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中国电影产业“三座大山”:互联网、“政策”和好莱坞

于冬认为,90后已经改变了中国电影消费的“新常态”,代表就是“泰囧”、“小时代”这类的青春片崛起,而中国电影的消费者平均年龄是21.6岁,这个数据也足够让人深思。

在上周末刚刚结束的“2014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于冬又语出惊人“中国电影未来背负三座大山”,分别是互联网、“政策”和好莱坞。于冬认为,90后已经改变了中国电影消费的“新常态”,代表就是“泰囧”、“小时代”这类的青春片崛起,而中国电影的消费者平均年龄是21.6岁,这个数据也足够让人深思。

记者为读者原汁原味地奉上于冬的演讲全文:

这几年中国电影已经取得非常快速的发展,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一大批年轻导演的崛起。这个是这几年中国电影非常大的一个变化。跨界的包括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当导演,一下子冲击对原有的电影的创作和电影的创作语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影响。

那么,具体说,像这批年轻导演,像郭敬明,像韩寒,这些在文学界,或者是他们在年轻的受众群体有相当高的知名度的这一批非导演专业毕业来跨界做导演的,比如像赵薇的《致青春》,包括最近刚刚上映的一部电影叫《匆匆那年》,都是来自于热门的网络点播率相当高的小说的原创。票房都是非常好的,而且这个票房成绩都是储户我们意料的。从它的制作本身,从影片的投资规模,都是相对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回报率非常高,大概制作费在三千万左右,平均取得了不是过去我们说过一个亿,现在是过一亿美金,六七亿票房,这个是在电影圈引起了很大的振动。

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消费年龄是21.6岁

目前电影观众也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90后步入职场,每年都会增加这样的观众群体,这些人早几年前大部分都是在校园看碟和下载的一代,这些人进入到电影消费主力,他们跟80后还不同,80后有比较沉重的负担,买房,结婚。90后是父母年龄大概在50岁到55岁,这个范围都还在工作,家里又比80后的条件好一点,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条件都比较好。这些人没有房贷压力,家里都有房,甚至几套房都有。这批90后步入职场,有消费能力了,不光是一个谈恋爱去看电影,而是拉帮结派,一大帮人,同学,社会刚认识的朋友去消费电影,去看电影,而且追捧他们的明星。所以,这些明星我们现在都叫“小鲜肉”,都是网络造星的一代,所以对电影的创作发生了深刻变化。

举个例子,去年中国电影的导演协会,每年导演协会有一个年度颁奖。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颁的这个奖,这些评审有李少红,第五代为主的一批导演,陈国星,包括冯小刚这批导演。这批导演,去年颁了一个奖,居然有两项大奖空缺,一个是最佳电影,一个是最佳导演。去年中国电影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赵薇的《致青春》拿了7亿多票房,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还有《北京遇上西雅图》,包括《泰囧》拿了13亿的票房冠军。这一批电影对于原有的电影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说导演协会对他们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不认可,也恰恰说明了今天年轻观众跟原有的电影创作的一种背离,或者创作语境的变化。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电影消费的时代,我觉得观众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深刻的影响了电影创作本身的内容的变化。

那么,很直接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去年有一个数据统计,平均电影消费年龄是21.6岁。所以,是一批家庭娱乐片出来,像《爸爸去哪儿》,一批动画电影出来,低幼年龄的像《喜洋洋》《熊出没》,再加上《小时代》一批年轻导演,十几岁,初中生为消费主义的小时代,这一批平均拉低了电影消费的平均年龄,这批电影消费的票房都非常高。所以,在中国电影今天的结构变化下,其实对电影公司,对于电影创作本身,题材选题上都提出了新的考验。电影如何保持它对于文化的需求,对于文化内容的领先的影响,同时电影要满足今天电影消费主力不光是屌丝的一代,其实这批年轻观众有非常敏锐的判断力。所以,作为电影创作者本身要适应今天的时代,同时要对今天的90后的观众能够有一批这样的大电影出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因为电影还跟传统的消费产品不一样,它带有价值观的影响和文化精神内涵的需求。所以电影还是任重而道远,在今天这样的时代下。

