽情的主旋律电影将不会过多出现。

俄罗斯特色“主旋律”:一直贯彻着“大苏联主义精神”

同样的,俄国近一百年来也是政局不断变化。列宁时代和斯大林时代,就拍了不少A类主旋律片。政府变动剧烈的国家,主旋律电影变动也剧烈,大导演爱森斯坦的一生,就是俄国主旋律电影的历史。

《战舰波将金号》后,爱森斯坦拍摄了十月革命的影片《十月》,影片完成后却遭禁映,原因是托洛茨基被开除出党,而他在《十月》里是作为英雄出现的。这也导致爱森斯坦十年未能拍片,直到1937年才得以拍摄表现13世纪俄国击败德国的历史片《亚历山大?6?1涅夫斯基》,结果39年苏德同盟形成,影片再次被禁,直到四年后德国翻脸,影片才忽然对苏联政府有了价值。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政府不再有苏联时代的巨大权力。但近年来仍会拍摄拍摄主旋律电影,如表现北京奥运期间俄格冲突的《八月战事》,可以说是A、C、D类主旋律电影的综合表现,是国家行为也是商业行为,影片内容当然丑化对方,表现自己进入别国国境进行战争的正义性和不得已。

美国特色“主旋律”:炫着国防高科技管着世界各领域

美国主旋律电影是个最值得研究的样板,作为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的代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涵盖了ABCD四种。主题也是多种多样,反对二战,反对外星人侵略,反对传染病和世界末日,以及歌颂爱国和亲情。

首先,美国虽然在立国时被华盛顿们设计成小权力的政府,但在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时,政府同样被赋予极大权力,也就可以拍摄A类主旋律电影,比如被无数影迷奉为爱情经典的《卡萨布兰卡》,其实是战争状态下由政府主导拍的一部主旋律电影,宣传打倒德国纳粹,等同于德国人拍《意志的胜利》,只不过美国的价值观是重视个人价值和情感,所以过了战争年代,仍然值得看。当然大部分主旋律电影还是比较直接的,比如1945年的《菲律宾浴血记》,把麦克阿瑟在菲律宾的大败用精神胜利法拍摄出来,和韩国的《最终兵器:弓》是一个意思。随着社会的进步,审查制度也被分级制取代。美国A类主旋律电影暂时不复存在。

再说B类,美国和任何政府一样,当然也会在各种政府能控制的渠道宣扬美国的国家认同和价值体系,比如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所以特别强调移民对新国家的忠诚。想想二战时的美国欧战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上轰炸机轰炸德国的大明星克拉克-盖博,为美国造原子弹的爱因斯坦,这可都是德裔移民啊,美籍日本青年更是被关集中营了还强烈要求上战场,组成442团对德国浴血奋战。

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美国很多电影都有此情绪,比如《超人》,实际上就是讲述地球移民克拉克-肯特在母星球侵略地球时,如何坚定的站在地球新母亲国一边,与自己的祖先国殊死搏斗的故事,这就是主旋律电影中的B类。

而C类电影就更为常见,德裔移民罗兰-艾默里奇拍摄美军大战外星人,美国总统开战斗机上天战章鱼的电影《独立日》,同为德裔的沃尔夫冈-彼得森拍摄美国总统上天大战恐怖分子的《空军一号》,爱尔兰移民梅尔-吉布森拍摄的连黑奴都爱国心爆棚参加独立战争的《爱国者》,难道真的是这几位那么爱美国?当然只是这样的电影民众爱看,有票房而已,是典型的商业行为。

最后再说D类,在政府结束干预电影的时代,美国军方却有着操作战争电影拍摄的能力。想用我们的飞机、战舰、坦克拍电影?对不起,那就要按照我们的要求来拍。所以《壮志凌云》成了征兵广告,和军方关系良好的迈克尔-贝在《变形金刚》中嘲讽美国总统、议员,但却让美国大兵开挂干翻霸天虎机器人。拍摄《珍珠港》,海军为好莱坞提供了20艘退役战舰,首映式还将“斯坦尼斯”号航母派往夏威夷,为了表示日美亲善,还特意在戏中让日本人登上当年签字投降的密苏里号军舰出场大战外星人。所以不想拍主旋律的战争片,绝不会得到军方的配合,比如军方断然拒绝为《现代启示录》的拍摄提供合作,使科波拉不得不向拍摄地国家的军方租美式直升机。蒂姆-波顿的《火星人玩转地球》也被拒,因为拯救地球的不是士兵,而是一首民歌。于是蒂姆-波顿的这部电影里的美军全都是不伦不类的越战时期的装备,波顿也就索性在片中对美军大加讽刺。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