我之前在很多场合都谈过类似的问题。我觉得电影现在面临很大的冲击,我觉得电影自身的改革还没有完成

就是中国电影刚刚经历过一个快速的增长期。从我们说中国电影有一个辉煌的100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国电影市场化的改革刚刚起步,仅仅十年到十二年的时间。我们在2001年电影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刚刚启动,短短的12年时间,中国电影的票房的增长已经是从2001年的9亿人民币,全年的电影票房跃增到今年可以实现300亿人民币,看最后这半个多月的冲刺,现在已经超越了280多亿。去年全年是217亿,比去年同期增长将近80亿。2015年我预测中国电影可以从300亿跨越到400亿,就是100亿的增长。未来的三年之内,到2018年中国电影可以超越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北美不光是美国,包括加拿大是100亿美元,中国电影的票房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达到600亿人民币以上。

我觉得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刚刚确立,刚刚启动,但是我们现在深层次的改革还没有完成,比如内容的、产品的多样化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分集制,中国电影现在内容不能够分集,这是制约中国电影下一步增长的一个缺陷。互联网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产业下,其实互联网带来了强大的资本,同时带来了强大的互联网的功能来裹挟下,使得今天的中国电影在原创力上已经出现了文化的缺失。这些互联网纷纷成立了自己的带有非常明显的粉丝经济,或者是大数据影响下的所谓的内容需求,或者是造星的粉丝效应,名用的使动,已经改变了今天电影创作的格局。一大批互联网公司成立了电影公司,或者是他们的影响下,或者投资的,或者是并购的这些电影公司,已经在按照所谓的大数据在复制剧本,在从粉丝经济里面去找对他的用户观众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冲击。

还有一个冲击,就是来自于强大的美国电影的冲击。

所以,今天中国电影刚刚起步,这十年我们已经有了一点原创力和实力。那么,面临的互联网的裹挟、并购跟重组,也面临好莱坞强大的冲击。好莱坞的冲击是什么?是强大的航母级的美国电影。从现在我们可以看到2018年所有的各大公司,六大公司的计划,这些就是刚才说的我们建立的电影院IMAX剧目,包括所有新技术的满足是体验式的,是让你不得不到电影院买票看的。今天互联网推动的这些内容是多屏的,甚至是家庭的,客厅的。

所以,中国电影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在文化需求方面的缺失,原创里的缺失下面临的两面的损失,一方面这些原有的所谓的传统的电影模式被互联网和资本裹挟。一方面面临着我们的所有电影院的大荧幕,大厅拱手让给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谁来做类型化电影,商业电影,我们所谓的主流意识还希望来拍主旋律的电影。所以,这末三方面的需求,实际上我们在面临的市场的变化,中国电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困难。那么,我们自身的创作的改革,电影产业的改革还没有完成,甚至没有人提了都,分集制问题。

过去十年中国电影的增长,从9亿到300亿,来自于两样的增长。一个是以万达、王健林先生为首的一大批商业地产商的嵌入式的电影院,就是中国的商业地产的兴起带来的电影院的荧幕数量的增长,这是一个硬指标,硬的推动力。全国从1300张荧幕,从2001年到2014年底我们接近24000张荧幕,这三年当中每年新增5000张荧幕,六七十万张座椅。以这个增长速度,我们到2018年可以超越北美39000张荧幕,我们到2018年可以跨越40000块荧幕,票房也是这样。第二个是数字化的低门槛,解决了同步问题,解决了盗版的问题。下一个十年增长,就是内容,如果不在内容差异化上做很深入的改革和坚决的破冰的改革,就陷入了三重冲击的压力是非常令人担忧的。所以,互联网希望能够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大的推广的动力和更多的传播的功能的使用,而不是来替美国电影灭掉中国电影的原创力。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

责任编辑:枯川